(共41张PPT)
人教九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周总理,你在哪里
柯岩
2023秋部编版九上语文精品同步课件
点
击
屏
幕
观
看
视
频
导入新课
他没有子女,却有千千万万的人热爱他;
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却拥有比任何人都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离开了人间,连骨灰都洒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大地。
一生为国
死不留灰 生而无后
官而不显 党而无私
劳而无怨 去不留言
导入新课
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
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1898—1976)
字翔宇,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会说6种语言,分别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和中文。
导入新课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周总理一生的四个关键词
求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生时代的周恩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十二三岁时即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
革命: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1919年3月,21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
公仆: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周恩来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而忘私,公而无私,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
外交: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
周恩来一生会见外宾逾千人,一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结交了无数“畏友”“诤友”,成为人们心中最受尊敬和最受信任的共产党人中的一员。
导入新课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带着对未竟事业的眷恋与一生的传奇离开了人世,那一天,举国悲恸,草木含悲,江河流泪。那一天,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场面感天动地。
十里长街送总理,让人铭记的,不仅是他的卓越贡献,还有他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
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一座影响世界、定格时代的丰碑。
导入新课
运送周恩来遗体的灵车驶过长安街,北京百万市民自发伫立街道两旁默哀致意。
十里长街送总理
导入新课
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
导入新课
写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举国上下悲痛万分,人们臂上戴黑纱,胸前戴白花,拿着花圈,涌向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到4月5日,悼念活动达到高潮。“四人帮”对人民的悼念活动横加干涉,野蛮镇压。在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周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柯岩(1929—2011)原名冯恺,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是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小兵”的故事》《柯岩儿童诗选》等。《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影响广泛。
作者简介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学习诗人巧妙的构思,体会呼告、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3.理解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激发爱国激情和时代责任感。
教学目标
标题解读
周总理, 你在哪里
拉近与读者距离
指周恩来总理
呼唤,寻找
标题点明了诗歌主题,也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朗读课文
点我开始朗读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
周总理——
大地/轰鸣: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
周总理——
松涛/阵阵: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宿营地上/篝火红啊,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我们对着/大海喊:
周总理——
海浪/声声: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
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啊,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
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广场/回音:
“啊,轻些呀,轻些,
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
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
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呵,想念你
——想——念——你……
感情:深情、悲痛、崇敬、怀念。
语调:低沉、缓慢、寄托哀思。
语气词“呵”的变读:句首读“ā”,句中、句尾读“yā”。
词语积累
suì
sù
ɡōu
diàn
口语中也读chén diān diān
注意“篝”中间有三横两竖。
谷穗( ) 宿营( ) 篝火( )
海防 沉甸甸( )
词语积累
( )宿营
( )一宿
( )星宿
sù
xiǔ
脏
zànɡ
zānɡ
xiù
宿
( )心脏
( )肮脏
词语积累
征途:远行的路途,行程。
轰鸣: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大声音。
沉甸甸:状态词。形容沉重。
松涛:松林被风吹动时所发出的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篝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海防:在沿海地区和领海内布置的防务。
整体感知
本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梳理概括。
第一部分(1):呼唤周总理,倾诉对周总理的敬爱与怀念之情,奠定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6):写寻找周总理,展现周总理的不朽业绩和光辉形象。
第三部分(7—9):进一步深化周总理的形象和人民对他的感情,表明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研读课文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运用了呼告和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抒发了人民对总理无比强烈的思念之情。
第一小节
对周总理深沉的哀思和无限怀念之情。
对周总理一生最朴实、最精练的评价,它高度概括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
研读课文
知识贴士
呼 告
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与之说话。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并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研读课文
知识贴士
反 复
反复,一般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相同的语句多次出现,当中没有其他语句,叫作连续反复。如“在这里,在这里”。相同的语句多次出现,当中有其他语句间隔,叫作间隔反复。如“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
反复、排比的作用:大量的反复和排比,或倾泻如潮的哀思,或呈现急切寻找的步履,或反映激动、欣喜的感情变化,不仅创造出铿锵的韵律、和谐的节奏,而且渲染出浓厚的氛围,传达出深挚的情感。
研读课文
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诵读诗歌第2~5小节,说说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高 山
挺拔恢宏
大 地
宽广多姿
研读课文
森
林
气势磅礴
大
海
宽容博大
研读课文
从高山、大地、森林、大海这些意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总理形象?
高山
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大地
胸怀博大坦荡、关心农业建设
森林
和蔼可亲、关心工业建设
大海
关心战士、重视国防建设
研读课文
诗中除了运用意象刻画周总理的形象,还描绘了哪几幅周总理感人的画面 请简要概括。
画面一:周总理革命长征不停息的画面。
画面二:周总理和农民辛勤劳动的画面。
画面三:周总理和伐木工人亲切交谈的画面。
画面四:周总理给海防战士披大衣的画面。
画面五:周总理足迹踏遍大地的画面。
画面六:周总理日理万机的画面。
理解总理的形象美
总理和少年儿童在一起
总理和大庆铁人
王进喜在一起
总理视察新疆石河子农场
伟人风采
研读课文
周总理的形象
对革命赤胆忠心,
为人民鞠躬尽瘁,
为党的事业日理万机
研读课文
为何要把周总理放到这样一个背景之上来写?
周总理和山川大地紧紧连在一起,为了展示周总理形象的高大、胸怀的广阔、业绩的卓著。
研读课文
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这里”是指哪里?
这节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与江河同在,在人民心里。
呼应第1节诗中的“在哪里”,回答了第1节诗的问题,使全诗结构完整。
研读课文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啊,想念你
——想——念——你……
两个“永远居住”道尽了周总理精神的永垂不朽。
“太阳升起的地方”富有诗意,让人想到周总理如同太阳,给人民带来光和热。
研读课文
“我们”走遍整个世界,找寻总理的身影。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说一说这首诗歌的结构线索和感情线索分别是什么。。
线索: 询问 呼唤 寻找 应答 思念
你在哪里——他刚离去——找遍整个世界——就在这里——在人民心里
感情:感情的开端 感情的发展 感情的回荡 感情的迸发 感情的升华
1.“永远居住”的含义。
实际是说总理精神永垂不朽。
2.这里,究竟是哪里?
与江河同在,在人民心里!
3.诗人在整个世界逡巡一遍,寻觅周总理,最后回到了哪里?为什么要写这个地方?
回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
因为中南海是周总理工作的岗位,他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疑义相与析
李永强
4. “太阳升起的地方”“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分别有怎样的含义?
“太阳升起的地方”表示周总理的形象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永远居住”强调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人民心里”强调总理与人民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蕴含了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无比崇敬之情。
5.第8节运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连续反复。多次使用“在这里”“在一起”,与前面的“在哪里”相呼应,突出表现了周总理虽死犹生,与祖国江河大地同在,在人民的心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内心的惊喜、激动之情,以及对敬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与哀思。反复手法的运用使情感达到了高潮。
6.这一节在全诗的作用?
呼应“在哪里”,回答课文第一小节的问题。使全诗结构显得很完整。
疑义相与析
7.诗歌为什么用“你在哪里”,而不用“您在哪里”?
用“你”更能表现出总理来自人民,他是人民的儿子,他和人民心连心。
疑义相与析
8.诗歌中有很多画面,例如“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宿营地上篝火红呵,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你认为诗中的这些画面是实写还是虚写?说明理由。
这是实写与虚写相结合。诗歌中的每一幅画面都是周总理生前工作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对总理的追忆。这种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的出现,正是诗歌的艺术效果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
疑义相与析
归纳主旨
诗人以“询问—呼唤—寻找—回答”为线索,通过人民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答,侧面刻画出周总理风尘仆仆、奔走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沿的伟大形象,表现出他的崇高品质及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抒发了对周总理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的深情。
课堂小结
鞠躬尽瘁为人民,
人民永远怀念他
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询问
周总理—— 呼唤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寻找
在这里 回答
周总理,你在哪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