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海南省屯昌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海南省屯昌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8 19:2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海南省屯昌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
A. 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 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C. 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 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2. 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分别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3. 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
B.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
C. 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
4. 唐太宗年间,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有学者认为这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有关。也有学者指出,隋和唐初的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反映了(  )
A. 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解释 B. 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
C. 研究旨在突破前人观点 D. 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
5. 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这一变化说明(  )
A. 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 现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C. 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6.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
A. 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B. 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C.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D. 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7.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一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有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A.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 B. 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C.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 D. 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
8. 如图为1927年创作的漫画《革命歌声》(画中字:锄列强,倒军阀,灭尽世上压迫人!)。该漫画反映了(  )
A. 北伐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B. 列强支持下军阀割据混战
C. 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北伐 D. 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9. 1934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这表明在当时(  )
A. 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 B. 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
C. 苏维埃政权积极推进苏区社会变革 D. 国民革命引发了妇女解放的新浪潮
10. 如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现代化 B.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C. 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 D.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
11. 观察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次建交高潮发生于(  )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际 B. 参加万隆会议之际
C. 重返联合国之际 D. 致力于全方位外交之后
12. 1991年,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公报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这反映出(  )
A.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13. 学者吕思勉将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部落——封建——郡县三个时代,并指出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学者周谷城认为,古封建作为一种制度,是与奴隶制时代的历史发展相始终的;学者葛志毅提出周天子分封诸侯是国家形成的基本方式。据此可知(  )
A.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不同视角的研究有利于史学的发展
C. 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 D.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的结论
14. 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重要认识是(  )
A. 建立巩固的革命统一战线 B. 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 坚持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D. 尽快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15. 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规定:“英人与华民交涉诉讼一款……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上述规定最主要的影响是(  )
A. 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 B. 按英国法律英人犯法难逃罪责
C.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D.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双方都有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据司马迁《史记》等
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17. 材料一: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摘自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清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并概括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2) 根据材料二的四幅图片,简要叙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求:列举出列强发动的主要战争的时间、名称,各次战争签订的最主要条约的名称,及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邻地区
1883-1885年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革命战争的推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开始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一摘编自柳礼泉《抗战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研究》材料二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展开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的土地。至1948年底,大约有1.5亿人口地区完成土改任务,使得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胜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鼓舞了解放军指导员的士气。
一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直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出现,C项正确;
社会分工指的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只有农业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涉及社会分工问题,排除A项;
材料涉及农业的出现使人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改造自然不是文明出现的标志,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文字、城市等,排除B项;
人类社会历史源于阶级分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靠刑法治国;墨家主张节俭、尚贤、非攻;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仁、礼。
故选D。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D.元朝和清朝符合模式三,两朝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故D项正确。
A.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和中原政权之间并非一直紧张,排除A项。
BC.北魏符合模式二,但其并未统一全国,而且当时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排除BC项。
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对唐朝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的现象,有学者只是简单理解为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有关。有学者认为隋和唐初的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是对前一观点的发展,这反映了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D项正确;
材料没有明确这些学者所处的时代,不能体现“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解释”,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没有体现出“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排除B项;
史学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突破前人观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学研究,要求学生结合史学研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学研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大多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作为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从秦代开始,两大原则同时并用,但到了元明清时期,犬牙交错原则发展到极致,以致部分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域相背离”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山川形便”相比,在地方上实行“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有利于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中国版图问题,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句子,从材料信息“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与禁烟运动有些许联系,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或者说导火线),即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2、重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国力衰弱为英国发动战争提供了可能。
3、直接原因:中国正义的禁烟运动被英国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
7.【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其反映了各国决定武力征服清政府,但又各怀鬼胎,各谋私利,故选B项;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并非“列强合谋”,排除A项;
材料除了反映列强合谋征服中国,还体现出列强之间各怀异心,C项解读片面排除C项;
根据漫画“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可知列强合谋征服清政府,并非“扶植清政府”,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结合图片信息“注意,伙伴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期货人用力”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锄列强,倒军阀,灭尽世上压迫人”可知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才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是国共合作,联合其它阶级共同参与的,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需要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4 年,《红色中华》曾记录了江西兴国的一位女工的发言”“以前女人都是被男人管的,现在我们女人都不受男人管理。以前女人话事(赣南方言,说话)也不自由,现在我们女人可以在会场上演说;以前我们女人不能在外面做事,现在我们女人都热烈地参加革命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言论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江西,这表明苏维埃政权积极推进苏区社会变革,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积极构建革命统一战线”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苏维埃政权推进社会变革,“民国时期妇女受西方思想影响较大”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从柱状图中可以分析出,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比80%以上,在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大幅增加,私有经济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C项正确。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面貌是“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三大改造的意义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至1950年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一波建交高潮;1955年至1956年,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发展中国家搞好关系,引起一波建交高潮;1971年至1972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引发新一轮的建交高潮,故C正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第二次建交高潮,排除A;
万隆会议也是第二次建交高潮,排除B;
全方位外交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2.【答案】A
【解析】由待业、安排就业到失业、就业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的增强,A正确;
21世纪初才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学生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吕思勉、周谷城、葛志毅三位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古代社会划分及分封制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B项正确;
三位学者史学研究的角度不同,各有利弊,无法对比谁的观点可信,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的问题,排除C项;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的结论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要坚持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C符合题干的要求;
ABD选项的表述都不是大革命的教训,故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国民大革命的教训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5.【答案】C
【解析】“英人与华民交涉诉讼一款…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使得外国烟贩不法分子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及其两个附件,接着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答案】【小题1】政策:重农抑商。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人征收重税;加强对商人的户籍控制。
【小题2】变化:打破市坊界限;各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兴盛;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夜市不再受到禁止,晓市和庙会集市已经出现;货币发行量巨大,纸币出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宋朝商业发展。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表现;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发展呈现出的新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宋朝商业发展,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7.【答案】【小题1】明代通过完全废除丞相,设内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来强化皇权专制,清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样也就造成了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发展趋势:君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小题2】鸦片战争一-1840~1842--《南 条约》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一1894~1895--《马关条约》一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1900-1901-《辛丑条约》一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中关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本题。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
【小题2】影响: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列强侵华。第一问,主要结合题干中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对侵华战争的影响进行归纳后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列强侵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9.【答案】【小题1】变化:从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到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小题2】意义: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土地政策,第一小问要结合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政策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土地政策,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