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 走近科学 第三课时
一、单选题
1.用甲乙丙三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分别测得数据为23.20cm、2.32dm、232.0mm,则分度值相同的刻度尺是(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 D.都不相同
【答案】A
【解析】【分析】测量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不是测量工具越精密越好,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精确的程度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同。长度测量时,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三组数据23.20cm、2.32dm、232.0mm 先换算成同一单位,就可以比较分度值。
甲23.20cm=232.0mm、
乙2.32dm=232mm、
丙232.0mm=232.0mm
故甲和丙分度值相同。
故选A。
2.以下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4千米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6.9分米
C.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厘米 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毫米
【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生活常识估计回答。
【解答】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4米,故A说法不接近实际,不符合题意。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6.9厘米,故B说法不接近实际,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厘米,即0.8米,故C说法接近实际,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米,即1600毫米,故D说法不接近实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下列长度测量中,单位是米的是( )
A.一位同学的身高是16.5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
C.一本字典的厚度是0.35 D.一枚硬币的厚度是1.9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物体和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米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5米左右,16.5分米,A错误;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新铜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7.5cm=0.175m左右,B正确;
C、中学生大拇指的长度在3.5cm左右,外文字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3.5cm左右,C错误;
D、一枚硬币的厚度在1.9mm左右,D错误。
故选B
4.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
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 B.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 D.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答案】C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即可。
【解答】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三者都是将待测的量与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得到一个测量值,故A、B、D不合题意;
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并没有与一个标准进行比较,不是测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答案】B
【解析】【分析】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读数时视线要和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读数示数偏小,偏视读数示数偏大。
【解答】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15毫升读数是正确的值。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9毫升,9毫升的读数是一个偏大的数据,实际量筒中的液体是小于9毫升的,根据这两数据可知,该学生倒出液体为15毫升-9毫升=6毫升,由于9毫升是偏大的,量筒中的液体实际小于9毫升,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要大于6毫升。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6.在下列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单位或数字。
(1)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容积约为550 ;
(2)一个空教室的体积约为2×105 ;
(3)一个拳头的宽度约为1 ;
(4)0.09米3= 厘米3= 毫升;
(5)60纳米= 米。
【答案】(1)mL
(2)dm3
(3)dm
(4)9×104;9×104
(5)6×10-8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解答】(1)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容积约为550mL;
(2) 一个空教室的体积约为2×105dm3 ;
(3) 一个拳头的宽度约为1dm 。
(4)0.09米3=9×104厘米3=9×104毫升。
(5)60纳米=6×10-8米。
故答案为:(1)mL;(2) dm3 ;(3) dm ;(4)×104 ; 9×104 ;(5)6×10-8。
7.小建学习了长度的测量知识后,对自己及身边物体有了较强的测量兴趣。
(1)小建想检验一个人躺着和站立时身高长度是否有差异以及早晚身高变化情况,选用下列 哪种刻度尺最合适 。
A.量程 3m ,分度值 1mm B.量程 10m ,分度值 1dm
C.量程 30cm ,分度值 1mm D.量程 130cm ,分度值 0.5mm
(2)小建采用如图方法,用刻度尺测得圆的直径如图所示,为 cm。
(3)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建利用桌上的粗细均匀的铅笔,用刻度尺测量得到铅笔直径(内径)为D1,他将厚薄均匀的这张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并固定测得外径D2,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d的表达式是 。
【答案】(1)A
(2)1.53--1.57
(3)(D2-D1)/2n
【解析】【分析】(1)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确定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2)根据甲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即可;
(3)根据图片确定铅笔半径、外圆半径和纸带总厚度的和的数量关系即可。
【解答】(1)一般情况下,人的身高不会大于2m,而刻度尺的量程要大于2m,故C、D不合题意;
测量身高时需要精确到mm,故A符合题意,B不合题意。
故选A。
(2)根据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则圆的直径为:2.55cm-1.00cm=1.55cm。
(3)根据乙图可知,铅笔的半径+纸袋总厚度=外圆半径;
即:;
解得:。
8.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测小石块体积的示意图,则该量筒的量程是 毫升,某同学在读甲量筒水的体积时,采取俯视的方式读数则读取的体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毫升,因此读数时应注意视线要与 齐平,该小石块的体积为 厘米3,如果某同学在测小石块体积时,先按图乙操作,后取出石块读数,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与真实值相比 (填 “偏大”“偏小”或“不变" )。
【答案】50;大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20;偏大
【解析】【分析】(1)量筒上的最大刻度值就是量筒的量程;
(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解答;
(3)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解答;
(4)注意取出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量筒上的最大刻度值为50,则它的量程为50mL;
(2)某同学在读甲量筒水的体积时,采取俯视的方式读数则读取的体积大于20毫升;
(3)读数时应注意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齐平,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小石块的体积为:40cm3-20cm3=20cm3。
(4)取出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则测出的就是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则导致测得小石块的体积偏大。
9.如图,甲、乙分别是体温计和气温计所测得的温度示数情况:
(1)甲测得的体温写作 。
(2)乙测得的气温读作 。
【答案】(1)36.3℃
(2)零下(负)5摄氏度
【解析】【分析】 (1)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与分度值,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面相平;
(2)在0℃之上,刻度值越往上越大;在0℃之下,刻度值越往下越大。
【解答】(1)图甲中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液柱最前端对应在36~37之间第3小格处,则其示数为36.3℃。
(2)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越往下刻度值越大,说明被测温度低于0℃。由图可知,液柱最上端对应在0~10之间第5小格处,则其示数为零下(负)5摄氏度。
故答案为:(1)36.3℃;(2)零下(负)5摄氏度。
10.小江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L/n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2)小江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可多选)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答案】(1)BDAC(或BADC)
(2)A;C
【解析】【分析】密绕法,即紧密排绕。 一圈挨一圈地缠绕,没有缝隙。 比如测量较细金属丝的直径时,就用密绕法绕出一定的长度来。量出总长后,数出是多少匝。再用总长度除以匝数。就能得出金属丝的直径了。
【解答】(1)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实验步骤为: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 L/n 。
即合理顺序为: BDAC(或BADC)
(2)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那么测出的总长度=实际长度+空隙长度,因此会产生测量误差,故A符合题意;
B.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这样产生的差异叫错误,而不是误差,故B不合题意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会使用除法计算出的平均直径与实际产生误差,故C符合题意;
故选AC。
11.测量误差: 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同一长度,可以用 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答案】测量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解析】【分析】(1)根据误差的定义解答;
(2)根据减小误差的方法解答。
【解答】(1)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2)对于同一长度,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1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880毫米= 米
(2)0.0025米= 微米
(3)4毫升= 立方米
(4)6升= 厘米3
【答案】(1)0.88
(2)2.5×103
(3)4×10-6
(4)6000
【解析】【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解答】(1)880毫米=880×10-3米=0.88米;
(2)0.0025米=0.0025×106微米=2.5×103微米;
(3)4毫升=4厘米3=4×10-6m3;
(4)6升=6×103mL=6000mL=6000厘米3。
三、实验探究题
13.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时常常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然后通过认真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下面是有关用刻度尺测量《科学》教科书长度的问题,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测量时的情景,请指出错误之处: 。
(2)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下表内甲、乙两组数据是用不同的刻度尺测量所得,其中能更准确反映《科学》教科书长度的是 组,该组同学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测量次数 1 2 3
甲组/cm 18.31 18.32 18.36
乙组/cm 18.2 18.4 18.5
(3)测量过程中,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但可以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少误差。本次测量中,《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应取 cm。
【答案】(1)书本左端没有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2)甲;1mmm
(3)18.33
【解析】【分析】(1)根据长度测量的规范“平、贴、对、垂、记”判断错误即可;
(2)测量教科书的长度需要精确到毫米,据此分析即可;长度的测量结果最后一位为估读数字,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3)将三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次数就是教科书的长度。
【解答】(1)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测量时的情景,错误之处:书本左端没有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2)根据表格可知,甲组数据的小数部分有两位,那么十分位上的数字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为1mm;乙组数据的小数部分有一位,那么个位上的数字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为1cm;因为分度值越小越精确,所以能更准确的反映《科学》教科书长度是是甲组,改组同学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mm;
(3)根据甲组数据,得到:教科书的长度为:。
14.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球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实验步骤如下:
A.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1;
B.用细线栓住铁球,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没,记下铁球和水的总体积V2;
C.取出铁球,用细线把铁球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以上细线体积忽略不计)
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
(1)以上步骤中可以省去不做的是 (用字母符号表示)
(2)根据右图量筒的具体读数,木块体积V为 cm3。(取整数)
(3)事实上木块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虑此因素你认为上述测量值比真实值应 。(选填“偏小”或“偏大”)
【答案】(1)A
(2)15
(3)偏小
【解析】【分析】(1)图2中的量筒测出的体积V2=V水+V球;图3中测出的体积V3=V水+V球+V木块,二者之差就是V木块=V3-V2;
(2)根据公式V木块=V3-V2计算木块的体积;
(3)如果木块吸水,那么会时图3中测出的总体积V3偏小,根据V木块=V3-V2可知,测量出木块的体积偏小。
【解答】(1)根据公式V木块=V3-V2可知,测量木块的体积只需BCD,步骤A可以省略不做;
(2)根据图片可知,木块的体积:V木块=V3-V2=85cm3-70cm3=15cm3;
(3)事实上木块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虑此因素你认为上述测量值比真实值应小。
15.下面是小范同学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沸腾水温度的实验步骤。
(1)A .选取适当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B .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 .让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D .取出温度计;
E .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F .整理仪器,检查实验结果,与估计值比较
请将这些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起来:
(2)小范发现,在同一个实验室里测量从同一个热水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时,不同的小组得到的实验结果都不太一样。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小范突发奇想,有没有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呢 她查阅了一些资料,并且按照如下方法校验普通水银温度计:
⒈检擦温度计的玻璃部分是否有破损、刻度是否清晰,否则就得更换;
⒉用一个大烧杯盛放适量冰块,让它自然熔化,形成冰水混合物;
⒊将待校验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读出此时示数为2℃;
⒋取另一个大烧杯盛放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⒌将待校验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沸水中,读出此时示数为98℃
①若用该温度计测量实际温度为50℃的物体时,该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②若测量某未知温度的物体时,示数为26℃,则该物体的实际温度为 ℃
【答案】(1)BACEDF
(2)50;25
【解析】【分析】(1)根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判断;
(2)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那么温度的变化量与水银柱的长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范可知,正确测量沸水温度的实验步骤为:
B .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A .选取适当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C .让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E .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D .取出温度计;
F .整理仪器,检查实验结果,与估计值比较。
那么正确的顺序为:BACEDF。
(2)①当实际温度为50℃时,根据得到:
;
解得:t'=50℃。
②当示数为26℃时,根据得到:
;
解得:t=25℃。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 走近科学 第三课时
一、单选题
1.用甲乙丙三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分别测得数据为23.20cm、2.32dm、232.0mm,则分度值相同的刻度尺是(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 D.都不相同
2.以下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4千米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6.9分米
C.中学生课桌高度约为80厘米 D.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毫米
3.下列长度测量中,单位是米的是( )
A.一位同学的身高是16.5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
C.一本字典的厚度是0.35 D.一枚硬币的厚度是1.9
4.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
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 B.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
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 D.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
5.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二、填空题
6.在下列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单位或数字。
(1)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的容积约为550 ;
(2)一个空教室的体积约为2×105 ;
(3)一个拳头的宽度约为1 ;
(4)0.09米3= 厘米3= 毫升;
(5)60纳米= 米。
7.小建学习了长度的测量知识后,对自己及身边物体有了较强的测量兴趣。
(1)小建想检验一个人躺着和站立时身高长度是否有差异以及早晚身高变化情况,选用下列 哪种刻度尺最合适 。
A.量程 3m ,分度值 1mm B.量程 10m ,分度值 1dm
C.量程 30cm ,分度值 1mm D.量程 130cm ,分度值 0.5mm
(2)小建采用如图方法,用刻度尺测得圆的直径如图所示,为 cm。
(3)为了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小建利用桌上的粗细均匀的铅笔,用刻度尺测量得到铅笔直径(内径)为D1,他将厚薄均匀的这张纸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并固定测得外径D2,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d的表达式是 。
8.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测小石块体积的示意图,则该量筒的量程是 毫升,某同学在读甲量筒水的体积时,采取俯视的方式读数则读取的体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毫升,因此读数时应注意视线要与 齐平,该小石块的体积为 厘米3,如果某同学在测小石块体积时,先按图乙操作,后取出石块读数,则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与真实值相比 (填 “偏大”“偏小”或“不变" )。
9.如图,甲、乙分别是体温计和气温计所测得的温度示数情况:
(1)甲测得的体温写作 。
(2)乙测得的气温读作 。
10.小江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L/n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2)小江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可多选)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数圈数时由于粗心,数错了圈数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11.测量误差: 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同一长度,可以用 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1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880毫米= 米
(2)0.0025米= 微米
(3)4毫升= 立方米
(4)6升= 厘米3
三、实验探究题
13.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时常常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然后通过认真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下面是有关用刻度尺测量《科学》教科书长度的问题,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测量时的情景,请指出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下表内甲、乙两组数据是用不同的刻度尺测量所得,其中能更准确反映《科学》教科书长度的是 组,该组同学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测量次数 1 2 3
甲组/cm 18.31 18.32 18.36
乙组/cm 18.2 18.4 18.5
(3)测量过程中,误差是难以避免的,但可以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少误差。本次测量中,《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应取 cm。
14.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球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实验步骤如下:
A.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1;
B.用细线栓住铁球,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没,记下铁球和水的总体积V2;
C.取出铁球,用细线把铁球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以上细线体积忽略不计)
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
(1)以上步骤中可以省去不做的是 (用字母符号表示)
(2)根据右图量筒的具体读数,木块体积V为 cm3。(取整数)
(3)事实上木块在水中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考虑此因素你认为上述测量值比真实值应 。(选填“偏小”或“偏大”)
15.下面是小范同学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沸腾水温度的实验步骤。
(1)A .选取适当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B .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 .让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D .取出温度计;
E .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F .整理仪器,检查实验结果,与估计值比较
请将这些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起来:
(2)小范发现,在同一个实验室里测量从同一个热水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时,不同的小组得到的实验结果都不太一样。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小范突发奇想,有没有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呢 她查阅了一些资料,并且按照如下方法校验普通水银温度计:
⒈检擦温度计的玻璃部分是否有破损、刻度是否清晰,否则就得更换;
⒉用一个大烧杯盛放适量冰块,让它自然熔化,形成冰水混合物;
⒊将待校验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读出此时示数为2℃;
⒋取另一个大烧杯盛放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⒌将待校验的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沸水中,读出此时示数为98℃
①若用该温度计测量实际温度为50℃的物体时,该温度计的示数为 ℃
②若测量某未知温度的物体时,示数为26℃,则该物体的实际温度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