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1957年,叶圣陶先生游览此地,他写道: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1957年,叶圣陶先生游览此地,他写道: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何时
何人
何地
何事
游记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与同桌讨论解决。
作者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画出相关句子,并在图上填一填。
路上→( )→( ) → ( )→( ) →出洞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一路迎着溪流。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圈一圈。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景色明艳
溪流欢畅
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在此过程中,哪一处景点最让他感到好奇、刺激,感受最深?
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的?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孔隙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
孔隙的窄小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孔隙的窄小
见闻
感觉
默读6、7自然段,小组内交流读出了内洞的哪些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黑
大
奇
从写作的角度想想,为什么叶圣陶先生只写了像黄龙、青龙的石钟乳,而对其他内容一笔带过?
有详有略
外洞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很宽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课文中除了叶圣陶先生的游踪,为什么“溪水”这条线索也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