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
猜猜看
☆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 盛唐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创作历程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二)困于长安时期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
(四)西南漂泊时期
杜甫诗三首
登 高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凄寒
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赏析品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赏析品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个意象会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
赏析品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
赏析品读
名句剖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感慨万千。“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也让人感受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露出浓重的沉郁悲凉。
诗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
赏析品读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赏析品读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赏析品读
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小 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