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学习重点
1
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与情感。
2
体会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与诗歌的象、境、意的融合。
3
感悟诗歌的主旨。
4
了解郭沫若和新诗
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代表作品有诗歌《天狗》《炉中煤》,历史剧《屈原》《蔡文姬》。
(1)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 ——周扬
(2)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 ——梁漱溟《赠郭某》
(3)在我的脑子里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战士、诗人和雄辩家、智慧、才能、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地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 ——巴金
作者评价
作者评价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
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
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
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
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
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
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
文学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新诗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诗歌特点主要有:
1.形式自由;
2.内涵开放;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
五
四
运
动
五四精神:“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
思想文化:推行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
社会经济:学生和群众抵制日货,一定程度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
教育变革: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壬戊学制。
文学艺术?
开创中国文学新时代,出现了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出现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19年9月到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1.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品读诗歌
“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是吹响号角。
标题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2.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什么特点?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万物壮丽的特征,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北冰洋、太平洋。
意象: 北冰洋、太平洋、洪涛、白云、我、力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品读诗歌
3.开篇写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以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4.“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含意是什么?
“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诗人的郭沫若。
毁坏,指打烂一个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
创造,指建设新的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
品读诗歌
5.如何理解“洪涛”?
洪涛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十月革命
毁灭
创造
旧制度
旧文化
新文化
新制度
力量
不断努力
太平洋
北冰洋
品读诗歌
6.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
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益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
郭沫若的诗歌,无论是从表现反抗破坏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内容上看,从特别发展的想象和激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手法上看,或是从他不拘一格、发挥艺术独创性并实现诗体大解放者,都是这种力的艺术的大胆的和富有成效的实践。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郭沫若对自己诗歌的崇高美风格的自信和肯定。
品读诗歌
小结诗歌
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小结诗歌
主旨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小结诗歌
诗歌主旨
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