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17 21:30:2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
1.(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遗传学中,性状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的统称。下列有关生物性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豌豆豆荚的饱满与豌豆种子的皱缩是一对相对性状
B.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的那个性状是显性性状
C.紫花萝卜自交后代有紫花、红花、白花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D.生物所表现的每种性状都是由一个特定的基因决定的
2.(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番茄的紫茎和绿茎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3.(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中,甲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烧杯后摇匀,再继续下一次抓取,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2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
B.乙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
C.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
D.本实验中,4个烧杯中的小球总数必须相等
4.(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有耳垂和无耳垂为两对相对性状,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现有一对双眼皮有耳垂的夫妇,已生育一个单眼皮无耳垂的孩子,如果这对夫妇再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是双眼皮有耳垂的可能性是(  )
A. B. C. D.
5.(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如图为二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图像,据图分析可得出该细胞中(  )
A.不含同源染色体 B.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含有12条染色体 D.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6.(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某同学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分别制作了4个黄色(2个5cm和2个8cm)和4个红色(2个5cm和2个8cm)的橡皮泥条,两种颜色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模拟减数分裂I的后期时,移向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应不同
B.将2个5cm黄色橡皮泥条连接起来,可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
C.四分体时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拼接可表示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互换
D.将4个8cm橡皮泥条先按同颜色连接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联会
7.(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遗传性肾炎在幼儿时期往往具有蛋白尿或血尿,病情发展到青年时期会有慢性肾衰竭。已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图是某遗传性肾炎的家族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遗传性肾炎为隐性遗传病
B.II-7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
C.II-3再生儿子必为患者
D.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8.(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某种家禽的豁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豁眼雌禽产蛋能力强,已知这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现用纯合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纯合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F1全为正常眼
B.F2的雌禽中,豁眼雌禽所占的比例为
C.用豁眼雄禽与正常眼雌禽杂交,子代雏禽的雌雄可用眼型区分
D.F2中性别比例为1:1的原因是F,产生的含Z的配子:含W的配子=1:1
9.(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某研究小组对甲、乙两种生物的核酸分子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甲生物核酸中碱基的比例为A=30%、T=25%、C=25%、G=10%、U=10%;乙生物的遗传物质中碱基的比例为A=25%、U=25%、C=30%、G=20%。甲、乙两种生物可能为(  )
A.小麦、肺炎链球菌 B.酵母菌、T噬菌体
C.蓝细菌、流感病毒 D.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
10.(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某科学家分析了多种生物DNA的碱基组成,发现这些生物的(A+T)(C+G)的值如下表。以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DNA来源 大肠杆菌 小麦 鼠 猪肝 猪胸腺 猪脾
(A+T)(C+G) 1.01 1.21 1.21 1.43 1.43 1.43
A.不同生物的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组成一定不同
B.大肠杆菌DNA和小麦DNA中A+G/T+C的值不同
C.小麦和鼠的DNA中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D.同种生物不同细胞的DNA中碱基组成具有一致性
11.(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将大肠杆菌在含15N的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大肠杆菌DNA的含氮碱基都含有15N。然后再将其转入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提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离心分离,如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含14N或15N的DNA离心后的位置,可确定⑤为亲代,②为子一代
B.若②是⑤的子代,则可以排除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的可能
C.若出现图中③的结果(带宽比3:1),则亲代DNA进行了2次复制
D.若出现图中④的结果,则说明出现了实验误差,需要重复实验
12.(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从细胞分裂到遗传信息传递,几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都离不开DNA复制这个过程。如图为某真核细胞中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其中①②表示DNA复制所需的两种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中的①是RNA聚合酶,②是DNA聚合酶
B.从图示看,两条子链都是由5'端向3'端延伸
C.解旋后的每一条母链均可作为合成子链的模板
D.真核生物中,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
13.(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RNA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它与DNA、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框架。RNA包括tRNA、mRNA和rRNA三种(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称作1个密码子
B.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只能形成1个IRNA的结合位点
C.每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tRNA转运
D.合成一条含50个氨基酸的肽链,模版mRNA至少含有150个碱基
14.(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基于对染色体、DNA、基因、性状关系的理解,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唯一载体
B.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D.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表型就不会变
15.(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图1中m、n、l表示某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基因的间隔序列;图2为1基因进行的某种生理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a、b、m、n、1都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B.m、n、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可能不同
C.图2中甲为RNA聚合酶,转录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D.图2中的丙与乙碱基的组成、排列顺序都相同
16.(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蜂群中,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以蜂王浆为食的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而以花粉、花蜜为食的幼虫将发育成工蜂,幼虫发育成蜂王的机理如图所示。依据这一现象可得出(  )
A.蜂王和工蜂是体细胞内含两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生物
B.环境因素能影响DNA甲基化,从而影响生物的表型
C.DNA甲基化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导致性状改变
D.该实例中由食物引起的表型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17.(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或减少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常见类型,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下列关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才属染色体变异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
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D.利用杂交培育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属于单倍体
18.(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下列与结肠癌发生原因及癌细胞特征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人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使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可能引起癌变
C.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抑制癌变
D.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且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19.(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科学家发现,人与猩猩和长臂猿的某段同源DNA的差异分别为2.4%、5.3%。有人据此推断:人与猩猩、长臂猿具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是(  )
A.三种生物均属于脊椎动物,在器官、系统上均有相似之处
B.人和猩猩、长臂猿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C.人和猩猩、长臂猿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
D.三种生物在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
20.(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 2023年4月7日,旅美大熊猫“丫丫”回国。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动物,直到近代才逐渐进化成了杂食动物,喜欢吃竹子,野生的大熊猫也时常捕食其它小动物,尤其是肥美的竹鼠。下列有关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大熊猫食性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大熊猫长期食用竹子导致其牙齿咀嚼能力增强
C.大熊猫与竹鼠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
D.自然选择会导致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B、b,T、t)控制,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B和T同时存在(B_T_) T存在,B不存在(bbT_) T不存在(B_tt或bbt)
性别 雌雄同株异花 雄株 雌株
(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做法   。
(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   ;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   。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实验结果是   ,则糯是显性;若实验结果是   ,则非糯是显性。
22.(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如图1表示某动物(2N=4)体内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动物部分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无突变发生),并将这些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细胞   (填序号)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细胞①中染色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组数分别为   。
(2)图1中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填序号)。④细胞的子细胞名称为   。
(3)图2中细胞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填“甲”“乙”或“丙”)组细胞,图1中与之相对应的细胞为   (填序号)。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图1中的细胞   (填序号)中。
(4)若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不考虑互换,则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   。
(5)生物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的意义在于   。
23.(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其中,同位素标记技术被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而病毒是常用的研究材料。图1为两种病毒(核酸不同)的物质组成;图2为某一卵原细胞及其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其放射性标记如图所示;图3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部分检测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A、B化合物中,共有的元素是   ,病毒e和病毒f体内的④(④表示碱基)总共有   种。
(2)赫尔希和蔡斯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时用的病毒是图1所示的   (填“e”或“f”),其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是   。为实现该设计思路,用"S标记蛋白质时应标记图1B中   (用图中标号表示)部位。
(3)若将图2细胞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让其只进行一次减数分裂,请依照图2在答题卡方框中画出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及其DNA放射性标记情况。假设该细胞内只有这两个DNA分子,且每个DNA分子均含有m个碱基,其中细胞内碱基T共占15%,则该细胞在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共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 。
(4)图3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这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   。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发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32P远高于图中数据,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1点即可)
24.(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油菜是我国南方一种常见且可观赏的油料作物。如图1表示该种植物某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该植物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2所示,其中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浙江省农科院陈锦清教授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高产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8%。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过程通常能精确进行的原因是   。
(2)图1中②过程所需的原料为   。图1中需要mRNA、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   (填图中标号),此过程中一个mRNA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的意义是   。
(3)图1所示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DNA、RNA是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信息的表达产物,ATP为信息的流动提供能量,可见生命是   的统一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少数生物的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流向DNA,这一流动过程称为   。
(4)图2所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   ;据图1、2分析,你认为在生产中能提高油菜产油率的基本思路是   。
25.(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水稻(如图1)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花多且小,为两性花(如图2),育种环节繁琐,工作量大。袁隆平院士是世界.上第一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曾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袁隆平院士的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找到了野生雄性不育的水稻,可以将其作为   (填“父本”或“母本”),大大简化了育种环节。
(2)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   ,利用的是F,的杂种优势,其后代会发生   ,因此需要年年制种。
(3)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分别是   和   。
(4)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   ,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5)在水稻育种过程中,出现了具有耐盐性状的新品种,写出判断该变异性状是否能够遗传的最为简便的操作过程:   。
26.(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超级细菌”又叫多重耐药性细菌,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泛指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为探究某种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将含有相同浓度A、B、C三种抗生素的相同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一种为细菌提供生存空间和营养的基质)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灰色部分),图中D放置相同的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D组存在的意义是   。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理由是   。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点。
②部分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4)我国卫生部门建立了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就要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请分析这一要求的合理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所以豌豆豆荚与豌豆种子不是同一性状,故A错误;
B、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的那个性状才是显性性状,故B错误;
C、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所以紫花萝卜自交后代有紫花、红花、白花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故C正确;
D、基因与形状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种性状可以由多对基因决定,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例如,以纯种开红花的豌豆与开白花的豌豆杂交,杂种一代(F1)的全部植株都是开红花的。让F1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得到F2个体,其中约有3/4个体开红花,约有1/4个体开白花。这种在杂种后代中显出不同性状(如开红花和开白花)的现象,就叫做性状分离。分离出来的就是隐性性状。
2.【答案】C
【知识点】交配类型及应用
【解析】【解答】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即出现紫茎和绿茎的番茄,则该紫茎番茄可能为杂合子,若子代全为紫茎,则该紫茎番茄为纯合子,可以进行区分,故A正确;
B、让紫茎番茄与绿茎番茄杂交,若子代出现绿茎番茄和紫茎番茄,则该紫茎番茄为杂合子,若子代只有紫茎番茄,则该紫茎番茄为纯合子,可以进行区分,故B正确
C、让紫茎番茄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无论该紫茎番茄是否为杂合子,子代全为紫茎番茄,无法进行区分,故C错误;
D、让紫茎番茄与杂合子紫茎番茄杂交,若子代为紫茎番茄,则该紫茎番茄为纯合子,若子代即有紫茎番茄又有绿茎番茄,则该紫茎番茄为杂合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区分某生物是杂合子还是显性纯合子,可通过自交、测交、花药离体培养或花粉鉴定等方法。
1. 自交的方式:让某显性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一定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可能为纯合子。此时是最简便的方法,适合于植物,不适合于动物。
2. 测交的方式:让待测个体与隐性类型测交,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则一定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个体,则可能为纯合子。待测对象若为雄性动物,注意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3. 花药离体培养法:用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后的植株为纯合子,根据植株性状进行确定。
3.【答案】B
【知识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甲图中模拟的是F1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故A错误;
B、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涉及两对等位基因,该实验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故B正确;
C、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抓出DR的概率为1/2×1/2=1/4,故C错误;
D、由于雄配子的数量多余雌配子,因此实验中,4个烧杯中的小球数目不一定相等,但是比例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
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实验注意事项
(1)代表配子的物品必须为球形,以便充分混匀。
(2)抓球时最好两人一组同时进行,闭眼操作,以避免人为误差。
(3)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将小球放回原桶并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4.【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有耳垂和无耳垂为两对相对性状,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现有一对双眼皮有耳垂的夫妇,已生育一个单眼皮无耳垂的孩子,可以得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性状,有耳垂对无耳垂为显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所以这对夫妇再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是双眼皮有耳垂的可能性是3/4×3/4=9/16,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父母均为双眼皮有耳垂,而孩子为单眼皮无耳垂,所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有耳垂对无耳垂为显性,且父母为杂合子,若想要生出一个双眼皮有耳垂的孩子则概率为3/4×3/4=9/16。
5.【答案】B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该细胞有四分体,四分体是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所以含有同源染色体,故A错误;
B、该细胞有四分体,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进而导致基因重组,故B正确;
C、该图中有12个四分体,即12对同源染色体,24条染色体,故C错误;
D、该细胞有四分体,每个四分体中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图中可知,该细胞含有12个四分体,12对同源染色体,24条染色体,且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6.【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为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故A错误;
B、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所以将2个5cm黄色橡皮泥条连接起来,可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故B正确;
C、四分体时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拼接可表示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互换,故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进行联会,所以将4个8cm橡皮泥条先按同颜色连接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联会,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减数分裂:
1、减数第一次分裂
(1)前期
染色质逐渐凝集成光镜下可见的细长染色体丝,DNA虽已复制,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这一过程称为联会。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体开始形成。
(2)中期
排列在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纺锤体形成。
(3)后期
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向两极移动。染色体由2n数目减为n,这时的每条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的。
(4)末期
移至两极后,染色体解旋伸展,核仁重新形成,核膜重建,同时进行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
(1)前期
中心体向两极移动,组装纺锤体,核膜消失。
(2)中期
着丝粒与纺锤丝连结,排列形成赤道板。
(3)后期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两极,每一极各含有n个单分体,即n条染色体。
(4)末期
各染色体移至两极后解旋伸展,核膜重新组装,核仁重现。纺锤体消失,细胞质分裂。
7.【答案】B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由分析图可知,Ⅱ-1正常,Ⅱ-2患病,而子代Ⅲ-2、Ⅲ-3患病,所以可以推测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A错误;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7的基因型为XY,所以Ⅱ-7不含致病基因且不能传递给子代,故B正确;
C、Ⅱ-3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Ⅱ-4不含致病基因,所以Ⅱ-3再生的儿子不一定为患者,故C错误;
D、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图中Ⅱ-1正常,Ⅱ-2患病,而子代Ⅲ-2、Ⅲ-3患病,所以可以推测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女性多于男性。
8.【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纯合正常眼雄性(ZAZA)与豁眼雌性(ZaW)杂交,子代F1的基因型为ZAW、ZAZa,所以F1全为正常眼,故A正确;
B、F1自由交配得到F2,则F2基因型和表现型为ZAZA(正常雄)、ZAZa(正常雄)、ZAW(正常雌)、ZaW(豁眼雌),所以F2的雌禽中豁眼占比为1/2,故B正确;
C、豁眼雄禽(ZaZa)与正常眼雌禽(ZAW)杂交,子代产生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ZAZa(正常雄)、ZaW(豁眼雌),所以子代可通过眼型区分雌雄,故C正确;
D、F2中性别比例为1:1的原因是,产生含Z的配子:含W的配子约等于1:1,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纯合正常眼雄性(ZAZA)与豁眼雌性(ZaW)杂交,子代F1的基因型为ZAW、ZAZa,F1自由交配得到F2,则F2基因型和表现型为ZAZA(正常雄)、ZAZa(正常雄)、ZAW(正常雌)、ZaW(豁眼雌)进行解题。
9.【答案】C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结构;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解析】【解答】A、甲生物可能为小麦,小麦既有DNA又有RNA,乙不可能为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不是RNA病毒,故A错误;
B、甲生物可能为酵母菌,酵母菌即含有RNA也含有DNA,乙不可能是噬菌体,噬菌体为DNA病毒,故B错误;
C、甲生物可能是蓝细菌,蓝细菌含有DNA和RNA,乙可能为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为RNA病毒,故C正确;
D、甲生物不可能烟草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乙不可能为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即含有DNA也含有RNA,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甲中含有A、T、C、G、C五种碱基,说明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乙中含有A、U、C、G四种碱基,说明乙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可能为RNA病毒。
10.【答案】D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解答】A、不同生物的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组成相同,都是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A、T、G、C)组成,故A错误;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A=T、C=G,所以大肠杆菌DNA和小麦的DNA种的A+G/T+C=1,值相同,故B错误;
C、小麦和鼠的A+T/C+G不同,所以DNA中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故C错误;
D、根据表中猪肝、猪胸腺、猪脾的A+T/C+G的值相同,可以得出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
11.【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亲代为只含有15N,子一代DNA一条链为15N,一条链为14N,所以⑤为亲代,②为子一代 ,故A正确;
B、若DNA为全保留复制,则子代离心后,一个轻带,一个重带,如果为半保留复制,则新形成的DNA分子中,子一代DNA一条链为15N,一条链为14N,离心后属于中带,为图中的②,所以若②是⑤的子代,则可以排除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的可能,故B正确;
C、若出现图中③的结果(带宽比3:1),则亲代DNA进行了3次复制,形成8个DNA分子,其中两个DNA一条链为15N,一条链为14N,另外6个DNA的两条链为14N,故C错误;
D、亲代DNA为15N,为⑤,子代进行半保留复制,DNA的一条链为15N,另一条链为14N,所以如果出现④的结果,则说明出现了实验误差,需要重复实验,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开始时,DNA分子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然后,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新复制出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12.【答案】A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A、图示中的①是解旋酶,②为DNA聚合酶,故A错误;
B、从图示看,进行DNA复制时,两条子链都是由5'端向3'端延伸,故B正确;
C、DNA复制时,解旋后以每一条母链作为模板链合成子链,故C正确;
D、真核生物中,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图中为DNA复制过程,①为解旋酶,②为DNA聚合酶。
13.【答案】D
【知识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被称为密码子,故A错误;
B、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6个碱基的位置,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B错误;
C、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但是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tRNA转运,故C错误;
D、合成一条含有50个氨基酸的肽链,一个氨基酸由tRNA携带,1个tRNA含有3个反密码子与m上的碱基配对,所以模板mRNA至少含有3×50=150个碱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信使RNA(mRNA):翻译模板。
转移RNA(tRNA):携带氨基酸,参与翻译。
核糖体RNA(rRNA):核糖体组分,参与翻译。
14.【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解答】A、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主要载体,在叶绿体、线粒体都含有DNA和基因,故A错误;
B、非等位基因不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故B错误;
C、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故C正确;
D、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是表型可能发生改变,表型可以由环境影响,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过高度螺旋化形成的结构。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基因只是DNA分子链的一部分。一个染色体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经过细胞周期中的细胞间期复制后就会有两个 DNA分子。而一个DNA分子上会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而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15.【答案】B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图1中的DNA片段并不是都具有遗传效应,所以不一定都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故A错误;
B、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m、n、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可能不同,故B正确;
C、图2表示转录的过程,所以甲为RNA聚合酶,转录的方向为从左向右,故C错误;
D、图2中乙为转录模板,丙为转录成的mRNA,所以碱基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图1中m、n、l表示某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基因的间隔序列,可能为无效的DNA片段,图2中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甲为RNA聚合酶,乙为转录的模板,丙为转录成的mRNA。
16.【答案】B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故A错误;
B、根据图中可知,幼虫通过蜂王浆,抑制基因的表达,导致DNA甲基化减少,之后发育成蜂王,所以环境能影响DNA甲基化,从而影响生物的表型,故B正确;
C、DNA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性状的改变,故C错误;
D、该实例中由食物引起的表型改变可能遗传给后代,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表观遗传
(1)概念;表观遗传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
(2)特点
1.可遗传,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
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17.【答案】B
【知识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解析】【解答】A、无论是生殖细胞还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都属于染色体变异,故A错误;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为二倍体,如果是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故B正确;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单倍体植株后不一定为二倍体,故C错误;
D、利用杂交培育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为三倍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染色体数量变异也叫做染色体数目变异,是染色体变异的其中一种类型。 一般情况下,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量都是稳定的。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生物的染色体数量会发生变异。 染色体数量的变异往往引起相关性状的改变。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18.【答案】C
【知识点】癌症的预防与治疗
【解析】【解答】A、人的DNA上本来就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故A正确;
B、原癌基因过量表达会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活性过强,导致细胞的癌变,故B正确;
C、抑癌基因主要进行阻止细胞的不正常繁殖,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导致细胞癌变,故C错误;
D、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且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细胞癌变: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变成了不受有机物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的过程。
基本特征:
(1)细胞分裂分化失去控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易分散易转移
(3)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2、原癌基因:是指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基因组中的原癌基因处于低表达或不表达状态,并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在某些条件下,如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或辐射作用等,原癌基因可被异常激活,转变为癌基因,诱导细胞发生癌变。
3、抑癌基因:是一类存在于正常细胞内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有潜在抑癌作用的基因。抑癌基因在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负调节作用,它与原癌基因相互制约,维持正负调节信号的相对稳定。当这类基因在发生突变、缺失或失活时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19.【答案】C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三种生物均属于脊椎动物,在器官、系统上均有相似之处可作为比较解剖学证据,所以能支持,故A正确;
B、人和猩猩、长臂猿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为胚胎学证据,所以能证明,故B正确;
C、人和猩猩、长臂猿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不能作为证据,故C错误;
D、三种生物在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为分子生物学证据,可以证明,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①古生物学证据:化石记载着地球的演化历史,也记载着生物的演化历史。化石是研究宏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如始祖鸟化石的研究,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
②比较解剖学研究:脊椎动物的前肢,如鸟翅、蝙蝠的翼、鲸的鳍状肢、马的前肢、人的手臂都是同源器官,证明它们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某些蛇类保留四肢残余,说明它们的祖先是四足类动物
③胚胎学证据:比较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它们的早期发育阶段都很相似,如都有尾和腮裂,说明它们都是由古代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而古代原始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水中的,同时也说明人是从有尾的动物进化而来。通过脊柱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的比较,说明了生物界的统一起源,也显示了各种脊椎动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④生理生化证据:抗原抗体反应,不同物种的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核酸组成分析等可以看出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⑤细胞学证据: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
⑥分子生物学证据:根据DNA的变异程度,可以判断生物进化的系统关系。如应用DNA的分子杂交、限制片段长度分析及DNA测定技术,通过鉴定DNA基因间的差异等级来测定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分类。对化石的DNA测定可为进化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20.【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大熊猫的食性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构,故A正确;
B、大熊猫的咀嚼能力变强不是食用竹子导致的,变异的不定项的,故B错误;
C、不同物种之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所以存在协同进化,故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自然选择会导致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物种通常包括许多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种群。每个种群中的个体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种群一般具有杂种性,杂种性的存在意味着等位基因的存在。一个种群中能进行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某一基因在它的群补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率,称为基因频率。种群的基因频率若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种群的基因型也保持稳定。但在自然界中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基因型也逐渐变化。
(2)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
突变的结果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是种群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性的,不定向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性的,但一旦产生,就在自然界中受到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不断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类型,从而定向地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隔离使不同物种之间停止了基因交流,一个种群中所发生的突变不会扩散到另一个种群中去,使不同的种群朝不同的方向演化。
隔离一般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类。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障碍而发生的。大河、大山、沙漠、海峡和远距离都能将种群阻隔开来,使他们之间彼此不能往来接触,失去了交配的机会。长期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分别接触不同的环境,各自积累了变异。另一方面,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相互分开的种群断绝了基因交流,结果导致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彼此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生殖隔离又可分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的一个物种的种群就变成两个物种的种群了。
21.【答案】(1)对母本甲的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雎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1/16;bbTT、bbTt
(3)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由于甲是雌雄同株,丁为雄株,且甲为母本,丁为父本,所以需要对母本甲的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处理,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雎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防止出现甲自己传粉和授粉的情况。故答案为:对母本甲的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雎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则可以推断出乙的基因型为BBtt,丁的基因型为bbTT,子代F1的基因型为BtTt,F1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T—(雌雄同株):B—tt(雌株):bbT—(雄株):bbtt(雌株)=9 : 3 : 3 : 1,F2中与丙基因型(bbtt)相同的植株占比为1/4×1/4=1/16,F2中雄株的基因型为bbTt、bbTT。故答案为:1/16;bbTT、bbTt;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性为显性,则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若非糯性为显性,则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故答案为: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分析】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22.【答案】(1)②④;8、4、4
(2)①③;精细胞
(3)丙;①;②
(4)AB、ab或Ab、aB
(5)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1)图1中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组数不变。故答案为:②④;8、4、4;
(2)①中产生的子细胞与原细胞相同,含有同源染色体,②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没有同源染色,③产生的子细胞也与原细胞相同,含有同源染色体,④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没有同源体染色体。故答案为:①③;精细胞;
(3)图2中甲中染色体数目为原细胞的一般,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乙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可能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丙组染色数目为原细胞的二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则细胞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丙,与图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中相对应。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即图1中②。故答案为:丙;①;②;
(4)若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不考虑互换,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则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ab或者Ab、aB。故答案为:AB、ab或Ab、aB;
(5)生物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的意义在于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故答案为: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分析】(1)图1中①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甲中染色体数目为原细胞的一般,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乙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可能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丙组染色数目为原细胞的二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
23.【答案】(1)C、H、O、N;5
(2)e;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各自的作用;①
(3);0.7m
(4)细菌没有裂解,无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1)图1中A为核苷酸,B为氨基酸,共有的元素为C、H、O、N。病毒e为DNA病毒含有A、T、G、C四种碱基,病毒f为RNA病毒含有A、U、G、C四种碱基,一共有5种不同的碱基。故答案为:C、H、O、N;5;
(2)赫尔希和蔡斯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时用的病毒是DNA病毒图1所示的病毒e,其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各自的作用。为实现该设计思路,用"S标记蛋白质时应标记图1B中①部位,因为氨基酸中氨基和羧基没有S元素,只有R基中含有S元素。故答案为:e;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各自的作用;
(3)若将图2细胞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让其只进行一次减数分裂,请依照图2在答题卡方框中画出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及其DNA放射性标记情况,DNA在减数分列前进行DN复制,且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若以32P为链,则产生的子代DNA两条链都含有32P标记,若以31P为链,则产生的子代DNA两条链一条含有31P一条含有32P。假设该细胞内只有这两个DNA分子,且每个DNA分子均含有m个碱基,其中细胞内碱基T共占15%,则碱基中鸟嘌呤的数目为0.35m,胞嘧啶的数目为0.35m,进行一次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则该细胞在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共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0.7m。故答案为:;0.7m;
(4)图3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这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发生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发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32P远高于图中数据,其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从中释放出来。故答案为:细菌没有裂解,无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分析】图1中A表示核苷酸,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B表示氨基酸,主要由C、H、O、N、P组成;①表示R基,②表示磷酸,③表示核糖,④表示碱基。a为C、H、O、N,b表示DNA,c表示RNA,d表示蛋白质,病毒e表示DNA病毒,病毒f表示RNA病毒。
24.【答案】(1)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2)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③;可以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3)物质、能量、信息;逆转录
(4)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促进酶a合成;抑制酶b合成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①过程为DN复制,该过程能精准的进行是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故答案为:、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意思相近即可);
(2)图1中②为转录的过程需要4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图1中需要mRNA、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为翻译过程,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核糖体为翻译的场所。该过程中一个mRNA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的意义是可以同时合成多条肽链,可以使该过程更加高效。故答案为: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③;可以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3)图1所示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DNA、RNA是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信息的表达产物,ATP为信息的流动提供能量,可见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少数生物的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流向DNA,这一流动过程称为逆转录。故答案为:物质、能量、信息;逆转录;
(4)图2中PEP在酶a和酶b不同的酶作用下产生不同的物质,控制性状的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PEP在酶a的作用下合成油脂,而在酶b的作用下合成氨基酸,为了提高生产中产油率,促进酶a的合成,抑制酶b的合成。故答案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促进酶a合成;抑制酶b合成;
【分析】(1)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DNA的转录,③表示翻译。
(2)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它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转录具有以下特征:发生在DNA分子上某些特定的区域,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NTP为原料,需要解链,但不需要引物;转录的方向总是从5’-3’;受到严格的调控。
参与转录的主要酶是RNA聚合酶转录过程分为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其中起始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识别启动子,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
(3)翻译: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称为翻译,参与反应的主要成分有核糖体、mRNA、各种氨酰tRNA、一种特殊的起始tRNA、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终止因子。所有的翻译系统都以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核糖体为翻译的场所,翻译的方向都是从5’-3’。
25.【答案】(1)母本
(2)基因重组;性状分离
(3)减数分裂过程中,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4)控制新性状的基因型是杂合的;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5)待其成熟后,让其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耐盐性状
【知识点】育种方法综合
【解析】【解答】(1)水稻是两性花,可以自交,如果对水稻杂交需要去雄的环节,找到野生雄性不育水稻作为母本,大大简化了育种环节。故答案为:母本;
(2)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利用的是F1的杂交优势,其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因此需要年年制种。故答案为:基因重组;性状分离;
(3)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第一种情况减数分裂过程中,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二种情况在四分体联会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故答案为:减数分裂过程中,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4)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控制型性状的基因型为杂合的,子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实是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故答案为:控制新性状的基因型是杂合的;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5)在水稻育种过程中,出现了具有耐盐性状的新品种,可能是环境造成的不可以遗传,可能是基因改变了,所以可以在其成熟后,让其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耐盐性状。故答案为:待其成熟后,让其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耐盐性状;
【分析】1、诱变育种
原理:基因突变
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
2、杂交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3、多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
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
4、单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
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5、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
方法:基因操作(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操作: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重组DNA导入目的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优点:目的性强,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不受物种的限制;育种周期短。
26.【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作为对照,排除滤纸片对抑菌圈的大小的影响
(2)相同量的抗生素产生的抑菌圈最大
(3)B;前;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4)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控,有利于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低水平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1)本实验通过抗生素的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抗生素的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图中D没有抑菌圈的滤纸片作为对照,排除滤纸对抑菌圈大小的影响。故答案为:抑菌圈的大小;作为对照,排除滤纸片对抑菌圈的大小的影响;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因为该培养皿中抑菌圈最大,则抗生素最有效。故答案为:相同量的抗生素产生的抑菌圈最大;
(3)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应该在B点,以为B点产生的细菌数量最多。故答案为:B;
②部分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前,因为变异是不定项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抗生素对香溪郡变异作用不是诱导而是选择作用。故答案为:前;选择;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的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可能是由抗药基因的个体占少数。故答案为: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少数;
(4)我国卫生部门建立了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就要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为了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控,有利于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低水平。故答案为: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控,有利于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低水平。
【分析】该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增长来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实验可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比较细菌的抗药能力,抑菌圈越大表明细菌抗菌越强。细菌的抗药性是抗生素长期对细菌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册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
1.(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遗传学中,性状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的统称。下列有关生物性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豌豆豆荚的饱满与豌豆种子的皱缩是一对相对性状
B.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的那个性状是显性性状
C.紫花萝卜自交后代有紫花、红花、白花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D.生物所表现的每种性状都是由一个特定的基因决定的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所以豌豆豆荚与豌豆种子不是同一性状,故A错误;
B、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的那个性状才是显性性状,故B错误;
C、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自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所以紫花萝卜自交后代有紫花、红花、白花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故C正确;
D、基因与形状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种性状可以由多对基因决定,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例如,以纯种开红花的豌豆与开白花的豌豆杂交,杂种一代(F1)的全部植株都是开红花的。让F1植株进行自花传粉,得到F2个体,其中约有3/4个体开红花,约有1/4个体开白花。这种在杂种后代中显出不同性状(如开红花和开白花)的现象,就叫做性状分离。分离出来的就是隐性性状。
2.(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番茄的紫茎和绿茎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 B.与绿茎番茄杂交
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 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
【答案】C
【知识点】交配类型及应用
【解析】【解答】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即出现紫茎和绿茎的番茄,则该紫茎番茄可能为杂合子,若子代全为紫茎,则该紫茎番茄为纯合子,可以进行区分,故A正确;
B、让紫茎番茄与绿茎番茄杂交,若子代出现绿茎番茄和紫茎番茄,则该紫茎番茄为杂合子,若子代只有紫茎番茄,则该紫茎番茄为纯合子,可以进行区分,故B正确
C、让紫茎番茄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无论该紫茎番茄是否为杂合子,子代全为紫茎番茄,无法进行区分,故C错误;
D、让紫茎番茄与杂合子紫茎番茄杂交,若子代为紫茎番茄,则该紫茎番茄为纯合子,若子代即有紫茎番茄又有绿茎番茄,则该紫茎番茄为杂合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区分某生物是杂合子还是显性纯合子,可通过自交、测交、花药离体培养或花粉鉴定等方法。
1. 自交的方式:让某显性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一定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可能为纯合子。此时是最简便的方法,适合于植物,不适合于动物。
2. 测交的方式:让待测个体与隐性类型测交,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则一定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个体,则可能为纯合子。待测对象若为雄性动物,注意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3. 花药离体培养法:用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后的植株为纯合子,根据植株性状进行确定。
3.(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中,甲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烧杯后摇匀,再继续下一次抓取,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2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
B.乙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
C.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
D.本实验中,4个烧杯中的小球总数必须相等
【答案】B
【知识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
【解析】【解答】A、甲图中模拟的是F1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故A错误;
B、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涉及两对等位基因,该实验模拟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故B正确;
C、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抓出DR的概率为1/2×1/2=1/4,故C错误;
D、由于雄配子的数量多余雌配子,因此实验中,4个烧杯中的小球数目不一定相等,但是比例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
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实验注意事项
(1)代表配子的物品必须为球形,以便充分混匀。
(2)抓球时最好两人一组同时进行,闭眼操作,以避免人为误差。
(3)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将小球放回原桶并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
4.(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有耳垂和无耳垂为两对相对性状,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现有一对双眼皮有耳垂的夫妇,已生育一个单眼皮无耳垂的孩子,如果这对夫妇再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是双眼皮有耳垂的可能性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有耳垂和无耳垂为两对相对性状,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现有一对双眼皮有耳垂的夫妇,已生育一个单眼皮无耳垂的孩子,可以得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性状,有耳垂对无耳垂为显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所以这对夫妇再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是双眼皮有耳垂的可能性是3/4×3/4=9/16,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父母均为双眼皮有耳垂,而孩子为单眼皮无耳垂,所以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有耳垂对无耳垂为显性,且父母为杂合子,若想要生出一个双眼皮有耳垂的孩子则概率为3/4×3/4=9/16。
5.(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如图为二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图像,据图分析可得出该细胞中(  )
A.不含同源染色体 B.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含有12条染色体 D.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B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该细胞有四分体,四分体是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所以含有同源染色体,故A错误;
B、该细胞有四分体,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进而导致基因重组,故B正确;
C、该图中有12个四分体,即12对同源染色体,24条染色体,故C错误;
D、该细胞有四分体,每个四分体中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图中可知,该细胞含有12个四分体,12对同源染色体,24条染色体,且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6.(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某同学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分别制作了4个黄色(2个5cm和2个8cm)和4个红色(2个5cm和2个8cm)的橡皮泥条,两种颜色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模拟减数分裂I的后期时,移向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条颜色应不同
B.将2个5cm黄色橡皮泥条连接起来,可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
C.四分体时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拼接可表示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互换
D.将4个8cm橡皮泥条先按同颜色连接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联会
【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A、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细胞同一极的橡皮泥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为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故A错误;
B、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所以将2个5cm黄色橡皮泥条连接起来,可模拟1个已经复制的染色体,故B正确;
C、四分体时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拼接可表示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互换,故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进行联会,所以将4个8cm橡皮泥条先按同颜色连接在一起再并排,模拟1对同源染色体联会,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减数分裂:
1、减数第一次分裂
(1)前期
染色质逐渐凝集成光镜下可见的细长染色体丝,DNA虽已复制,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这一过程称为联会。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体开始形成。
(2)中期
排列在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纺锤体形成。
(3)后期
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向两极移动。染色体由2n数目减为n,这时的每条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的。
(4)末期
移至两极后,染色体解旋伸展,核仁重新形成,核膜重建,同时进行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
(1)前期
中心体向两极移动,组装纺锤体,核膜消失。
(2)中期
着丝粒与纺锤丝连结,排列形成赤道板。
(3)后期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两极,每一极各含有n个单分体,即n条染色体。
(4)末期
各染色体移至两极后解旋伸展,核膜重新组装,核仁重现。纺锤体消失,细胞质分裂。
7.(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遗传性肾炎在幼儿时期往往具有蛋白尿或血尿,病情发展到青年时期会有慢性肾衰竭。已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图是某遗传性肾炎的家族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遗传性肾炎为隐性遗传病
B.II-7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
C.II-3再生儿子必为患者
D.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答案】B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由分析图可知,Ⅱ-1正常,Ⅱ-2患病,而子代Ⅲ-2、Ⅲ-3患病,所以可以推测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A错误;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7的基因型为XY,所以Ⅱ-7不含致病基因且不能传递给子代,故B正确;
C、Ⅱ-3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Ⅱ-4不含致病基因,所以Ⅱ-3再生的儿子不一定为患者,故C错误;
D、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图中Ⅱ-1正常,Ⅱ-2患病,而子代Ⅲ-2、Ⅲ-3患病,所以可以推测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女性多于男性。
8.(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某种家禽的豁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豁眼雌禽产蛋能力强,已知这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现用纯合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纯合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F1全为正常眼
B.F2的雌禽中,豁眼雌禽所占的比例为
C.用豁眼雄禽与正常眼雌禽杂交,子代雏禽的雌雄可用眼型区分
D.F2中性别比例为1:1的原因是F,产生的含Z的配子:含W的配子=1:1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A、纯合正常眼雄性(ZAZA)与豁眼雌性(ZaW)杂交,子代F1的基因型为ZAW、ZAZa,所以F1全为正常眼,故A正确;
B、F1自由交配得到F2,则F2基因型和表现型为ZAZA(正常雄)、ZAZa(正常雄)、ZAW(正常雌)、ZaW(豁眼雌),所以F2的雌禽中豁眼占比为1/2,故B正确;
C、豁眼雄禽(ZaZa)与正常眼雌禽(ZAW)杂交,子代产生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ZAZa(正常雄)、ZaW(豁眼雌),所以子代可通过眼型区分雌雄,故C正确;
D、F2中性别比例为1:1的原因是,产生含Z的配子:含W的配子约等于1:1,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纯合正常眼雄性(ZAZA)与豁眼雌性(ZaW)杂交,子代F1的基因型为ZAW、ZAZa,F1自由交配得到F2,则F2基因型和表现型为ZAZA(正常雄)、ZAZa(正常雄)、ZAW(正常雌)、ZaW(豁眼雌)进行解题。
9.(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某研究小组对甲、乙两种生物的核酸分子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甲生物核酸中碱基的比例为A=30%、T=25%、C=25%、G=10%、U=10%;乙生物的遗传物质中碱基的比例为A=25%、U=25%、C=30%、G=20%。甲、乙两种生物可能为(  )
A.小麦、肺炎链球菌 B.酵母菌、T噬菌体
C.蓝细菌、流感病毒 D.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
【答案】C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结构;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解析】【解答】A、甲生物可能为小麦,小麦既有DNA又有RNA,乙不可能为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不是RNA病毒,故A错误;
B、甲生物可能为酵母菌,酵母菌即含有RNA也含有DNA,乙不可能是噬菌体,噬菌体为DNA病毒,故B错误;
C、甲生物可能是蓝细菌,蓝细菌含有DNA和RNA,乙可能为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为RNA病毒,故C正确;
D、甲生物不可能烟草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乙不可能为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即含有DNA也含有RNA,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甲中含有A、T、C、G、C五种碱基,说明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乙中含有A、U、C、G四种碱基,说明乙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可能为RNA病毒。
10.(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某科学家分析了多种生物DNA的碱基组成,发现这些生物的(A+T)(C+G)的值如下表。以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DNA来源 大肠杆菌 小麦 鼠 猪肝 猪胸腺 猪脾
(A+T)(C+G) 1.01 1.21 1.21 1.43 1.43 1.43
A.不同生物的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组成一定不同
B.大肠杆菌DNA和小麦DNA中A+G/T+C的值不同
C.小麦和鼠的DNA中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D.同种生物不同细胞的DNA中碱基组成具有一致性
【答案】D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解答】A、不同生物的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组成相同,都是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A、T、G、C)组成,故A错误;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双链DNA分子中A=T、C=G,所以大肠杆菌DNA和小麦的DNA种的A+G/T+C=1,值相同,故B错误;
C、小麦和鼠的A+T/C+G不同,所以DNA中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故C错误;
D、根据表中猪肝、猪胸腺、猪脾的A+T/C+G的值相同,可以得出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DNA分子结构中,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轴盘绕,构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链在螺旋结构的外面,碱基朝向里面。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反向互补,通过碱基间的氢键形成的碱基配对相连,形成相当稳定的组合。
11.(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将大肠杆菌在含15N的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大肠杆菌DNA的含氮碱基都含有15N。然后再将其转入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提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离心分离,如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含14N或15N的DNA离心后的位置,可确定⑤为亲代,②为子一代
B.若②是⑤的子代,则可以排除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的可能
C.若出现图中③的结果(带宽比3:1),则亲代DNA进行了2次复制
D.若出现图中④的结果,则说明出现了实验误差,需要重复实验
【答案】C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亲代为只含有15N,子一代DNA一条链为15N,一条链为14N,所以⑤为亲代,②为子一代 ,故A正确;
B、若DNA为全保留复制,则子代离心后,一个轻带,一个重带,如果为半保留复制,则新形成的DNA分子中,子一代DNA一条链为15N,一条链为14N,离心后属于中带,为图中的②,所以若②是⑤的子代,则可以排除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的可能,故B正确;
C、若出现图中③的结果(带宽比3:1),则亲代DNA进行了3次复制,形成8个DNA分子,其中两个DNA一条链为15N,一条链为14N,另外6个DNA的两条链为14N,故C错误;
D、亲代DNA为15N,为⑤,子代进行半保留复制,DNA的一条链为15N,另一条链为14N,所以如果出现④的结果,则说明出现了实验误差,需要重复实验,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开始时,DNA分子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然后,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新复制出的两个子代DNA分子,通过细胞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由于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12.(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从细胞分裂到遗传信息传递,几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都离不开DNA复制这个过程。如图为某真核细胞中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其中①②表示DNA复制所需的两种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中的①是RNA聚合酶,②是DNA聚合酶
B.从图示看,两条子链都是由5'端向3'端延伸
C.解旋后的每一条母链均可作为合成子链的模板
D.真核生物中,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
【答案】A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解答】A、图示中的①是解旋酶,②为DNA聚合酶,故A错误;
B、从图示看,进行DNA复制时,两条子链都是由5'端向3'端延伸,故B正确;
C、DNA复制时,解旋后以每一条母链作为模板链合成子链,故C正确;
D、真核生物中,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图中为DNA复制过程,①为解旋酶,②为DNA聚合酶。
13.(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RNA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它与DNA、蛋白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框架。RNA包括tRNA、mRNA和rRNA三种(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称作1个密码子
B.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只能形成1个IRNA的结合位点
C.每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能由一种tRNA转运
D.合成一条含50个氨基酸的肽链,模版mRNA至少含有150个碱基
【答案】D
【知识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A、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被称为密码子,故A错误;
B、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6个碱基的位置,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B错误;
C、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但是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tRNA转运,故C错误;
D、合成一条含有50个氨基酸的肽链,一个氨基酸由tRNA携带,1个tRNA含有3个反密码子与m上的碱基配对,所以模板mRNA至少含有3×50=150个碱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信使RNA(mRNA):翻译模板。
转移RNA(tRNA):携带氨基酸,参与翻译。
核糖体RNA(rRNA):核糖体组分,参与翻译。
14.(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基于对染色体、DNA、基因、性状关系的理解,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唯一载体
B.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D.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表型就不会变
【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解答】A、染色体是DNA和基因的主要载体,在叶绿体、线粒体都含有DNA和基因,故A错误;
B、非等位基因不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故B错误;
C、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故C正确;
D、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是表型可能发生改变,表型可以由环境影响,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经过高度螺旋化形成的结构。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基因只是DNA分子链的一部分。一个染色体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经过细胞周期中的细胞间期复制后就会有两个 DNA分子。而一个DNA分子上会有成千上万个基因。而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15.(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图1中m、n、l表示某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基因的间隔序列;图2为1基因进行的某种生理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a、b、m、n、1都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B.m、n、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可能不同
C.图2中甲为RNA聚合酶,转录的方向是从右向左
D.图2中的丙与乙碱基的组成、排列顺序都相同
【答案】B
【知识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图1中的DNA片段并不是都具有遗传效应,所以不一定都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故A错误;
B、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m、n、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表达情况可能不同,故B正确;
C、图2表示转录的过程,所以甲为RNA聚合酶,转录的方向为从左向右,故C错误;
D、图2中乙为转录模板,丙为转录成的mRNA,所以碱基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图1中m、n、l表示某哺乳动物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三个基因,a、b为基因的间隔序列,可能为无效的DNA片段,图2中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甲为RNA聚合酶,乙为转录的模板,丙为转录成的mRNA。
16.(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蜂群中,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以蜂王浆为食的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而以花粉、花蜜为食的幼虫将发育成工蜂,幼虫发育成蜂王的机理如图所示。依据这一现象可得出(  )
A.蜂王和工蜂是体细胞内含两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生物
B.环境因素能影响DNA甲基化,从而影响生物的表型
C.DNA甲基化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导致性状改变
D.该实例中由食物引起的表型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B
【知识点】表观遗传
【解析】【解答】A、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故A错误;
B、根据图中可知,幼虫通过蜂王浆,抑制基因的表达,导致DNA甲基化减少,之后发育成蜂王,所以环境能影响DNA甲基化,从而影响生物的表型,故B正确;
C、DNA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性状的改变,故C错误;
D、该实例中由食物引起的表型改变可能遗传给后代,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表观遗传
(1)概念;表观遗传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
(2)特点
1.可遗传,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
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17.(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或减少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常见类型,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下列关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才属染色体变异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
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
D.利用杂交培育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属于单倍体
【答案】B
【知识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解析】【解答】A、无论是生殖细胞还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都属于染色体变异,故A错误;
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为二倍体,如果是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故B正确;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单倍体植株后不一定为二倍体,故C错误;
D、利用杂交培育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为三倍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染色体数量变异也叫做染色体数目变异,是染色体变异的其中一种类型。 一般情况下,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量都是稳定的。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生物的染色体数量会发生变异。 染色体数量的变异往往引起相关性状的改变。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18.(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下列与结肠癌发生原因及癌细胞特征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人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原癌基因突变或过量表达使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可能引起癌变
C.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抑制癌变
D.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且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答案】C
【知识点】癌症的预防与治疗
【解析】【解答】A、人的DNA上本来就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故A正确;
B、原癌基因过量表达会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活性过强,导致细胞的癌变,故B正确;
C、抑癌基因主要进行阻止细胞的不正常繁殖,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导致细胞癌变,故C错误;
D、癌细胞能无限增殖,且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细胞癌变: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变成了不受有机物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的过程。
基本特征:
(1)细胞分裂分化失去控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易分散易转移
(3)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2、原癌基因:是指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基因组中的原癌基因处于低表达或不表达状态,并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在某些条件下,如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或辐射作用等,原癌基因可被异常激活,转变为癌基因,诱导细胞发生癌变。
3、抑癌基因:是一类存在于正常细胞内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有潜在抑癌作用的基因。抑癌基因在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负调节作用,它与原癌基因相互制约,维持正负调节信号的相对稳定。当这类基因在发生突变、缺失或失活时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19.(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科学家发现,人与猩猩和长臂猿的某段同源DNA的差异分别为2.4%、5.3%。有人据此推断:人与猩猩、长臂猿具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是(  )
A.三种生物均属于脊椎动物,在器官、系统上均有相似之处
B.人和猩猩、长臂猿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C.人和猩猩、长臂猿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
D.三种生物在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解析】【解答】A、三种生物均属于脊椎动物,在器官、系统上均有相似之处可作为比较解剖学证据,所以能支持,故A正确;
B、人和猩猩、长臂猿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为胚胎学证据,所以能证明,故B正确;
C、人和猩猩、长臂猿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不能作为证据,故C错误;
D、三种生物在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为分子生物学证据,可以证明,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①古生物学证据:化石记载着地球的演化历史,也记载着生物的演化历史。化石是研究宏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如始祖鸟化石的研究,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
②比较解剖学研究:脊椎动物的前肢,如鸟翅、蝙蝠的翼、鲸的鳍状肢、马的前肢、人的手臂都是同源器官,证明它们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某些蛇类保留四肢残余,说明它们的祖先是四足类动物
③胚胎学证据:比较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它们的早期发育阶段都很相似,如都有尾和腮裂,说明它们都是由古代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而古代原始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水中的,同时也说明人是从有尾的动物进化而来。通过脊柱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的比较,说明了生物界的统一起源,也显示了各种脊椎动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④生理生化证据:抗原抗体反应,不同物种的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核酸组成分析等可以看出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⑤细胞学证据: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远近
⑥分子生物学证据:根据DNA的变异程度,可以判断生物进化的系统关系。如应用DNA的分子杂交、限制片段长度分析及DNA测定技术,通过鉴定DNA基因间的差异等级来测定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分类。对化石的DNA测定可为进化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20.(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 2023年4月7日,旅美大熊猫“丫丫”回国。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动物,直到近代才逐渐进化成了杂食动物,喜欢吃竹子,野生的大熊猫也时常捕食其它小动物,尤其是肥美的竹鼠。下列有关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大熊猫食性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大熊猫长期食用竹子导致其牙齿咀嚼能力增强
C.大熊猫与竹鼠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
D.自然选择会导致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大熊猫的食性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构,故A正确;
B、大熊猫的咀嚼能力变强不是食用竹子导致的,变异的不定项的,故B错误;
C、不同物种之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所以存在协同进化,故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自然选择会导致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物种通常包括许多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种群。每个种群中的个体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所以种群一般具有杂种性,杂种性的存在意味着等位基因的存在。一个种群中能进行生殖的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某一基因在它的群补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率,称为基因频率。种群的基因频率若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种群的基因型也保持稳定。但在自然界中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基因型也逐渐变化。
(2)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
突变的结果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是种群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这些变异是随机性的,不定向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性的,但一旦产生,就在自然界中受到选择的作用。自然选择不断淘汰不适应环境的类型,从而定向地改变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隔离使不同物种之间停止了基因交流,一个种群中所发生的突变不会扩散到另一个种群中去,使不同的种群朝不同的方向演化。
隔离一般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类。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障碍而发生的。大河、大山、沙漠、海峡和远距离都能将种群阻隔开来,使他们之间彼此不能往来接触,失去了交配的机会。长期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分别接触不同的环境,各自积累了变异。另一方面,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相互分开的种群断绝了基因交流,结果导致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彼此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生殖隔离又可分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的一个物种的种群就变成两个物种的种群了。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B、b,T、t)控制,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B和T同时存在(B_T_) T存在,B不存在(bbT_) T不存在(B_tt或bbt)
性别 雌雄同株异花 雄株 雌株
(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做法   。
(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   ;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   。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实验结果是   ,则糯是显性;若实验结果是   ,则非糯是显性。
【答案】(1)对母本甲的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雎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1/16;bbTT、bbTt
(3)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由于甲是雌雄同株,丁为雄株,且甲为母本,丁为父本,所以需要对母本甲的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处理,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雎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防止出现甲自己传粉和授粉的情况。故答案为:对母本甲的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雎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则可以推断出乙的基因型为BBtt,丁的基因型为bbTT,子代F1的基因型为BtTt,F1自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T—(雌雄同株):B—tt(雌株):bbT—(雄株):bbtt(雌株)=9 : 3 : 3 : 1,F2中与丙基因型(bbtt)相同的植株占比为1/4×1/4=1/16,F2中雄株的基因型为bbTt、bbTT。故答案为:1/16;bbTT、bbTt;
(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性为显性,则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若非糯性为显性,则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故答案为: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
【分析】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22.(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如图1表示某动物(2N=4)体内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动物部分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无突变发生),并将这些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细胞   (填序号)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细胞①中染色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组数分别为   。
(2)图1中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填序号)。④细胞的子细胞名称为   。
(3)图2中细胞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填“甲”“乙”或“丙”)组细胞,图1中与之相对应的细胞为   (填序号)。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图1中的细胞   (填序号)中。
(4)若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不考虑互换,则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   。
(5)生物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的意义在于   。
【答案】(1)②④;8、4、4
(2)①③;精细胞
(3)丙;①;②
(4)AB、ab或Ab、aB
(5)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1)图1中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组数不变。故答案为:②④;8、4、4;
(2)①中产生的子细胞与原细胞相同,含有同源染色体,②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没有同源染色,③产生的子细胞也与原细胞相同,含有同源染色体,④产生的子细胞为精细胞,没有同源体染色体。故答案为:①③;精细胞;
(3)图2中甲中染色体数目为原细胞的一般,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乙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可能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丙组染色数目为原细胞的二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则细胞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丙,与图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中相对应。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即图1中②。故答案为:丙;①;②;
(4)若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不考虑互换,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则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ab或者Ab、aB。故答案为:AB、ab或Ab、aB;
(5)生物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的意义在于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故答案为: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分析】(1)图1中①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甲中染色体数目为原细胞的一般,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乙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可能表示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丙组染色数目为原细胞的二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
23.(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其中,同位素标记技术被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而病毒是常用的研究材料。图1为两种病毒(核酸不同)的物质组成;图2为某一卵原细胞及其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其放射性标记如图所示;图3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的部分检测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A、B化合物中,共有的元素是   ,病毒e和病毒f体内的④(④表示碱基)总共有   种。
(2)赫尔希和蔡斯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时用的病毒是图1所示的   (填“e”或“f”),其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是   。为实现该设计思路,用"S标记蛋白质时应标记图1B中   (用图中标号表示)部位。
(3)若将图2细胞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让其只进行一次减数分裂,请依照图2在答题卡方框中画出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及其DNA放射性标记情况。假设该细胞内只有这两个DNA分子,且每个DNA分子均含有m个碱基,其中细胞内碱基T共占15%,则该细胞在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共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 。
(4)图3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这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   。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发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32P远高于图中数据,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1点即可)
【答案】(1)C、H、O、N;5
(2)e;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各自的作用;①
(3);0.7m
(4)细菌没有裂解,无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解答】(1)图1中A为核苷酸,B为氨基酸,共有的元素为C、H、O、N。病毒e为DNA病毒含有A、T、G、C四种碱基,病毒f为RNA病毒含有A、U、G、C四种碱基,一共有5种不同的碱基。故答案为:C、H、O、N;5;
(2)赫尔希和蔡斯用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时用的病毒是DNA病毒图1所示的病毒e,其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各自的作用。为实现该设计思路,用"S标记蛋白质时应标记图1B中①部位,因为氨基酸中氨基和羧基没有S元素,只有R基中含有S元素。故答案为:e;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各自的作用;
(3)若将图2细胞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让其只进行一次减数分裂,请依照图2在答题卡方框中画出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及其DNA放射性标记情况,DNA在减数分列前进行DN复制,且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若以32P为链,则产生的子代DNA两条链都含有32P标记,若以31P为链,则产生的子代DNA两条链一条含有31P一条含有32P。假设该细胞内只有这两个DNA分子,且每个DNA分子均含有m个碱基,其中细胞内碱基T共占15%,则碱基中鸟嘌呤的数目为0.35m,胞嘧啶的数目为0.35m,进行一次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则该细胞在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共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0.7m。故答案为:;0.7m;
(4)图3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这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发生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结果发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32P远高于图中数据,其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从中释放出来。故答案为:细菌没有裂解,无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分析】图1中A表示核苷酸,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B表示氨基酸,主要由C、H、O、N、P组成;①表示R基,②表示磷酸,③表示核糖,④表示碱基。a为C、H、O、N,b表示DNA,c表示RNA,d表示蛋白质,病毒e表示DNA病毒,病毒f表示RNA病毒。
24.(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油菜是我国南方一种常见且可观赏的油料作物。如图1表示该种植物某细胞内遗传信息传递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该植物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2所示,其中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浙江省农科院陈锦清教授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高产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8%。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过程通常能精确进行的原因是   。
(2)图1中②过程所需的原料为   。图1中需要mRNA、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   (填图中标号),此过程中一个mRNA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的意义是   。
(3)图1所示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DNA、RNA是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信息的表达产物,ATP为信息的流动提供能量,可见生命是   的统一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少数生物的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流向DNA,这一流动过程称为   。
(4)图2所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   ;据图1、2分析,你认为在生产中能提高油菜产油率的基本思路是   。
【答案】(1)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2)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③;可以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3)物质、能量、信息;逆转录
(4)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促进酶a合成;抑制酶b合成
【知识点】基因、蛋白质、环境与性状的关系;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解答】(1)①过程为DN复制,该过程能精准的进行是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故答案为:、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意思相近即可);
(2)图1中②为转录的过程需要4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图1中需要mRNA、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为翻译过程,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核糖体为翻译的场所。该过程中一个mRNA可以与多个核糖体结合的意义是可以同时合成多条肽链,可以使该过程更加高效。故答案为: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③;可以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3)图1所示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中,DNA、RNA是信息的载体,蛋白质是信息的表达产物,ATP为信息的流动提供能量,可见生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少数生物的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流向DNA,这一流动过程称为逆转录。故答案为:物质、能量、信息;逆转录;
(4)图2中PEP在酶a和酶b不同的酶作用下产生不同的物质,控制性状的方式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PEP在酶a的作用下合成油脂,而在酶b的作用下合成氨基酸,为了提高生产中产油率,促进酶a的合成,抑制酶b的合成。故答案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促进酶a合成;抑制酶b合成;
【分析】(1)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DNA的转录,③表示翻译。
(2)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它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转录具有以下特征:发生在DNA分子上某些特定的区域,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NTP为原料,需要解链,但不需要引物;转录的方向总是从5’-3’;受到严格的调控。
参与转录的主要酶是RNA聚合酶转录过程分为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其中起始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识别启动子,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
(3)翻译: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称为翻译,参与反应的主要成分有核糖体、mRNA、各种氨酰tRNA、一种特殊的起始tRNA、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终止因子。所有的翻译系统都以mRNA为模板,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核糖体为翻译的场所,翻译的方向都是从5’-3’。
25.(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水稻(如图1)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花多且小,为两性花(如图2),育种环节繁琐,工作量大。袁隆平院士是世界.上第一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曾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袁隆平院士的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找到了野生雄性不育的水稻,可以将其作为   (填“父本”或“母本”),大大简化了育种环节。
(2)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   ,利用的是F,的杂种优势,其后代会发生   ,因此需要年年制种。
(3)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分别是   和   。
(4)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   ,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5)在水稻育种过程中,出现了具有耐盐性状的新品种,写出判断该变异性状是否能够遗传的最为简便的操作过程:   。
【答案】(1)母本
(2)基因重组;性状分离
(3)减数分裂过程中,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4)控制新性状的基因型是杂合的;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5)待其成熟后,让其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耐盐性状
【知识点】育种方法综合
【解析】【解答】(1)水稻是两性花,可以自交,如果对水稻杂交需要去雄的环节,找到野生雄性不育水稻作为母本,大大简化了育种环节。故答案为:母本;
(2)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利用的是F1的杂交优势,其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因此需要年年制种。故答案为:基因重组;性状分离;
(3)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第一种情况减数分裂过程中,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二种情况在四分体联会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故答案为:减数分裂过程中,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4)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控制型性状的基因型为杂合的,子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实是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故答案为:控制新性状的基因型是杂合的;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5)在水稻育种过程中,出现了具有耐盐性状的新品种,可能是环境造成的不可以遗传,可能是基因改变了,所以可以在其成熟后,让其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耐盐性状。故答案为:待其成熟后,让其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耐盐性状;
【分析】1、诱变育种
原理:基因突变
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
2、杂交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3、多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
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
4、单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
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5、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
方法:基因操作(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操作: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重组DNA导入目的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优点:目的性强,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不受物种的限制;育种周期短。
26.(2023高一下·成华期末)“超级细菌”又叫多重耐药性细菌,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泛指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为探究某种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将含有相同浓度A、B、C三种抗生素的相同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一种为细菌提供生存空间和营养的基质)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灰色部分),图中D放置相同的不含抗生素的滤纸片,结果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D组存在的意义是   。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理由是   。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点。
②部分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
(4)我国卫生部门建立了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就要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请分析这一要求的合理性。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作为对照,排除滤纸片对抑菌圈的大小的影响
(2)相同量的抗生素产生的抑菌圈最大
(3)B;前;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4)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控,有利于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低水平
【知识点】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1)本实验通过抗生素的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抗生素的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图中D没有抑菌圈的滤纸片作为对照,排除滤纸对抑菌圈大小的影响。故答案为:抑菌圈的大小;作为对照,排除滤纸片对抑菌圈的大小的影响;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B培养皿中的抗生素,因为该培养皿中抑菌圈最大,则抗生素最有效。故答案为:相同量的抗生素产生的抑菌圈最大;
(3)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应该在B点,以为B点产生的细菌数量最多。故答案为:B;
②部分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前,因为变异是不定项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抗生素对香溪郡变异作用不是诱导而是选择作用。故答案为:前;选择;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的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可能是由抗药基因的个体占少数。故答案为: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少数;
(4)我国卫生部门建立了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就要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为了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控,有利于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低水平。故答案为: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控,有利于将细菌耐药率控制在低水平。
【分析】该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增长来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实验可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比较细菌的抗药能力,抑菌圈越大表明细菌抗菌越强。细菌的抗药性是抗生素长期对细菌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