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7 21:5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单元综合复习与检测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孝德太子的改革,随着他的逝世而销声匿迹,它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依然日渐激化。7世纪前半叶,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广泛兴起。贵族们“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材料论述了(  )
A.大化改新的影响 B.明治维新的局限
C.幕府统治的背景 D.日本社会的性质
2.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实行民主政治 B.实行查理 马特改革
C.进行大化改新 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8世纪中后期开始,日本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下列关于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为了改变土地私有的现象,日本开始把土地收归国有
B.日本出现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C.中央仍然拥有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D.出现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骑士”
4.下表是对古代日本发展历史的归纳,其中的空白表格处对应的事件是(  )
时间 事件 影响
5世纪 大和政权兴起 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646年   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2世纪晚期 设幕府于镰仓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建立庄园 D.武士集团兴起
5.“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材料表明(  )
A.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性质并未改变 B.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东亚强国
C.大化改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大化改新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
6.“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本国改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封建庄园建立 D.明治维新
7.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颁布改新诏书,吸收中国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改革。这一“改革”(  )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C.提倡“文明开化” D.使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8.6世纪起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从隋唐文明中汲取养分,回国后推动日本进行重大变革。这一“重大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推动武士集团不断形成
C.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D.促使日本实现了国家统一
9.下列关于幕府和天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建立镰仓幕府
B.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C.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掌握实际权力
10.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向人们描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其中不可能提到的是(  )
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与国家建设 B.人们在议论鉴真传法
C.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D.日本各岛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11.这部民间故事集,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辛伯达航海历险记》等,均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部民间故事集是(  )
A.《荷马史诗》 B.《天方夜谭》
C.《十二铜表法》 D.《马可·波罗行纪》
12.以下是世界古代史中三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相关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国家 相关史实
公元前27-395年 罗马帝国 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
395-1453年 拜占庭帝国 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后传入意大利;将中国的养蚕技术传到欧洲
632-1258年 阿拉伯帝国 把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和印度的食糖等传入欧洲
①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大动脉 ②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出现
③三大帝国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的交流 ④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最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每个国家走向统一的道路各不相同。下列属于加速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的主要因素是(  )
A.金钱赎买 B.改革 C.伊斯兰教 D.外族征服
14.7世纪时,拜占庭帝国不断遭受外族入侵;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伊斯兰教创立并传播,阿拉伯半岛逐渐走向统一。与之一一对应的人和事是(  )
A.军区制改革 大化改新 穆罕默德 B.十字军东征 大化改新 穆斯林公社
C.君士坦丁堡 日本建国 查士丁尼 D.阿拉伯帝国 幕府统治 哈里发扩张
15.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②《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③把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加以改造传到欧洲④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⑤中国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
16.示意图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历史。下图中,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角色”的应是(  )
A.苏美尔人 B.雅利安人 C.古罗马人 D.阿拉伯人
17.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哈特在他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确认穆罕默德是历史上第一位影响最大的人物。他说:“我选择穆罕默德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最有影响的人物……但他确实是历史上在宗教和世俗两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唯一人物。”下列有关穆罕默德的史实不能论证麦克·哈特观点的是(  )
A.创立伊斯兰教 B.在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
C.在麦加传教 D.建立起统一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18.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山警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心强。他每日娶一少女,翌日展即杀掉。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吸引国王并使之弃恶从善。该故事出自(  )
A.《荷马史诗》 B.《汉谟拉比法典》
C.《医典》 D.《天方夜谭》
19.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如果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主要可以了解(  )
A.阿拉伯文化 B.古埃及文化 C.古印度文化 D.古希腊文化
20.《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它构思奇妙,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还有(  )
①创立了“儒略历” ②改造了0—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
③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④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问答题(共30分)
21.历史课程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优秀传统的重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非洲文明】
古代埃及文明之一、国王的陵墓和权力的象征是什么?写出古埃及创造的文字。(4分)
(2)【亚洲文明】
古印度雅利安人建立的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4分)
(3)写出7世纪中期,日本“效仿”中国进行的改革。
(3分)
(4)【欧洲文明】
写出古希腊在建筑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一例。写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4分)
(5)【感悟文明】
你对世界古代的人类文明发展有什么认识?(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他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同时,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
材料二 废除世袭的氏姓制,设立中央机构。废除了皇室和贵族土地所有制和部民制,将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第三,编制户籍和帐簿,实行“班田收授法”。第四,统一税收标准,实行“租庸调制”。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则材料所涉及的“改革”分别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4分)
(2)据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改革分别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3)谈谈你从上述改革中得到的认识。(3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30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当时雅典的政治制度,伯里克利曾经作过这样的表述:“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节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
材料二: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大和的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权势极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强大的中央贵族权倾朝野。
——整理自罗威尔主编的《知中·洋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伯里克利所说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4分)
(2)材料二的这次改革在欧洲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4分)
(3)面对材料三反映的问题,日本是如何解决的 该问题的解决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诏书规定:第一,效法随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第二,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第三,确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第四,兵制方面,京师设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废除贵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该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材料四:《查士丁尼法典》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国的什么改革?这一改革是向哪国学习而进行的?
(4分)
(2)材料一反映的改革在该国历史上具有怎样深远的影响?
(3分)
(3)材料二所示图片是古代的哪部法典?它是哪国的哪位统治者制定的?该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4分)
(4)材料四中的《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是什么?该法典和后来编纂的其他三部法律文献统称为什么?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上述法典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3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孝德太子的改革,随着他的逝世而销声匿迹,它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国内阶级矛盾依然日渐激化”“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幕府统治的背景,C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大化改新的影响,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明治维新,排除B;
日本社会的性质在材料中没有强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日本的幕府统治。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大化改新后日本的幕府统治时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六七世纪”“为了解决日本社会尖锐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为了日本社会面临的阶级矛盾,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C项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
查理 马特改革又称“采邑制改革”,是8世纪上半叶由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发起的土地分配制度改革,B项不符合题意。
大化改新并未使日本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背景的理解。难度适中,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关键词,如时间、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大化改新的背景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故日本古代大庄园的特权是不输不入,B符合题意;
日本开始把土地收归国有与事实不符,A不符合题意;
中央仍然拥有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与日本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描述不符,C不符合题意;
出现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日本庄园,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646年,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A项正确;
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排除C项;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庄园建立,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武士集团兴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5.【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实行租庸调法。”可知,题干材料是大化改新在经济上的措施;“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班田收授法”属于新的土地制度,“租庸调”属于赋税制度,以上均属于新的生产关系,D项正确;
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性质并未改变,表述错误,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改革对日本地位的影响,排除B项;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大化改新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本国改变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
A: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排除A项;
B:“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
C: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排除C项;
D: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
7.【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定年号为大化,颁布改新诏书,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改革是大化改新,
A:大化改新将土地收归国有,排除A项;
B: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
C:大化改新的时候日本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
D:由幕府将军掌握国家大权是在镰仓幕府建立以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本题重点掌握大化改新的历史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A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据材料“6世纪起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从隋唐文明中汲取养分,回国后推动日本产生重大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日本的这次“改革”的名称是大化改新;它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A符合题意。
推动武士集团不断形成、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和促使日本实现了国家统一,三项都没有“从隋唐文明中汲取养分,回国后推动日本进行重大变革”,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武士和武士集团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际权力,而不是天皇, 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掌握实际权力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建立镰仓幕府正确,A不符合题意;
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正确,B不符合题意;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正确,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较易,让学生正确认识日本的幕府统治,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0.【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所以唐朝后期日本各岛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符合事实,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较易,让学生正确认识古代中日交流,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1.【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书中所讲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辛伯达航海历险记》等故事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真实反映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选项B符合题意;
《荷马史诗》记录了古希腊的历史,排除A;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排除C;
《马可·波罗行纪》记述的是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的事情,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天方夜谭》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拜占庭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东汉时,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将中国的养蚕技术传到欧洲“把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和印度的食糖等传入欧洲”",结合所学可知,三大帝国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的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大动脉,①③正确,B符合题意;
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排除②,排除AC;
拜占庭帝国在三个帝国中存在的时间最长,排除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古代史中三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公元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并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C项符合题意。
金钱赎买是中世纪欧洲城市取得自治权的斗争方式之一,与阿拉伯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改革与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阿拉伯半岛走向统一并非源自外族征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作用的理解。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促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即可作答。
14.【答案】A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的兴亡;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创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7世纪,为了应对外族入侵,拜占庭帝国进行了军区制改革,把行省改为军区,而在东方的日本,则开始了学习中国的大化改新,在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A正确;
十字军东征开始于11世纪末,B错误;
创立伊斯兰教的是先知穆罕默德,查士丁尼是6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皇帝,C错误;
日本的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封建时代的亚洲和欧洲,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归纳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拜占庭帝国的兴衰,日本的大化改新和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即可。
15.【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等发明,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古印度人发明的0到9的计数法,也被他们改造后形成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①③⑤符合题意,D正确;
《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阿拉伯人无关,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向东传入了中国,没有经过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②④不符合题意,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交流的贡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归纳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即可。
16.【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被誉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ABC三项和示意图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阿拉伯人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角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阿拉伯人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民族在不同文明中的桥梁作用。
17.【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最初在麦加城传教,后来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哈里发继续扩张,建立起统一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因此,D项不是穆罕默德的成就,符合题意。
创立伊斯兰教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在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在麦加传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主要通过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著名的阿拉丁与神灯的故事、三个苹果的故事、渔夫和魔鬼的故事等故事广为流传,反映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故事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D选项正确;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有助于我们了解早期希腊社会,A选项错误;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B选项错误;
阿拉伯人著的《医典》语《医学集成》,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的相关史实。需要分析材料并对选项进行分析。
19.【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天方夜谭》 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书中所讲的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
盗、阿拉丁神灯等故事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真实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生活及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体现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继承,B符合题意;
古埃及文化,与题干无关,排除B;
古印度文化,与题干无关,排除C;
古希腊文化,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难度较低,掌握《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化的瑰宝即可作答。
20.【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②③正确,故B符合题意;
创立“儒略历”是古代罗马,排除①;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是古代东罗马帝国,排除④。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文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1.【答案】(1)金字塔;象形文字
(2)种姓制度
(3)大化改新
(4)帕特农神庙;大学的兴起
(5)古代人类文明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是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世界文明是创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尊重世界各族的文化传统;学习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等(可以从文化特点、继承和弘扬人类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回答)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种姓制度;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西欧大学的兴起;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多年,已使用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属于表意符号,用一定的图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
(2)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4)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5)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人类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或人类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要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等。
故答案为:(1)金字塔;象形文字。
(2)种姓制度。
(3)大化改新。
(4)帕特农神庙;大学的兴起。
(5)古代人类文明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是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世界文明是创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尊重世界各族的文化传统;学习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等。(可以从文化特点、继承和弘扬人类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回答)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古印度种姓制度、日本大化改新、古希腊文化相关知识。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22.【答案】(1)材料一:查理·马特改革(或采邑改革);材料二:大化改新。
(2)查理·马特改革:促进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杰出的人物对改革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要善于学习他国的改革经验和先进技术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上述两则材料中材料一所涉及的“改革”是查理·马特改革,材料二所涉及的“改革”是大化改新。
(2)查理·马特改革的作用:促进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大化改新的作用: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从上述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杰出的人物对改革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要善于学习他国的改革经验和先进技术等。
【点评】关于查理·马特改革,学生还要知道,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另外学生还要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23.【答案】(1)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人人能够尽其才能。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
(3)日本进行大化改新。这场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封君与封臣;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材料一“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可知,伯里克利所说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人人能够尽其才。
(2)本题考查西欧的封建制度。根据材料二中的“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 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E经普遍存在。也就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
(3)本题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根据材料三中的“ 大和的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权势极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强大的中央贵族权倾朝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这些问题,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史称“大化改新"。 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1) 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人人能够尽其才能。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
(3)日本进行大化改新。这场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西欧的封建制度,日本的大化改新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4.【答案】(1)日本的大化改新。中国随唐。
(2)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
(4)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名称:《罗马民法大全》
(5)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私有财产、统治秩序、统治意志的体现。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诏书规定: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贵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可知,这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2)依据所学知识,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地阻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出现严重危机,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根据材料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古巴比伦的 《汉谟拉比法典》。它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
(4)根据所学知识,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查士丁尼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 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该法典和后来编纂的其他三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
(5) 综合上述材料,上述法典在本质上的共同之处是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私有财产、统治秩序、统治意志的体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汉谟拉比法典》、 《罗马民法大全》 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 。《罗马民法大全》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