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2 09:5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主讲人:11级历史学 黄碧茜说课流程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效果
说教材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选自人民出版社教科书高中历史必修一中专题一第二课。
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而且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因此,本课内容不仅在本专题甚至在整段中国古代政治史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学好这一部分,对于理解后来的隋唐、元明清的大统一及其作用奠定了基础。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价值观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实际教学情况,将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列为教学重点 (利用教材进行提问、补充材料合作学习法、图表框架强化印象)
教学难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列表格对比分析)
说学情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由于初中时他们已经对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学习了解,而且都刚刚经过中考,具备一定的自学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授起来相对简单,因此会更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和重难点的延伸。本班学生特点:
共45人,男生32人,女生13人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不再是以往的老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理解。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结合本课内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及史料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说学法 1.通过让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
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假设我们坐时光机回到秦朝刚统一六国时,从桂林郡到会稽郡公干,你会选择什么交通方式,用时多少?
步行不吃不喝不睡一天走24小时需要13天马车一天走24小时需要6—7天创设情境,结合地图 问题导入法答案显示,当时的交通落后,各地联系不便。思考:南到南海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难度大!
如果你是新生秦王朝的统治者,你将如何管理如此广袤的疆土?
2、教学新课 ▲ 六王毕,四海一
这块内容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前提条件,是本课的第一目内容。因为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秦完成统一的情况,因此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讲从简处理教材,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大一统”地理格局形成的几大过程。
格局形成过程:蒙恬北扩、筑长城、南击百越、置三郡、修灵渠你去过灵渠吗?灵渠现状乡土资源链接▲大一统”政体的形成这块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包括本课的第二、三目,主要进行以下设计:
【利用教材进行提问】
问题一: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突破重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三个小问题: 1、“皇帝”称号的来历? 2、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3、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材料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 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诏令是“议帝号”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2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3 到秦朝,“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玉,君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问题二:阅读材料,了解皇帝称号的来历,并分组讨论回答。  【补充材料合作学习】【图表框架强化印象】 教师展示绘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从皇帝到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示意图;并向学生介绍其官僚机构的名称和职能。
皇 帝九 卿中央官制的建立 (三公九卿制)三公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集权于皇帝作用:①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②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引导学生在认真听讲解的同时思考:中央机构讨论国家军政大事的方式有那些?
什么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它有哪些进步性?突破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对郡县制的特点掌握地更加透彻。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政治稳定,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组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积极作用:①中央集权制之下禁锢了人民的思想。
②中央集权制下,高度集权,严刑峻法,形成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短命而亡。——消极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学习探究1、与分封制相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皇位世代相传,以稳固“家天下”的基础
B.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大权
D.为提高权威而神化皇权随堂小练B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B3、汉承秦制是指什么?郡国并行制
州郡县三级(十三州部)课堂小结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①战国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经济物质基础)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诸侯争霸有利于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⑤秦因商鞅变法国力强盛。
⑥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2、秦王朝的郡级行政机构有哪些特征?
①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绝对服从;
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秦朝如此短命的原因是什么?
昏庸残暴、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中央集权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有何启发?课外延伸(作为课外探究作业)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秦汉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疆域统一秦制度统一秦统一六国蒙恬北扩百击南越筑长城原因经过影响郡县(道)、乡、里郡守郡尉监御史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说教学效果——课后反思
(1)本课的教学设计着重对学生进行各项能力的培养,例如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史料阅读分析的能力等,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基本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粗浅学过,已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如何构思教学设计,设置“创新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合作探究,成为上好本课内容的关键。但由于经验不足,在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联系上的紧密度不足。谢谢观赏 欢迎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