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7 22:5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疏通文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初步体会文中蕴含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希望!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写作背景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交流读不准的字音,教师巡视,相机正音。
三、多样朗读,理解文义
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1)师范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
①教师范读,学生用心倾听,注意朗读中的停顿,用笔在文中划分朗读节奏。
朗读节奏示例: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②同桌交流自己划分的朗读节奏,找出划分不一样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3)教师请读得较好的同学有感情地读课文,其他同学评议。交流示例:
师:刚刚听了同学的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呢?
生:这位同学在读第1自然段时把文中所有的“则”字做了重音处理,我觉得这样处理很有道理。
生:这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最后一段中的两个“哉”和两个带感叹号的句子处理得很好,让人一听就能感觉到豪情万丈。
生:我觉得“来日方长”的“长”音调应该还要拖长一点。
……
师:看样子大家都在很用心地听,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只有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感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4)师生合作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从教师出示的问题来看,主要是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来赏析第1自然段的文字。
2.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遭遇变法失败的梁启超眼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践踏,目睹着广大百姓处于极端痛苦的境地中,他痛心疾首!但是他对祖国的未来仍然充满了信心,因为他坚信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国少年一定能让祖国焕发出英姿,迎来光辉灿烂的前景。那么在他的眼中少年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
(1)学生朗读教师出示的语段,找出文中的事物,照样子说一说各自的特点。
(教师出示语段。)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预设: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节选部分之前的内容。思考:这些事物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共同点?
(2)理解象征手法,感悟少年中国的形象。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讴歌少年中国的。
过渡:上面的事物大都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显示出强壮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力量,这些形象正和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的形象一样。
3.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是一个生活幸福美好、前程似锦的东方巨人。想到这里,作者不由得说——(学生齐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感悟情感。
预设:教师指名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从“美哉”“壮哉”这两个词语及两
个感叹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情感主旋律——赞叹。
(2)体会作用。
预设:从内容上——作者把“少年中国”与“天”“中国少年”与“国”联系起来,热情地讴歌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美好未来,进一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结构上——用感叹句总结全文。
4.学生朗读全文,梳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明确:“少年中国”是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进步的中国,而“中国少年”应是有进取心、独立、自由、强大、智慧、敢于革新的少年。“少年中国”是作者的理想,而“中国少年”则是实现理想的希望。二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5.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把所搜集的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做成一份手抄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这篇文章生僻字较多,文意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之初,我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句话;然后结合注释和资料,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象征中国少年的美好事物进行理解和想象;进而理清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关系,感受到作为中国少年的美好未来以及肩负的责任。最后从搜集的优秀人物的事迹中感受他们为强国梦所做的努力,也再次坚定自己的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
2.想象画面,体会表达。
《少年中国说》对中国少年的启迪,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展望,都给少年们很大的影响。所以引导学生多读多悟,在读中去理解,在读中去反思,在读中去体会,在读中学会阅读。这篇文章慷慨激昂,振奋人心,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到责任,在诵读中情感得到激扬。
3.结合资料,体会情感。
本组课文要求注重资料的整合,所以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方面教师指导方法,如梁启超本人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美好事物的象征、为强国梦作出贡献的英雄等,学生在预习时提前有所了解,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