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8 08:1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并能背诵积累优美句段。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具体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
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借助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一幅幅爬满墙的爬山虎画面,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吗?学生交流后因势导入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清脉络。
三、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一)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1.图文对照,查找问题。
重点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研读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及颜色。让学生根据爬山虎脚的特点,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点评。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脚的位置、形状及颜色。然后找学生在白板中圈点并改正画的不正确的地方。
2.出示课件,了解特点。
出示爬山虎脚的脚的动画和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对比图,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这么细小的脚,叶圣陶爷爷观察得那么仔细,描写得那么形象,我们也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准确表达。
3.指导朗读,读出特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脚的特点,读出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二)理解爬山虎脚怎样向上爬。
1.找一找,画一画,了解如何爬。
默读第四自然段,找生在白板上画出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让学生初步了解爬山虎如何爬。
2.演一演,看一看,感受怎样爬。
引导学生针对几个动词,同桌合作演一演,体验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出示课件,让学生再次感受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3.议一议,感悟表达的不同。
议一议,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感受表达的不同。学生结合刚才的观察明白:爬山虎不像动物用脚交替行走,而是用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地长出新脚,不断地往高处爬。因此,文中用“一脚一脚”往上爬。进一步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4.记一记,恰当填写动词。
先出示去掉动词的文字,让学生下来填上动词,再遮住屏幕,让学生背诵。
(三)知道爬山虎脚的变化。
1.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读中感受变化
对于这个自然段的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默读、细读,运用对比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感受脚的变化。
2.展示课件,加深理解
让学生观察脚的变化图,突破学生对“没触着墙就枯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巴住墙。”这句话的理解,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四)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1.读一读,了解叶子的特点。
让学生读这一段落,找出叶子特点。为了让学生对“铺得均匀”“漾起波纹”是什么样子有个明确的认识,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再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明白事物各部分数量分布相同就是均匀,微风一吹,墙面上的叶子就像海面上泛起的波浪就是漾起波纹。再小组讨论:了解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2.悟一悟,感受叶子的美。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美,感受美。
学生想象后,接着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观看:同学们,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多美呀。
四、回归整体,总结写法
引导学生交流:学完了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启发学生交流出作者在观察和表达方面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写得如此详细透彻、形象逼真,是他细致、连续观察的结果,鼓励学生像叶老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有序地表达,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拓展延伸
阅读《韭菜兰》交流哪些句子说明作者进行了细致连续的观察,哪些句子描写具体、准确?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
2.观察一种植物,参考课后资料袋,写一种植物的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