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课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一、手工业类型1、家庭手工业:
(1)基础:小农经济; 地位:农业的副业
(2)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部分市场流通
(3)发展历程:
秦汉以来,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
随着土地兼并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
2、田庄手工业
(1)经营者:豪强地主;劳动者:依附农民
(2)目的: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3、官营手工业三种手工业形态的比较政府直接经营满足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农户的副业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特点:①依附农业②自给自足消极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萌,不利新技术推广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纺织业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①纺织业萌芽 ②工具:骨梭、骨针等
③原料:麻、葛、丝 ④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4、汉代:技术发达 品种多、技艺高、(素纱禅衣、起绒锦)
远销海外 (丝绸之路、“丝国”)5、唐代: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分工细6、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8、明代:①蚕桑和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业普及
②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2、商: ① 祭祀蚕神 ②专职官员 ③发现玉蚕
3、周:(“妇功”“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图图图文7、元代:黄道婆对纺织业工艺进行了革新;棉布文 棉纺织品市场占有率高,超过了丝织业,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棉纺织技术普及。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王应奎《柳南续笔》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丝被棉取代的原因棉花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提高
明以来统治者的推广
丝织品贵重
棉布柔软、保暖、结实 (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凋籍田业”(不靠土地),“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村”,“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日取分金为谷飨(xiang)计”。
——《明神宗实录》卷 三六一曹时聘的奏疏 和蒋以化《西台漫记》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原因:明朝中后期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区:江南地区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购买劳动力为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基本特征:(1)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雇佣关系◆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主要特点从原料看:
从经营形态看:
从发展程度看:
从发展趋势看:麻、葛纺织业---丝织业---棉纺织业官营、私营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是中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三、先进的冶金技术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
(2)商周时期:2、冶铁业:铜器起源,但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 4点(1)春秋晚期产生
(2)战国时期推广:
(3)汉代推行铁业官营:炼钢、淬火技术①燃料变化:
②供风技术:(4) 南北朝:灌钢法
(5)北宋:煤作燃料——加速冶炼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图注意:中国不是最早的制造铁器的国家图 四、陶瓷业的成就(1)新石器时代: 彩陶、黑陶(4)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2、唐代陶瓷业成就:(1)唐三彩 (艺术陶制品)
(2)两大制体系: 南青北白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3)唐朝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3、宋代名窑众多,各具风格: 定窑、钧窑、景德镇、龙泉、耀州窑5、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 (康熙、雍正)4、元代:青花瓷图(3)东汉末年: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器2010·南京二模 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探究: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之一是 ? ?? 、???? ???????? 、?????? ????????? 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材料二:在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种类较少,只有石器、骨角器、陶器、纺织、酿酒、编织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明清时代的某些手工业部门,如制瓷、制糖、矿冶、井盐等行业的部分手工工场中,都已具有相当细密的劳动分工。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之二
是???????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材料三:春秋冶铁业以木炭为燃料,皮囊鼓风冶铁;西汉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东汉发明了水力鼓风——水排提高炉温;北宋用煤为燃料。 3、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之三
是????????????? ????????? ??????? 。?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材料四:《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业,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之四
是??????????????????????????????????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材料五:在远古时代,中国丝织生产,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繁盛之地。其后逐渐演变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国的丝织生产中心已经移到江南地区,尤以苏州、杭州、南京和广州等地为盛。 5.??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之五
是??????????????? ??????? ????? ???????????????????????????????。?经济重心南移对手工业生产布局有一定影响材料六:中国青铜工艺精湛,冶铁和炼钢技术长期保持世界领先,青花瓷、珐琅彩精妙绝伦,令世人赞叹,古代西方一直把中国称为“塞里丝”,就是“丝国”的意思。? 6: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之六
是??????????? ??????????? ?????? 。?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1.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
2.门类众多,分工细化,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技术水平不断进步
3.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有一定影响
4.长期领先世界,远销海外
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6 .与农业结合,依附农业,自给自足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陶纺轮、骨梭、骨针、骨锥,是简单的纺织工具.仰韶文化半个蚕茧 材料:传说嫘(lei)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发明养蚕)“始教民育蚕,制丝茧以供衣服”。 1926年,我国考古学者在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半个人工割裂的蚕茧标本。茧长1.52厘米,茧宽0.71厘米,茧壳存留部分占全茧的83%。茧壳的切面平直且发光……是被人工割过的……是家蚕而不是野蚕……是人工饲养家蚕的物证。 资料:现以祖庚甲时蚕神与上甲微并祭的一条卜辞为例述下:“贞元示(音qí)五牛,蚕示三牛,十三月。”
——胡厚宣:《殷代的蚕桑和丝织》 载于《文物》1972第11期
注释:这条卜辞的意思是说祭祀元示上甲要宰牛五头,祭祀蚕示用牛三头。想见祭礼之隆重。“示”指神祇。故蚕示也即蚕神 祭祀蚕神图 先蚕图(元.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蚕缫门》 玉石不仅可以用来磨制工具、武器,又是美丽的装饰物件,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因此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谓之王公……或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周礼·注疏·考工记》 “掌妇式之法,以授嫔妇,及内人女功之事斋。”
——《周礼·天官·典妇功》
附:言……典妇功之职,掌治丝麻之规格,并按标准给予丝麻之材料。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品种多,技艺高远销海外资料一:据《唐六典》载,少府监役使的“技能工匠”达 19850 人,将作监所属工匠也有 15000 人……
资料二:唐代官营手工业的分工很细。如少府监下的织染署,是专掌“供天子、太子、群臣之冠冕”的机构,共有作坊 25 个:“凡织纴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絁,四曰纱,五日绫,六曰罗,七曰锦,八曰绮,……。组授之作有五:一曰组,二曰绶,三曰绦,四曰绳,五曰缨。
从这两个材料你能分析唐代官营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有哪些特点呢?规模大,分工细资料:定州何明远大富主,官中三驿,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真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
——《朝野令载》卷3
从这则材料,你看出了什么呢?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子目录宋资料:“棉,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棉木寸土皆有,……”
“织机十室必有……”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妇女使用棉纺车织布
(宋·王居正《纺车图》局部)南宋棉毯 棉毯出土于浙江兰溪县一座南宋墓葬里。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棉毯,长2.51米,宽1.16米,经纬条线一致,两面拉毛均匀、细密。司母戊鼎1.33米1.1米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鼎重832.84公斤精品欣赏四羊方尊精品欣赏商晚期的贮酒器。原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此尊造形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像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态有机的结合起来。整个器物用快方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在商代的青铜器方尊中,此器形体端庄典雅,无与伦比。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天工开物》南方挖煤图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宋·苏轼《石炭(煤)》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东汉青瓷 镂空春瓶青瓷熊形灯(三国)明朝瓷器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瓷达到很高水平青花松鼠葡萄纹棒槌瓶(清康熙年间)青花缨络纹贲巴壶(清康熙年间) 青花瓷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以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由于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故习称“青花”。瓷质细洁纯白,配以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幽菁雅淡,深受人们喜爱。 明宣德景德镇窑的青花瓷粉彩九桃纹过枝(清雍正年间) 粉彩瓷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其特点之一是在釉内含铅的玻璃质中加入砷元素,使之引起乳浊作用,呈不透明的感觉,并且大量使用进口彩料,且以油料调色,因此,又有“洋彩”之称。粉彩较五彩感觉柔软,故又有“软彩”之称。 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清雍正年间) 珐琅瓷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其制造过程,一般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在彩炉中以低温烧成。在上彩上,从康熙开始的珐琅瓷,一改中国传统瓷器中施彩用胶水或清水的方法,而开始用油施彩,这是借鉴了西洋油画绘画的道理,反映珐琅瓷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瓷碗五彩八宝纹西瓜盖罐(道光)粉彩云龙盘螭长瓶
(光绪) 康熙时期又出现了珐琅彩的瓷器,其花纹凸起有立体感,画面瑰丽,华美绝伦。到雍正时期,把珐琅彩中花、鸟、竹、石与诗、书法融为一体,富丽中见古雅之风,使人爱不释手。这时期,粉彩瓷器的画面也开始有了明暗、浓淡、深浅的变化与过渡,色调温润柔和,极富立体感。乾隆在位60年,瓷业生产无论质量、数量均达高峰。所以清代瓷器收藏应以康、雍、乾三代为主,不仅收藏价值高,且可保值、增值。 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