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周总理,你在哪里
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墙角。
B.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C.宽容,是一种坦荡,是一种豁达。
D.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是桃儿、杏儿、梨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嗓子从小就嘶哑,你就别勉强他学唱歌了。
B.赵锐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体育、文艺方面能力突出,同学们对他的丰功伟绩赞不绝口。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几个字是对周总理一生最好的评价。
D.使用公筷公勺成为潮流,倍受市民推崇,这种“新食尚”成为时下的餐桌文化。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周恩来总理为原型的剧作《海棠依旧》深层次地描绘了“人民的好总理”的光辉形象。
B.编入读本的这些生动的红色故事,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红军是再熟悉不过了。
C.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
D.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历史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海浪声声: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B.透过电视荧屏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C.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这已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D.在上等的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5. 选出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诗歌常常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艾青的诗歌《向太阳》,诗人就借助了“太阳”这一形象来抒发自己对光明的渴望,《周总理,你在哪里》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B.古代诗歌很讲究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
C.《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以“询问—呼唤—寻找—回答”为线索,借助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D.“秦皇汉武”“我们的好总理”“平展翅翼”“誓言铿锵”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均不相同。
6. 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抒情诗,寄托着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哀思。
B. 诗中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是为了表明周总理生前常抽空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
C. 诗人让山谷、大地、松涛、海浪等来回答人民的发问,是为了展现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深化主题,造成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
D. 诗中多处运用省略号,表达了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无限深情。
二、综合性学习
7. 2022年,正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百年之际,学校开展“青春·理想·奋斗”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书青春誓词]下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新团员入团宣誓誓词。请将其中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十个字正确、工整、规范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2)[品青春宣言]下面是毛泽东和周恩来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认真品读,写出你的感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抒青春豪情]下面是一位同学为“不负青春,勇担使命”演讲稿拟写的提纲,请你仿照句式,帮他将分论点内容补充完整。
青春,当以爱国之心勇担历史使命;
青春,当以________________勇担历史使命;
青春,当以________________勇担历史使命。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完成下列各题。
8. 诗人为什么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来回答人民的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填空。
(1)《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________诗,作者_______,当代作家,诗人。这首诗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而创作的。
(2)《周总理,你在哪里》发表于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歌颂了周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亿万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诗人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诗人在整个世界逡巡一遍,对周总理的寻觅追问回到了哪里?为什么要写这个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
②然而,在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雨秋露,而是人们的眼泪和心血。
③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
④那是一九七六年一月的一个夜晚,我刚刚下了车,便赶到天安门广场,去向总理表达心中的哀痛。夜色中,广场更加肃穆了,仿佛天空和大地都披上了黑纱。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德如海! 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 千万朵圣洁的白花,顶着寒风,冒着霜雪,凝结着爱和恨,满载着哀和愁,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我们敬爱的总理盛开了。
⑤眼泪,是人民感情的流露,它只能为人民崇敬的英雄飘洒;白花,是人民心意的寄托,它永远属于我们的总理啊!
⑥我含着眼泪,走向那缀着白花的柏树丛。一朵普通的纸花,下面是一张纸条: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儿女。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它像牡丹一样华美,它像菊花一样高雅,它像水仙一样情深,它像荷花一样纯洁。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敌人怕它,人民爱它!这是怀念之花,更是斗争之花,骄傲之花。
1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选文第④段中的“纪念碑下……同声痛哭?”和《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结尾,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啊, 想念你
——想——念——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运用比喻,将“春月”比作“青春鸟”。B项,运用反复,“你在哪里”反复。D项,运用通感,“花里带着甜味儿”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2.B 【解析】“丰功伟绩”的意思是“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创造过巨大业绩”,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3.D 【解析】A项,搭配不当,“描绘”改为“塑造”;B项,主客颠倒,应改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红军对编入读本的这些生动的红色故事是再熟悉不过了”;C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4.C 【解析】C.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5.A 【解析】《周总理,你在哪里》并没有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诗中的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等形象,是为了告诉我们周总理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他的丰功伟绩。
6. B 【解析】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既是为了表现周总理风尘仆仆奔走于不同的革命战场,又含蓄地点明周总理已经离开,同时为新的寻找提供线索和更广阔的空间。
7. (1)略
(2) 示例一: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坚定信念,以顽强的毅力,积极进取,奋斗不息,为社会创造价值。
示例二:我们要拥有济世情怀,矢志不渝,为祖国贡献力量。
(3) 示例:自信之心 奋斗之心
8. 通过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发问及回答,展现了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深化主题,造成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同时说明周总理的足迹踏遍了中国的各个角落,寄托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和热爱。
9.(1)抒情 柯岩 纪念周总理
(2)拟人 反复 鞠躬尽瘁为人民 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思念
10. 这是诗中天地万物发出的动人心弦的回音,仿佛成了周总理一生的见证人,使作品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巧妙暗示了周总理“虽死犹生”,寄寓了人民的无限哀思。
11.回到了祖国的心脏——中南海。因为这里是周总理工作的地方,他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12. 示例: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自己见过多种美好的花,为下文写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做铺垫,渲染了一种沉痛、哀伤的氛围。
13. 全国人民献给周总理的花是用纸做的,是没有生命迹象的,但是这些花却承载着全中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它们跳动着全中国人民的脉搏,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每一朵花都代表着一个人,因此它们“最富有生命力”。
14. 选文第④段中的三个感叹句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哀思,对周总理的敬重与眷念;一个反问句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极度悲痛之情。《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结尾反复使用“想念你”,强烈地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