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8 07: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人 年级 七年级 课时:40分钟 课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第14课共分为三个部分,从张骞出使西域到西汉对西域的管理,层层递进联系密切,同时突出了历史与时政相联系的特点。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与基本的应试能力。
学情分析及教学方法
学生为七年级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历史,很多内容都比较陌生,加上第14课学生对相关的历史人物了解得较少,需要教师做较多的历史人物知识点普及工作。教学方法:视频导入法、史料教学。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师生共同观看视频,教师借着视频顺势导入。教学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了解到了张骞的一些人生经历,那么张骞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我们第14课的标题叫作“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呢,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的来学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播放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通过视频的方式将本节课的部分知识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有所了解,利于接下来的课程教学。
新课讲授
1、张骞通西域 教师放映相关图片,先给学生讲解跟西域地理位置,紧接着引出张骞出使西域和一个人有关——汉武帝,接着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然后向学生讲解这就是开头我们看到的张骞出使西域的视频里,张骞大致走过的地方及时间,学生主要为听教师的讲解。在讲述“资料卡”的相关内容时,以学生的自由阅读为主,教师着重跟学生强调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意义。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将知识点集中、统一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2、材料部分 教师将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试着做一下这里题目,随机选一些学生来回答,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给学生阅读材料为主,教师对材料和问题进行简单的解读。 教会学生如何写题、如何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3、丝绸之路 教师将主要知识点以PPT呈现和学生自由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将丝绸之路的主要知识点了解一遍。学生则主要是听教师讲解和自由阅读资料卡上的知识点总结。 压缩知识点的讲解时间,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减轻教师负担。
4、材料部分 教师带着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教师随机提问,并相应的做点评。 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丝路精神部分 由教师对向学生简单介绍丝绸之路的来历,接着让学生作答该题目,教师的作用辅助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解答“启示类题目”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发散,立足于课程标准和课文,但又不仅仅局限与课文。
6、对西域的管理 教师呈现资料课和相关的历史地图,供学生自由阅读,教师做简单的讲解,同时,如果学生有疑惑,教师进行相关的解答。 快速将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的主干内容让学生快速的了解一遍。
7材料部分 教师带着学生共同阅读材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的问题,教师点评并及时总结。 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论从史出、史料研读、时空观念等。
8、一带一路 教师呈现材料,学生自由阅读,教师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点与题目。 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是存在很深的联系的。
教学反思
材料呈现过多,教学活动比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有利于学生使用历史学科的考试与答题。
个人说明:这是一份教案的简案,不是详案,课堂教学瞬息万变,需要教师拥有过硬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机智,所以,鄙人所做的课件,拿到的老师们,你们有足够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