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史
(秦汉时期) 课 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梳理丝绸之路开通的过程;2、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备注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和课本中出现的地图,初步了解匈奴、西域、汉的地理位置,认识张骞、班超、甘英等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使者。 备注
课内探究 任务一 【阅读素养——梳理历史事件】(1)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时间轴。任务二 【学科素养——观察历史地图】(2)观察丝绸之路路线图,用彩色笔在图上标出长安、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位置。任务三【合作探究——认识历史现象】(3)小组讨论:让我们显示微距,拉开长镜,加装广角,思考一下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聚焦两汉:纵观古今:放眼东西:
课后延伸 1、 “一带一路”: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提出新的“凿空之旅”。2、拓展阅读: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聚焦突破 一、选择题1、(唯物史观)2017年5月14日上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下面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 ②丝绸之路是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体的航路③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向西到达西亚,最远到达欧洲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时空观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 关西 B. 新疆 C. 西域 D. 西亚3、(历史解释)下面是七年级(1)班排练的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可以判断出他们正在排练的是( )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A. 张骞出使西域 B. 汉武帝派人出击匈奴 C.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 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4、(史料实证)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史实推论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B丝绸之路通达欧洲丝绸之路因为运输丝织品而得名C西域的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D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5、(家国情怀)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张骞历尽艰辛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是( )A. 打击匈奴 B. 开拓疆域 C. 管理西域 D. 开通商路二、拓展练习6、请你仿照陆上丝绸之路的探究步骤,结合课本,查阅资料,梳理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过程、路线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