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8 07: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曹操的诗《龟虽寿》,学生齐诵诗歌。 2、设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3、师: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戏剧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 4、展示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和史书上的曹操图片。 5、师:戏剧舞台上的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去了解真相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2、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是什么?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1、展示曹操诗歌《蒿里行》和《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设问: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根据右侧形势图及所学知识说说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景象:《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教师补充讲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给东汉政权以沉重打击。朝廷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令各地豪强地主与地方长官自行组织武装对抗农民军。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地方势力逐渐膨胀形成了大大小小、独霸一方的军阀。 设问:当时的军阀主要有哪些?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教师结合《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讲述:当时的军阀主要有:袁绍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山西一带),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带),陶谦占据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袁术占据扬州北部(今长江下游、淮河下游),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南、湖北),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以南东部)韩遂、马腾 占据凉州(今甘肃),公孙度占据幽州辽东郡。 师述: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5、设问:在北方,是谁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6、师: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 7、学生阅读课文80页,说说曹操的势力是如何迅速发展壮大的?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2、招贤纳士。(东汉选官主要看门第、望族为依据;曹操打破门第观念,不以出身为选官标准。) 经济上: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2、组织士兵屯田。 过渡: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以弱战强,统一北方——官渡之战】 学生观看官渡之战视频,归纳官渡之战的概况。 2、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表格的填写。 3、学生各抒己见: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教师结合官渡之战的示意图加以讲解。 4、教师用诸葛亮说过的一段话加以印证。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诸葛亮 师述正所谓: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展示200年及208年东汉末年形势图,教师补充讲解:官渡之战后,北方诸郡纷纷归附,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趁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207年,征服乌桓,北方实现了统一。以此理解官渡之战的影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6、师: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写下了《龟虽寿》这首诗。 7、设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什么雄心壮志?(统一天下。) 过渡: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于是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展开交战,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挥师南下,火烧赤壁——赤壁之战】 1、学生观看赤壁之战视频,归纳赤壁之战的概况。 2、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表格的填写。 3、学生各抒己见: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教师结合官渡之战的示意图加以讲解。 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军中瘟疫横行。 ②曹操骄傲轻敌。 ③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④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教师补充讲解: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一个巩固的势力范围。孙权的江东也正在开发之中。) 4、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说说你的想法。 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是有区别的。小说中作者为了增加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加工,比如对曹操的评价。 过渡: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引导学生完三国建立情况的表格填写。 2、教师强调指出: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也没称帝,他是在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的) 3、引导学生归纳三国统治的措施及影响。 4、知识拓展:利用课后活动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治蜀的主要事迹,用唐代杜甫的诗《蜀相》进行评价: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5、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和《三国鼎立形势图》,学生根据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 三、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图示法小结全课: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几年后,为统一全国,曹操挥师南下,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归北。此时,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设问:《三国演义》中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请用史实加以证明。 3、师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