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8 07:2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情与势,文化与时代的互动
——七上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祖冲之的数学成就、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和解释该时代文化发展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炼有效信息,归纳整合该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具体表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史料解读,将史实、现象置于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获得较为全面的历史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华文化延续不断的强韧生命力、创造力,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学习优秀先民刻苦钻研、务实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二、教育理念和核心素养落实对于科学技术成就的具体表现这类显性知识,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掌握阅读、提炼、归纳知识的基本能力,获得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而要进一步达到“了解之同情”,则需要教师在整合讲解、活动设计和选取的史料中渗透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把握史实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在时空框架下唯物辩证地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从而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等的时代变势中探得魏晋南北朝文化延续发展的原因,找到人物之情与社会之势、文化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历史教育要求的“育人”目标,其中包含了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该课本身就是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教材,通过杰出历史人物的故事和精神砥砺学生,通过丰富的文化成就以及先进地位,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将该课划分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雕塑”三个子目,显然是照应课文标题的“科技与文化”这两个领域去划分。本课隶属于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最后一课。单元前几课从政治、经济方面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地区开发,而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与该时代的政治、经济正是互联互动、互为作用的。因此理解文化现象的本质内涵,看到科技文化背后的时代作用力,需要进行单元的整体立意,以单元的视野更全面地认识该时期地文化成就。同时作为七上教材的最后一课,不仅在教材编排顺序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内容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在继承秦汉文化的基础上代谢更新,并为隋唐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该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主要表现;认识乱世裂变中文明延续不断,文化在继承创新和互相影响中发展的辩证关系。难点: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该时期的文化成就与阶段特征的关系、文化现象与时代环境的互动。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还处在对历史学习兴趣、历史辩证思维的初步培养阶段。作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课,学生对此具有较强的兴趣。经过前期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阅读教材获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对于知道该时期科技文化的具体表现这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游戏环节较为轻松愉快地达成要求。但理解该时期的文化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分析文化现象与时代特征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深奥和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选取有效史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渗透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史料研习
板书设计
情与势,文化与时代的互动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以“大咖”为话题(“大咖”:本意为大角色,引申为某个领域里比较成功的人)。【说明】当下各个领域的抗疫英雄,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咖”。“大咖”不仅是专业精湛,而且胸怀家国天下,是时代的楷模和榜样。 今天你能想到哪个抗疫“大咖”?(展示关于钟南山的大咖“S卡”,“S卡”表示超级值得大咖之位。)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应,思考讨论,随着大咖的话题由今溯古,感受每个时代皆有楷模榜样。观察参考钟南山的“S卡”,提前熟悉下面关于制作S卡环节的规则。
【设计意图】以热点人物和时事切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展示钟南山的“S卡”,提供归纳人物知识点的范例。为下一环节的自学互动做好铺垫。
【过渡】前面在15课学习了两汉时期突出的科技文化成就,今天我们转换时空,乱世裂变的魏晋南北朝,但文化延续不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既有人民群众的付出,也有大咖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为。在这动荡与交融,分裂与趋一的时代背景下,也闪耀着大咖光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风采。
二、环节一:历史大咖请就位
(一)教师活动2简单介绍环节一的参与规则。让小组上台抽取“S卡”,组内自主阅读教材,完善相关历史人物的信息。 学生活动2小组代表上台抽取“S卡”,组内自主阅读提炼教材信息,制作大咖的“S 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汲取提炼课文信息的能力,锻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教师活动3引导学生将“S卡”磁贴在黑板板书的相应位置。(即让学生区分清楚人物的时期朝代以及各自的领域) 学生活动3小组代表将“S卡”贴到相应位置,并在台上介绍历史“大咖”。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语言组织、概括的能力。
(三)教师活动4制作交互按钮的PPT,可以通过交互设计将PPT连接切换到学生所介绍的人物的基础知识。(PPT) 学生活动4根据小组代表的介绍和PPT的呈现,在书本做好相关笔记。
【设计意图】交互式的PPT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配合小组的“S卡”展示,以及对人物补充拓展信息的呈现,使得教师的历史人物教学、学生的课堂思维活动保持连贯性。
三、对学生的“S卡”补充拓展
(一)贾思勰《齐民要术》:教师活动51.补充“齐民”、“要术”的含义。【过渡】古代人民最重要的谋生方法是什么?(农业生产)2.展示材料,设置问题串。问题1:贾思勰为什么要撰写《齐民要术》?问题2:贾思勰的成书过程反映了什么精神品质?【说明】北方的分裂动荡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关注民生,为人民提供谋生的方法经验,成为像贾思勰这类有识之士的时代使命。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经济恢复发展,民族交融的加速,生产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传播,为贾思勰总结成书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学生活动51.学生回答问题。2.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成为杰出人物的原因,除了个体本身的精神品质,还有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贾思勰在序言中对其时代的描述,理解人物关注民生、为国利民的家国天下胸怀,感悟杰出历史人物的精神魅力。
(二)数学祖冲之:教师活动61.播放动画视频。(介绍圆周率的继承发展过程以及重要地位。)【过渡】让学生简单分享运用圆周率的感受(在数学课上已学过圆周率),进一步引导思考圆周率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说明】古代以农为本,农业生产受制于众多因素。小到水井粮仓,大到宇宙星辰的运行。祖冲之将数学研究与机械制造、天文研究等结合起来,精确的圆周率、水碓磨等工具和先进的历法农时,都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这个“全能型大咖”的多元贡献,契合了当时时代的需要,科技发明是根植于具体的时代土壤之中,解决着当时具体而迫切的发展问题。 学生活动61.学生了解“祖率”的形成过程,发现人物刻苦钻研、探索创新的品质。2.学生分享体验圆周率的感受,进一步思考历史“大咖”的成就对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杰出人物对时代的推动作用。
【设计意图】视频直观呈现祖冲之继承前人成果,并反复探索创新而取得先进成就,用历史大咖的精神品质渗透“育人”的目标。以祖率、历法等成就的价值和先进地位,树立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三)书法王羲之:教师活动71.展示材料,思考问题。材料1:图1 汉字演进图图2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问题:汉字的演变和书写材质的变化与书法艺术发展有什么关系?2.观察对比钟、王作品,补充赏析。材料2: 图3 钟繇的书法 图4王羲之《兰亭序》【说明】在钟繇、胡昭等人书体的基础上,王羲之大胆革新,以新的笔法、结构创出俊逸、雄健的新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提笔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在内容上,这是王羲之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优美山水散文。全篇300余字,不仅在内容上,同时艺术形式层面的运笔、字的结构,都挥洒自如、行云流水。以作品的“之”为例,无一雷同。字字精妙,变化多端。每个字都有独立的躯体和精神,每一笔都绝非刻意和模仿,而是自发自觉。 学生活动71.学生了解汉字和造纸术的改进,是书法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解文化的继承发展特点。2.学生观察和对比钟、王的作品,感受书法之美和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
【设计意图】通过将汉字变化、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与该时期书法艺术联系起来,理解中华文化的延续性、相互影响的特点,突出文明文化的承上启下地位。
【过渡】东晋绘画艺术也踏入新的发展阶段,顾恺之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们的个性、生活风貌和作品都在传递时代的风度,彰显时代的美感。
(四)绘画顾恺之教师活动81.展示材料1,引导思考东晋文人的共性。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问题:联系刚才王羲之的作品,当时王羲之、顾恺之的这些作品为什么会成为艺术品,并为后世推崇?【说明】内容和技法的“美”缺一不可。王羲之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气韵生动,都展现着他们的精神气质和风度。乱世中对不朽精神的追求、风流自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状态,跃然于纸上。2.展示材料2,小结归纳。“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情与自然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过渡】正如宗白华先生所总结的,晋人的风度,晋人之美是将情与自然融合,情与时代变势的融合。北方亦有寄情山水的人物,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是对自然山川河流的考察,同时也记录了大量沿途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学生活动81.学生欣赏作品图片,结合教材的介绍和PPT的圈画等提示,思考讨论问题,模仿上一部分对书法艺术的赏析,从内容、技法等方面赏析作品,归纳作品的特点和作者的精神思想。2.通过赏析作品的内容、技法、蕴含的思想情感,感受时代造就的文人气质和魏晋风度。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的意识。
【设计意图】以“示范-模仿”方式,锻炼观察分析史料、归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在王羲之书法部分,已从内容、形式上做了赏析示范)。通过问题,归纳作品的特点和作者们的人格性情。理解这些人文作品背后彰显着时代的审美旨趣。
(五)表格归纳教师活动9:PPT呈现表格。【说明】如此异彩纷呈的科技文化成就折射着当时怎样的时代背景呢?让我们一起解密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学生活动9:根据表格,在课本圈画相关知识点。直观感受这时期的文化异彩纷呈。
【设计意图】以表格归纳直观展现该时期科技文化的异彩纷呈,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课的基本知识框架,从而进一步引导探索和归纳时代与文化的关系。
四、环节二 解密:文化与时代的互动
(一)小组合作探究,研读材料解决问题。教师活动10:引导小组合作探究该时期科技文化成就取得的原因,即情与势、文化与时代的关系。材料一:《齐民要术》的目录简表(观察比较目录中一些生产技术经验的源地域)材料二:贾思勰,北魏末年人......这部书(《齐民要术》)的完成还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即北魏统一后,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北方民族交融加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这才有了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必要。 ——《<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任务1:根据材料一、二,《齐民要术》成书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材料三:《晋书·王羲之传附子徽之传》写道“居山阴......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那是因为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才不在乎皇帝手里的几粒小米,依然是曲水流觞、兰亭赋诗,从容不迫地发展审美意识.....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才可以任性而为。 ——白振奎《从宫阙到竹林:魏晋士族经济生活与文学》 任务2:材料三反应了东晋文人任情山水、发展审美意识的基础是什么?材料四:由于这个时代战乱频仍,原有的价值观瓦解,越来越多的民众狂热地信仰从印度传入的、宣扬来世救赎的佛教...石勒(后赵统治者)之所以保护佛教,固然与其自身信仰有关,但大概也是因为他充分认识到招揽人心方面宗教具有强大力量。任务3:根据材料四,佛教盛行和出现大量佛教石窟造像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10:1.各小组分领一个任务进行合作探究。阅读分析史料,提炼关键信息,归纳答案。2.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结果,对材料和问题进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点评或补充。小组探究成果大体如下:任务1:北方民族交融加速促进文化交流。任务2:江南地区开发提供经济基础,社会相对安定提供艺术创作环境。任务3:长期的分裂动荡,助长了广大群众对佛教的信仰。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较为活跃开放,对外来文化表现出一种包容和吸取的积极精神。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佛教的扶持。
【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培养思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较深度理解,进行客观、多维度地解释,从而锻炼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课堂小结北方民族大交融促进文化交流;江南经济的开发,东晋偏安的环境滋养了文人的审美情趣。这是一个分裂中趋向统一的时代,是动荡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互相交融的时代。人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创新探索,科学技术、书法绘画、雕刻塑像等等均有空前发展,情(思想情感、精神情怀)与势(时代局势)互联互动。这些杰出人物继承了秦汉大一统的文化成果,并且不断创新、包容吸收,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文化达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就像精神的纤夫,推动这个风流竞逐时代的历史巨轮,驶出分裂动荡的漩涡,走向空前统一、文化绚烂的隋唐盛世。 学生了解文化与时代、情与势的互动关系,理解魏晋南北朝特定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与人们社会生活、文化活动的关系。认识到即使在分裂动荡局势之下,中华文化仍延续不断的强韧生命力,理解该时期文化的承上启下地位。
学习评价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解读课程标准与教材,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以立德树人教育目的为根本旨归,找准本课的教学立意。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的教学目标,运用归纳法、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典型的代表性的科技文化成就,同时,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角度理解时代与文化的关系,分析概括魏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取得的原因,从而能够较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文化现象,辩证地看待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面貌的多样性,而非简单地冠以“黑暗”的评价。 对于课标要求掌握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成就的表现,通过组内自主阅读学习,提取教材信息、归纳知识,完善制作人物的“S卡”。通过对“S卡”的展示介绍,可见学生对显性知识的获得较为到位。对于探析科技文化背后的时代原因,通过史料和问题情境的逐步引导,借以小组合作-展示评价模式共同解决这一难点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读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相互印证,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在对这些知识的把握过程中,学生感知古代中华文明的魅力和先进性,以及在继承创新中延续不断的生命力。同时感受到历史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成就对时代的重要推进作用。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成功之处根据教学目标,基础史实的落实较为到位。从网络的娱乐热点“S卡”获取课堂活动的设计灵感,让课堂活动具有新颖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课件制作精美,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度优。通过交互式等多媒体技术,动态进行每项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资源多样化,文字材料、视频、图片等资源合理布局,提供史料和设置问题情境,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参与课堂度较高、能够积极讨论思考并解决相应问题。二、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一)缺乏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如在环节一历史大咖“S卡”过程中,可以设置“谈谈历史大咖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最敬佩其什么品格或者贡献”、“还想另外了解大咖哪些方面的内容”等较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形成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二)问题设置应有梯度,可设置问题串。在最后的解密环节,其中探究佛教和佛教石窟造像盛行的原因只提供一则文字史料,学生的思维容易受限。可以在文字、图片等多样史料的结合下,设置更有梯度的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剥析,更能看到时代背景的全面。例如,梯度1“为社么要造像”,梯度2“开凿石窟的是哪些人(阶层)”,梯度3“个人造佛像与统治者造佛像,两者有何不同含义”,梯度4“这些佛像的服饰、外观有什么特点”。通过设置这样的梯度问题,让学生更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究和质疑。合作学习的技巧还需训练。每组中总会有少数同学不够积极,坐等其他组员的学习成果。后续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进行完善,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有些同学展示时的语言还需要注意规范性、逻辑性,表达归纳、历史解释的能力和素养还有待提高。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