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9 12:3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
纲:古今中外史,通史体例
选择性必修1-3册
要:内容政经文,专题史体例
时序编排,专题呈现,点-线-面拓展深化
基础
递进、拓展
教材介绍
本模块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入手,通过与此相关的六个专题,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
社会治理
大盂鼎
睡虎地秦墓竹简
养心殿西暖阁
导入——史料研读
思考1:根据教材内容,说出以下图片的名称。
思考2: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能从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实物史料
(出土文物)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遗址、遗迹)
大盂鼎
睡虎地秦墓竹简
养心殿西暖阁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禅让制
1、夏:世袭制
2、商:内外服制
3、西周: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分封制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思考1-1: 结合教材内容及以下材料,指出它们分别是何种政治制度,并阐述其概况。
探究一: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思考1-2:商周时期是通过什么限制君主权力的呢?
原始民主传统
思考1-3:春秋战国时期,君主权力为何会加强呢?
4、春秋战国
经济发展
血缘瓦解
变法改革
分、宗解体
君主权力加强
郡县制、
官僚制等
开始产生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5)等级森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夏:世袭制
2、商:内外服制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思考1-4:结合教材及所学,概括先秦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小结1:先秦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
地方
皇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名词解释】
特点: ①三公各司其职,互相牵制;
②家国同治(“家天下”)。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1、核心:皇帝制度
变化:①称谓由“王”到“皇帝”;
②君权由有限到至高无上。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思考1-6:请指出“三公九卿”的职能、特点,并说明他们是如何参与中央决策的?
百官之长
副丞相
最高武官
行政
协理国政、图籍文书、最高监察
军事
分掌国家政务和皇室事务
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议政方式:“廷议”,后由皇帝
裁断(兼听独断)。
三公九卿制
思考1-5:阅读教材内容(P3),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周秦最高政治领袖制度的变化。
思考1-7:结合所学比较西周与秦朝的议政方式的差异?
差异:①西周:贵族乃至国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参政
(原始民主传统),君权不是绝对的;
②秦朝:廷议仅限于公卿,由皇帝裁断。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思考1-8:结合教材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呢?
区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基础
官员任免
与中央关系
影响
血缘
地域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初期,加强对地方统治,但地方独立性强,后期分裂割据
世袭
中央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地方独立性强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书同文字”木方
史料阅读(P4)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思考1-9:下列史料分别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能从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②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③统一文字与用语
西周 秦朝
最高政治领袖
中央行政
议政方式
地方行政
文书行政
周王,权力并非绝对
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
贵族乃至国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参政(原始民主传统)
廷议
分封制
郡县制
小结2: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对比表
探究一: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思考: 请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中两汉至明清的君臣礼仪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汉朝
思考2-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梳理汉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
尚书台
中外朝制
【学思之窗】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西汉初年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 设中朝→削相权
西汉晚期 中朝尚书权力增大
东汉 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
探究二: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2、隋唐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思考2-2:请说出三省的职能。
审议封驳
执行
决策
政事堂(议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影响:
①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②减少决策失误,提高(降低)行政效率;
③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思考2-3:请根据三省六部制的权力结构图,指出其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3、宋朝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制
①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思考2-4: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有何影响?
②权力分割过细,降低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4、元朝
中书省
思考2-5:元代中书省的影响?
总理全国政务
提高行政效率,但相权有所加强。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5、明朝
废中书省、宰相,设内阁
思考2-6:内阁大学士是宰相吗?请说明理由。
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司礼监
皇帝






内阁
军机处
一般文书
军政事务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6、清朝
军机处
秉承旨意跪受笔录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思考2-7:军机大臣是宰相吗?他们如何发挥作用?
时期 演变过程 演变趋势
两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朝、尚书台先后成为中央行政中枢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废中书省、丞相,设内阁
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小结3:两汉以来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过程及趋势
思考2-8: 根据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其演变趋势?
①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②宰相权力不断分化(转移-分割-废除)
③宰相机构为秘书机构所取代
④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秦朝 郡、县二级制
汉朝
魏晋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
路、州(府)、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行省制)
省、府、县三级制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郡、县二级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思考3-1:请根据教材梳理从秦至清的地方行政制度。
思考3-2:根据表格归纳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在沿袭基础上进行变革(继承、发展、创新)
②县始终是地方最低一级行政机构,稳定性强
③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动较大且频繁
④地方层级增加,反映了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趋势)
小结4: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探究三: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调整的?
思考3-3:图 1、图 2、图 3 是古代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部分)。请分别指出三幅图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理由。
图1
图2
图3
图 1:对应的时期是汉初。
理由:西汉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了秦朝郡县二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
下的一级统治机构;同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
分封刘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从而形成了汉初郡国并行的行政区划格局。
因此确认图 1 为汉初。
图 2:对应的时期是唐朝。
理由:唐朝时期,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作为中
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
朝实行道、州、县三级机制,道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因此图 1 确
认为唐朝。
图3:对应的时期为元朝。
理由:行省制是元朝创设的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
行省掌管一省政务。行省制打破了“山川形便”,呈现犬牙交错区划
格局;且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制的创设,
强化中央集权,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是地方行政的重大改
革,省制的开端。因此图 2 确认为元朝。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清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外朝制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县二级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
省、路、府、州、县多级(行省制)
废中书省、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
省、府、县三级制
总结
聚焦高考
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2.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近郊的“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平民,成为“庶人”(或称“野人”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B.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
C.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 D.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
A
3.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C
4.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B
聚焦高考
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C
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B
聚焦高考
7.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B
8.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
聚焦高考
9.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C
10.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A
聚焦高考
1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聚焦高考
12.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A
作业布置
制作本课的时空坐标图
聚焦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