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2 古诗三首 示儿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首首爱国诗人谱写的乐章,这不仅仅是文学财富,更是不朽的精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2 古诗三首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屈原 文天祥 岳飞 林则徐 郑成功
说到热爱国家,你们会想到哪些仁人志士呢?
第1课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示 儿
[宋]陆 游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示儿》
[宋] 陆游
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注释,我知道“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陆游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著有断代史《南唐书》,此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陆游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初读古诗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死去元知万事空,
(我原本就知道人死后一切都不存在,)
中国古文里“元”和“原”共用,这里“元”有“原”的意思,当“原本”、“原来”讲
三、感知诗意
评价:在那个唯心主义至上的封建社会,陆游的这种唯物主义思想算是非常先进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但悲不见九州同。
九州:中国的代称,“九”在中国是一个虚数,这里九州指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只是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
“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元知万事空” 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
“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
诗句赏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也是全诗的诗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没能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是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
诗句赏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句赏析
表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悲
1.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为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
2. 陆游为什么悲?
课堂问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统一祖国。
3. 陆游最大的牵挂是什么?
收复失地,平定中原。
4. 陆游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课堂问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平常人临死时,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对家人的不舍,而陆游临死前心里最记挂的是什么?
南宋朝廷何时收复失地
理解诗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又为何而悲?
为南宋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
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
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躏而悲;
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
理解诗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如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之时,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深切的爱国之情!
理解诗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首诗的诗眼为“悲”,诗人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为无法亲眼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正是因为对国家“爱之深”,才有这般的“悲之切”。
理解诗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8岁,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53岁,壮志难酬,写下了“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
61岁,写下了郁愤之辞:“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
67岁,从军边关,他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8岁,缠绵病榻,他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85岁,他写下了临终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感悟情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毕生的心事
但悲不见九州同
无限的希望
王师北定中原日
示儿
爱国之心
结构梳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背诵并默写《示儿》。
2.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