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处处留心皆学问。
单元主题:连续观察
◎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
的观察。
◎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语文要素
习作要求
古诗三首
9
暮 江 吟
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诗人在江边。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唐] 白居易
mù
yín
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捺与撇不要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右边是“今”,不是“令”。
指导书写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也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作者简介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yín
mù
sè
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课文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现在请同学再次自由大声朗读古诗,你和诗人都观察到了什么?不懂的字、词用“△”标出。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你和诗人都观察到了什么?
残阳
江水
露珠
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更柔和、有动感、更宏大
为什么不用“射”“照”要用“铺”字?
瑟瑟
红
夕阳的余晖在水面展开的壮美景象。
铺
诗人面对美景陶醉了,夕阳多么柔美!江水多么恬静!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好好体会体会,把诗人的感觉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景象?
血红的夕阳只留了半边脸在地平线的尽头,被阳光照到的江面是多么红啊,而没有被照到的江水则是青绿色的,比白天颜色更深了,好美啊!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被残阳照射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另一半江水却是青绿色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恋之情离开了,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尽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可爱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真珠
弓
地上
天上
露
月
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可怜九月初三夜
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
“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这首写景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
写作背景
先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有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白居易在江边干什么呢?
散步
赏景
吟诗
此时此刻,白居易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那样愉悦的心境!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
一道( )( )铺水中,
半江( )( )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 )似( )( )似( )。
残
阳
瑟
瑟
露
真珠
月
弓
指导背诵
古诗三首
9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雪 梅
[宋] 卢 钺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作者简介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shì
yuán
tí
cè
fēnɡ
lú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
岭:
远眺
近观
俯瞰
仰望
重峦叠嶂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
遮天蔽日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
苏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因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诵读古诗
雪 梅
[宋] 卢 钺
卢钺 又名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作者简介
雪 梅
[宋] 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不能读成sūn。
本音读ɡé,这里同“搁”。
ɡē
xùn
xiánɡ
xiánɡ
jiànɡ
投降
降落
朗读古诗
理解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完成任务: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拟人
理解古诗
服输。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骚人
诗人。
评议。这里指
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评章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谁也不肯服输,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理解古诗
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白
——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形容差得不多。
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三分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雪 梅
[宋] 卢 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
/
/
朗读古诗
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这三首古诗,读出画面美。
暮江风景图
庐山风光图
梅雪争春图
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诗名 作者 朝代 所写景物 表达的情感
(揭示的道理)
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
白居易
苏轼
卢钺
唐
宋
宋
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庐山
梅、雪
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告诉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事物各有所长
小结:第一首诗是景中含情,后两首诗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借助表格背诵三首古诗。
诗名 作者 朝代 所写景物 表达的情感
(揭示的道理)
暮江吟 白居易 唐 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题西林壁 苏轼 宋 庐山 告诉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雪梅 卢钺 宋 梅、雪 事物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