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7日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了解其分布特征;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重难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与文明诞生的关系
(3)早期国家的特征
(4)古史研究的史料类型及其价值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早期国家
两个时期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夏
商
西周
早期国家特征
一、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1.石器时代
从人类出现到进入文明时代,整个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都使用石器从事生产劳动,因此这一时代也被称作石器时代。
石斧
石锛
石凿
(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土)
石片 石核
(北京周口店遗址发掘出土)
打制
磨制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
早期
中期
晚期
直立人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旧石器时代
早期智人
晚期智人
直立人
能人
南方古猿
一、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1.石器时代
①中国境内代表性遗址
北京直立人
元谋直立人
元谋人门齿化石
北京人头骨化石(模型)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辽宁营口
山西襄汾
陕西蓝田
重庆巫山
湖北长阳
安徽和县
云南元谋
广东韶关
台湾台南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
一、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1.石器时代
烧石
烧骨
薄刃斧
葛氏斑鹿头骨化石
周口店遗址发掘出土部分物品
我们在周口店中国猿人产地的堆积里,发现鹿化石很多,可知他们的主要食品为鹿,马、牛之类次之。巨大肉食类动物多凶猛,中国猿人不免被其所食,但是由于结群集体的出猎,也常能战胜它们,将肉食类动物猎取回来,作为他们的丰美食品之一。因为由文化层中,也时发现巨大肉食类的遗骸。———— 贾兰坡:《中国猿人》,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0年,第132页。
②生产生活特征
A.用火
B.采集渔猎
C.群居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前)
一、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1.石器时代
1.仰韶——河南渑池
2.贾湖——河南舞阳
3.裴李岗——河南新郑
4.半坡——陕西西安
5.姜寨——陕西西安
6.陶寺——山西襄汾
7.磁山——河北武安
8.大汶口——山东泰安
9.龙山——山东章丘
10.青莲岗——江苏淮安
11.北阴阳营——江苏南京
12.河姆渡——浙江余姚
13.马家浜——浙江嘉兴
14.良渚——浙江余杭
15.仙人洞——江西万年
16.玉蟾岩——湖南道县
17.大溪——重庆巫山
18.屈家岭——湖北京山
19.红山——内蒙古赤峰
20.牛河梁——辽宁建平
21.马家窑——甘肃临洮
22.齐家坪——甘肃广河
23.大地湾——甘肃秦安
一、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①含义: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②生活特征: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
③代表遗存
半坡文化(左)与河姆渡文化(右)的房屋
文化遗址 活动区域 生产生活基本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仰韶人面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猪纹陶钵
龙山蛋壳黑陶
红山玉龙
良渚玉琮
(2)新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及其文化遗存
1.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墓葬随葬器物变化
二期:随葬品一般比较贫乏,少见生产工具
三、四期:随葬器物略有增加,数量略有差别,少者四、五件,多者一、 二十件
五——七期:出现了大、中、小型墓,大、中型墓随葬品一般都比较丰富,小型墓则比较贫乏
八、 九 期:大、中型和小型墓随葬器物数量的差别更加明显,如有的大墓随葬品达百件左右,而有的小墓则寥寥无几
——资料来源:山东省博物馆.谈谈大汶口文化[J].文物,1978(04):58-66.
上述材料所表述的现象,揭示了大汶口文化社会状况怎样的变化?
1.随葬品总体数量由贫乏到丰富
2.不同墓葬随葬品数量由略有差别到差别极大
1.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社会即将诞生
陶寺遗址复原图
2001年,山西襄汾陶寺发掘出了南墙、东墙,这是目前发现的黄河流域最大的史前城址。城内外发现了大型“王墓”和礼乐重器,和高等级的夯土建筑,显示了复杂社会组织的存在,对于探索早期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物报》2002年2月8日
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在陶寺遗址的族属问题上,自 1978年陶寺遗址发掘以来,学术界有关陶寺遗址的族属问题多有讨论,有主张“唐尧说”、“尧舜说”、“有虞氏说”,也有主张“夏族说”。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代年代框架的推定,主张陶寺遗址为夏文化者有的已放弃这一观点,而认为将陶寺文化的早中期的“族属推断为陶唐氏更为合理”。只是“陶寺晚期遗存同夏文化的关系,仍值得进一步思考”。
——王震中.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J].南方文物,2015(03):83-93+98+81.
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社会
170万年前
元谋人
约70至20万年前
北京人
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仰韶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约5000年前
红山文化(辽河)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黄河)
陶寺遗址
良渚文化(长江)
BC2070,禹建立夏朝
基础梳理
任务:依据教材,按阶段梳理中国原始社会的演进过程及代表性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前中期
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
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底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原始人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规模小,采集渔猎,居无定所。
氏族是人们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生产和生活的的共同体。
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P4第2自然段
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P4第3自然段
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
私有制产生—阶级/阶层分化—争夺财富和权力—(阶级镇压的工具)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1:私有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3:以上史实我们从何得知?
考古发现
二、从部落到国家
追问4:从课本提供的考古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贫富未分化的
母系氏族社会
规模宏大的祭坛、都城反映公共权力中心的形成
大墓、随葬品反映出私有制、贫富/阶层/阶级分化
私有制产生—阶级/阶层分化—争夺财富和权力
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阶级镇压的工具)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二、从部落到国家
追问5:有文献记载能辅助说明这一过程吗?
私有制产生—阶级/阶层分化—通过战争争夺财富和权力
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阶级镇压的工具)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二、从部落到国家
私有制产生—阶级/阶层分化—争夺财富和权力
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国家(阶级镇压的工具)
生产力相对落后—生存斗争—从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公共权威(王)
追问6:根据材料,人民为什么使有巢氏、燧人氏和大禹“王天下”?除了阶级斗争,还有什么因素推动国家(公共权力)的形成?
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的需要
(公共管理的工具)
二、从部落到国家
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背后反映出中华先民的价值观念——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
各民族神话:(1)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发展初期的现象;
(2)作为一种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私有制产生—阶级/阶层分化—争夺财富和权力
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国家(阶级镇压的工具)
生产力相对落后—生存斗争—从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公共权威(王)
(公共管理的工具)
探究: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时间:源远流长,上下五千
空间:多远起源,走向多元一体
过程:阶级斗争和公共管理双重需要推动国家形成
精神:天下为公、自强不息……
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二、从部落到国家
夏朝的统治
1.建立:
2.统治者:
3.地位:
4.政治:
5.文化:
6.遗存: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历法—《夏小正》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标准:传贤——传子(血缘)
实质:公天下 —— 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基本完备。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
禹、启、桀,姒姓
二、从部落到国家
政治特征
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先举荐培养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说明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他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战国策》以及《史记》中关于启和益、有扈氏的冲突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说明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
《史记·燕召公世家》:
天下谓禹名传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
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
夏朝的统治
二、从部落到国家
1、商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殷
国家特点:商朝的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统治方式: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考古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甲骨文)
灭亡: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
三、商和西周
《尚书·多士》为周公训诫殷商遗民的讲话,其中有言: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如你们所周知:殷家的先人传下来的典册,上面记载着殷革夏命的故事。)
从商朝卜辞来看,商朝的王室贵族十分重视用神权维护政权,凡事必定卜问鬼神,一事常卜多次。留下来的记录,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商朝的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天文、气象、田猎,以及政权组织、方国状况、文化生活等,都有反映。
——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 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页。
三、商和西周
2、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思考:周武王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三、商和西周
庶民
士
卿大夫
诸侯
天子
宗法制
西周的统治
为强化对新征服的广大地区的控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同姓子弟,异性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这些诸侯国对西周承担相应的义务,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原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
2、西周
三、商和西周
烽火戏诸侯?
材料九:“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西周的灭亡
2、西周
三、商和西周
经济文化成就
农业为主
手工业为辅
土地制度:井田制
生产工具:
石、木、骨、蚌
青铜铸造
(礼、兵、乐)
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绢帛)
3、商周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三、商和西周
商朝的青铜器
大禾方鼎(人面纹方鼎)
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原器通高38.5厘米,重12.85公斤,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鼎呈长方形,口沿外翻,立有两耳,鼎腹外四面有四个人面纹,边角有象征性的角、爪纹装饰。经过化学分析,它的合金成分为:铜占76.06%,锡占12.66%,铅占11.94%,是理想的青铜合金比例。
在鼎腹内口沿下,有“大禾”两个字,印两字左右排列,也有说“禾大”。大禾可能是物主的标记,即是做器者的名字。“禾”字如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象,结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人认为是对祭祀、祈祷谷物丰收的一种纪念。
后母戊鼎(或称司母戊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现藏国家博物馆。
高133公分、口长110公分、宽79公分、重832.84公斤,足高46公分,壁厚6公分,口沿宽厚,轮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致,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四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鼎身四周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其上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鼎耳外廓纹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两虎口含人头,鼎耳侧面饰以鱼纹。
商朝的青铜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第22页。
青铜多铸造为礼器和兵器,而少有生产工具
对三代王室而言,青铜器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政治权利斗争上的必要手段。没有青铜器,三代的朝廷就打不到天下。没有铜锡矿,三代朝廷就没有青铜器。 (第36页)
三代各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圣都”,也各有若干迁徙行走的“俗都”……圣都不变,缘故容易推断,而俗都屡变,则以追寻青铜矿源为主要因素。(第43页)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2013年
早期国家的特征
尽管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在不断地完善,但在很多方面又是不完善的:
·血缘关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取代,部族组织残留严重,以致国家内部结构只能采取部族、方国联盟或分封制的管理形式,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职官系统只能采取世卿世禄这种固化的等级结构方式。
·国家治理使用礼治而非法治。
2.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学家夏鼐发表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和中国考古学》把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据此可知
A.神话传说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B.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C.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 D.中国文化华夷之辨根深蒂固
C
1.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B
课堂练习
3.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礼乐制度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出现早期国家
4.《礼记 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
A.分封制开始出现
B.阶级矛盾尖锐
C.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
C
课堂练习
5.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其占卜的内容涉及天气晴雨,农作收成,打猎、祭祀等。这一信息说明商朝
A.“家天下”的制度开始确立
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D.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6.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D
D
课堂练习
王位世袭制
夏朝:
商朝:
西周:
青铜时代
形成
发展
鼎盛
行政管理制度
宗法制
分封制
互为表里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课堂小结】
生产力低下
剩余产品积累,阶级分化
国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