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小说《孤独之旅》,了解了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走近杜小康,和他一起去经历艰辛的成长历程。 二、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示例: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E.他们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F.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鸭下蛋了! 2.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语句,体会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示例: 不同阶段相关语句心理行程最初“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带着哭腔”拒绝去放鸭途中“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茫然到达放鸭地点“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他紧紧地挨着父亲”恐惧、胆怯放鸭初期“他们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我要回家……”寂寞、孤独、想家放鸭中期“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仍然寂寞,逐渐习惯经历了暴风雨“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坚强八月的一天早晨“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欣喜
总之,杜小康由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到逐渐地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而且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失散的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3.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二)赏析描写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示例:(1)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白茫茫”,是一片白色,给人一种空而远的感觉。这种空而远,不仅仅是因为外在的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等已成为遥远之物,眼前“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四周只是草滩或洼地,已无一户人家”,重要的是因为内心对远方的茫然与恐惧——“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少年心中离开油麻地之初的心情正如眼前的这一片白茫茫的水色,迷茫与害怕暴露无遗。 (2)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当到达目的地芦苇荡时,眼前的“如绿色的浪潮”瞬间就惊住了杜小康。杜小康从来没有尝试过在如此孤独的心境下、在对前方如此迷茫的情况下,看到过这给人带来强大压迫感的绿潮般的芦苇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正反映了杜小康内心的巨大恐惧感对其心灵的包围与绞杀,也正是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压垮幼小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 (3)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这段景物描写连用四个“黑”字,黑色代表阴沉,与即将到来的恶劣的暴风雨正相呼应。天黑、河水黑,芦苇荡也成为黑海,而且“风也是黑的”,前三样是肉眼可以观察和感知的,后面黑色的风则是杜小康在暴风雨来临前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由意念、心绪所引发的想象。这种体验对一个纯真而向往阳光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但也正因为这样一场肆虐的暴风雨,杜小康才从害怕孤独、逃避孤独而真真正正走向了勇敢、坚强和担当。可以说,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4)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蓝色是亮色,给人一种澄净明亮的感觉。“蓝成这样的天空”,不仅是雨过天晴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杜小康此刻的心灵色彩,经过与暴风雨的搏击,在恶劣的环境中独自寻找失散的鸭子,他已经成长了。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2.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起初:在父亲杜雍和的驱赶下,鸭群“奋力向前推进”,显得坚定,与杜家父子的不安形成对比。 途中:写鸭群开始对陌生的环境心生畏怯,“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侧面表现了杜家父子的“慌张”。 暴风雨中:鸭群十分惊恐,四散奔逃,当杜小康找到它们时,它们反过来依附着他,“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反衬杜小康的成长。 结尾:鸭们长成了漂亮的大鸭,开始下蛋,象征着主人公的成熟。 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鸭下蛋了”的惊喜中。 (三)语言品析 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 赏析: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细致入微。 2.“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赏析: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3.“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4.写暴风雨的一段:“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赏析: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问题探究 1.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他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对杜小康来说,“孤独”有以下含义:①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自然环境中,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③对未来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这一切构成了人生的一段“孤独之旅”。 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句子是:“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2.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到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父亲和鸭子,对塑造杜小康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杜小康失学后,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慰藉;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结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作“鸭下蛋了”的惊喜。 3.怎样理解《孤独之旅》的“孤独”? 明确:从小说具体情节来说,杜小康不得不离开同学、学校,和父亲两个人去放鸭,从而脱离了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由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也让他感到恐惧和无助,这既是实写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感觉——“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让“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也写出了杜小康不知道自己还要走多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对前途怀有的迷茫和恐惧。凡此种种,都是“孤独”产生的原因。 从象征的角度来说,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一个人精神上的成长,总是作为一个个体独自获得的,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尖锐激烈的心灵斗争,总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一种“孤独”之感,这实际上正是自我意识觉醒所必须踏出的一步。 四、写法探究 1.抓住细节刻画形象。 小说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杜小康对家的依依不舍,对母亲的思念,以及急欲逃离芦苇滩这一孤独的地方的心理。 2.环境描写出色。 小说中对放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鸭群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物的变化、小说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草房子》,就《草房子》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写一篇读后感。 六、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少男少女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练,需要在孤寂中磨炼。 七、随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一次探索,都不会白费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爬到高高的树上,就可以用手触摸到天空中美丽的月亮。 用手去触摸月亮,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怀着神往,我开始学习爬树,期望哪一天爬到那高高的树上,去触摸那美丽的月亮。 学习爬树,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常常摔得鼻青脸肿的,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但学会了爬树,而且成了十里八乡最会爬树的孩子。于是,只要听到有人说哪里有高大的树,我便去爬,爬到树顶,伸手去探月亮,可每次都以失望而告终。 稍长大些,才知道,哪怕是爬上世界上最高的树,也触摸不到天空中的月亮。 但这个近乎荒唐的想法和举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爬树的本领,而且还让我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更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一颗向上的心。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中的每一次探索,都不会白费功夫。 1.文中说到“这个近乎荒唐的想法和举动”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说“生命中的每一次探索,都不会白费功夫”,你赞同这种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个字)【微写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只要听到有人说哪里有高大的树,我便去爬,爬到树顶,伸手去探月亮。 2.示例:我赞同这种观点。生命中的每一次探索,都不会白费功夫。生命的意义就是探索、追寻和求知,每一次探索都是对生命的负责,都是有价值的。爱迪生在研究电灯的过程中,先后做了上千种不同的试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物质,直到最后,爱迪生才研制出比较满意的钨丝灯丝。在这一次次探索中,爱迪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说每一次探索都不会白费功夫。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