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通城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01 11:0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全对的一项是( )
A.盗跖(zhí) 埋怨(mái) 尸骸(hé) 鳏寡孤独(guān)
B.商贾(jiǎ) 殷实(yīn) 勾当(gōu) 鹬蚌相争(yù)
C.迄今(qì) 堪脍 (kuài) 阡陌 (mò) 数见不鲜(shù)
D.卷帙(zhì) 伺机 (sì) 揣度 (duó) 乳臭未干(xi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更迭 喝彩 挖墙脚 震古烁今
B.赢弱 座落 荧火虫 张皇失措
C.募集 脉搏 侯车室 磬竹难书
D.炫耀 包涵 孺子牛 苍海一粟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长城如同一把刻度 的皮尺,镌刻着我们的里程。在荒漠、山谷或者高原上,我们那么容易就 长城确认了自己的位置。城垛、烽火台、城楼,按照某种固定的节律,反复出现。重复,容易使建筑本身显得单调和乏味,但长城的设计者却表达了他们对重复的 ,那些石质的城墙也在 的重复中,获得了一种巨大的震撼力量,与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遥相呼应。
A.精确 通过 迷恋 无休无止
B.准确 经过 喜爱 一望无际
C.精良 根据 爱慕 无以复加
D.精准 经由 依恋 不绝如缕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2005年国务院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以来,通过各项政策调整与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逐步加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B.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实施后,国家发改委从数据处理、测算调价金额到公布调价信息,都有一套完整严谨的程序。调价信息将在发改委网站上公布,同时也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发布。
C.夜幕降临,马德里城灯光璀璨,全城200多家书店、图书馆、文化单位和40多位文艺工作者共同参加了这场盛典。这个夜晚,成为名符其实的“读书之夜”。
D.短短几天时间,各城市黄金卖场纷纷下调金价,许多消费者从黄金的保值增值功能为出发点,争相购买黄金。不管金价暴跌的原因如何,这波金市行情又一次让普通投资者见识到了资本市场的变化无常。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代表莎士比亚艺术的顶峰,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丰满、发人深思的艺术形象。
B.歌、行、引都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并无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可参差不齐,可变韵。
C.李煜是一个失败的皇帝,但是他却是一个音律、书画专家,他是婉约派词风的杰出代表,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D.文天祥诗云: “漠漠愁云海戌迷,十年何事望京师。李陵罪在偷生日,苏武功成未死时。铁石心存无镜变,君臣义重与天期。纵饶夜久胡尘黑,百炼丹心涅不缁。”就是表明以苏武为楷模,激励自己决不变节投降的心迹。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
“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在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
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简单地解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如用身份制(户口)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无疑是具有扼制人口城市化的意图和实际功效;将流向城市的农民设置为“流动人口”即产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城市化。城市改造中直接造成了具有逆向城市化特征的社会迁移,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和房地产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成为旧城改造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城中心的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中下层城市居民生活结构遭到破坏,生活、工作、消费场所的分离等等。城市扩展和城市改造,正使大量被征地农民与城市动迁居民利益受损,造成城市下层的进一步贫困化,直接造成了反城市的“民怨”。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正在破坏着城市作为文化积淀物和文化载体的价值,破坏城市的文化生态。事实上,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中国隐约可见。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实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协调匀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现代城市,才能体现城市化的主旨。
6.下列对“城市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了政界、学界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关注。
C.“城市化”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内化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凸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D.“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也越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好。
7.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被简单地看成是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注重产业化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
B.城市户籍制度的存在,具有遏制人口城市化意图的实际功效。
C.城市的改造过程中,追求的是官员的政绩和房地产商的利润,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提速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
8.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发展主义是“城市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根源,在中国它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
B.“城市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实现现代化大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C.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二是大量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
D.在“城市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往往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临江,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名曰天桥,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进中书省右丞。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敌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常遇春射走之,永忠乘飞舸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拜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进至瞿塘关,山峻水急,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且射,定边被百余矢。 被:表被动。
B.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 薄:迫近。
C.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 数:列举。
D.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 次:驻扎。
10.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一组是(3分)
①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 ②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
③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④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⑥永忠以和未至辞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有志向,受到明太祖的称赞;在鄱阳湖大战中有功,太祖给他赐八个字。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曾经回到京城,太祖命令太子迎接他。
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
12.把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⑵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3)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大风渡江四首(选一)
王士禛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1)这首诗题为“大风渡江”,而诗中并未着一“风”字,试分析诗人是如何写大风的。(4分)



(2)试分析诗中表现出的诗人形象。(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题作答)(5分)
(1)倩何人唤取, ,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此去经年, 。(柳永《雨霖铃》)
(3)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4)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5) ,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7)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伶官传序》)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7分,共4个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绝 技
冯伟山
一大早,卢憨家的门前就停了两辆车。一辆是警车,还有一辆写着什么电视台字样的车。派出所的老黄正在敲门,他的旁边是几个拿着话筒和扛着摄像机的人。村里有人见了,觉得蹊跷,就围上来看热闹。等卢憨擦着眼屎把门打开,看热闹的竟聚了一大堆。
大伙儿议论纷纷,说这小子终于犯事了,看这阵势事儿还不小。
是呀,别看他平时不言不语,干起坏事来比谁也厉害!
……
老黄狠狠瞪了了大伙儿一眼,说都闭嘴吧,你们咋知道人家犯事了?
大伙儿就闭了嘴,可肚子里还疑惑着,都梗着脖子想往院子里挤。
老黄对卢憨说,你是卢立群吧?这几位是省电视台的记者,慕名来给你拍节目的。
看着卢憨满脸的惊奇,老黄又说,我是派出所的老黄,是给记者们带路的,别误会呀。
卢憨笑了笑,把他们让到了院子里。
这下,看热闹的村里人可懵了。这个憨里憨气的家伙原来叫卢立群呀,这么些年大人孩子都叫他卢憨呢。至于给他拍电视就更觉邪乎了,卢憨父亲早亡,一直和一个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日子过得紧巴,都快三十了,还光棍一根。平日除了种点责任田,就关门在家里窝着,见了人脸红脖子粗地勉强点点头。就这么个人也能上电视,真给卢村丢大脸了。
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
一个手里拿着话筒的姑娘笑着对卢憨说,卢大哥,为了拍你的绝技,尽快让全国人一睹你的风采,我们可是星夜兼程过来的。说完,姑娘递给卢憨一张报纸。报纸上是一组照片,还配着一段长长的文字,大标题是“农家院里的绝技高手”。卢憨看了,用手挠了挠头皮,咧嘴笑了,淳朴得像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他想起来了,那天他正在院子里练倒立,有个背着相机的人在矮墙外看见了他,被他的技艺吸引,非要给他拍几张照片。通过交谈,卢憨知道那人是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来乡下采风的。卢憨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他赞叹不已,手里的相机也“咔咔”拍个不停。想不到这些照片,竟把电视台的记者引来了。
姑娘说,卢大哥,你不介意当众展示一下你倒立的绝技吧?
卢憨有些不好意思,说只是、只是我练得不好,你们可别笑话呀。
我们相信你挺棒的。老黄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卢憨走到老槐树下,提了提裤子,一个倒立,双腿就稳稳地贴到了树干上。紧接着两腿一分,双手撑着地面向前慢慢移动,边移动双腿边做着各种动作,什么“白鹤亮翅”、“一柱擎天”、“弯弓射月”,每个动作都惟妙惟肖,刚柔相济。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好久,掌声才一个劲地响起来。这时,卢憨的双手触地变成了单手触地,腾出的那只手朝大伙儿挥了挥,就叉在了腰上。一院子的人正看得起劲,突然他的那只手也脱离了地面,脑袋直直地扎下来。围观的人都惊得张大了嘴巴,生怕卢憨的脑袋开了花。就在卢憨脑袋触地的一刹那,他竟把双手放到胸前鼓起掌来,两腿还在半空做着动作。哎呀,这家伙平时蔫巴巴地,没想到还有这招呀,绝了!村里人鼓掌归鼓掌,心里还是有些嫉妒。
一套动作下来,卢憨的脸上也有了细细的汗珠。稍事休息,他又即兴表演了头顶在桌子上倒立,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燃,飘飘袅袅的烟雾中,他一脸的惬意。突然,他把烟头一吐,身子一个鱼跃,就稳稳地坐在了地上,且双腿交叉,双手在胸前合十,嘴里念了声“阿弥陀佛”。瞬间,喝彩声、鼓掌声把小院塞得满满当当。
姑娘把话筒举到卢憨面前,说你是怎么炼成这绝佳技艺的?
卢憨吭哧了半天,说为了俺娘呗。
为了你娘?主持人和大伙儿都愣了。
我十几岁时很顽皮,经常在院子里翻跟头和倒立。有一次,我倒立时看见我娘瞅着我笑呢。娘精神不好,我很少见她笑过,看来她是喜欢看倒立。我又倒立了几次观察她,她都认真地看着,笑得也开心,打那我就下决心天天倒立给娘看。这不,眨眼十几年了。说完,卢憨用手一指房门口。看,我娘刚才看我练倒立,还满脸欢喜呢。
  大伙儿回头望去,摄像机的镜头也跟了过去。低矮破败的房门前,一个瘦弱的老女人在暖暖的阳光下正朝这张望,嘴巴微微张着,脸上堆满了笑。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非常符合小说塑造的普通平凡的乡村里的人和事的特点。比如作者把手挠头皮、咧嘴笑了的卢憨比作“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十分形象贴切。
B.“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着墨不多的一段环境描写,表现了小院的整洁、生机盎然。这说明卢憨的母亲虽然精神不好,但还是非常勤劳,并且热爱生活。
C. 村里人开始时并不了解卢憨,甚至瞧不起他,认为他上电视会给卢村丢脸,但当他们观看了卢憨的绝技之后对他又十分佩服。小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的心理过程。
D.小说题目为“绝技”,作者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卢憨的绝技,除直接描写卢憨让人折服的动作之外,作者还很注重写围观者的神态和心理,从侧面衬托卢憨的高超技艺。
E.小说的构思十分精巧,在卢憨表演完绝技之后,作者又交代了卢憨练成绝技的原因,凸显了文章主旨。文末对卢憨母亲的描写是点睛之笔,让读者倍感温馨,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17.小说前三段写村里人聚在卢憨家门口看热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8.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卢憨这一人物形象。(4分)



19.卢憨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4分)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是寂寞的,???????? ? ?

是寂寞的,???????????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要点,不超过15个字。 (4分)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年,孙中山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日本军国主义敢于发动侵华战争,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分裂、战乱状态,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新中国60年建设发展的经验和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22. 近期,我校高二年级将举办主题为“带手机进校园的利与弊”的辩论赛。请你替其中一方写一段辩词,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求字数不得少于50字。(4分)
我的观点:
辩词: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块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块啊?”乙说:“虽然漂亮的石头多,但我只选一块最精美的就够了。”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没有办法,只好不断地从石头中挑一块最丑的石头扔下,到山下的时候他的筐里也只剩下一块石头了!
要求: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后写一篇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美石与丑石 (2)选择与放弃
通城二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答题卷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6
答案
12.把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各3分)
(1)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译文:
⑵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译文:
(3)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译文: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4.8分









15.(任选5题作答,先标出题号)(5分)
( ) ( )
( ) ( )
( )
17.小说前三段写村里人聚在卢憨家门口看热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8.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卢憨这一人物形象。(4分)



19.卢憨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4分)
是寂寞的,?????????? ? ?

是寂寞的,???????????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要点,不超过15个字。 (4分)
22.(4分)
我的观点:
辩词:


语文参考答案
3. A(第一个空,“精确”“精准”都强调非常准确,程度较强,用在此处均合适。“准确”程度较轻,没有前两者合适。“精良”指精致优良、完善,与前面的“刻度”不能搭配。第二个空,“通过”作介词是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经过”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其他情况发生变化。“根据”指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经由”指路线经过(某些地方或某条路线)。此处强调长城是人们判断自己位置的手段和依据,用“通过”“根据”均可。第三个空,“迷恋”指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慕”的意思是:①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②因喜爱而交往。“依恋”指留恋,舍不得离开。此处指长城的设计者非常爱好“重复”并反复使用“重复”,用“迷恋”最合适,“喜爱”程度较轻,“爱慕”“依恋”与“重复”不能搭配。第四个空,“无休无止”指不罢休,不停止,没完没了,是个中性词。“一望无际”指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无以复加”指达到极点,不可能再增加。“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后三个词都不可以用来修饰“重复”。综合比较,选择A最合适。)
10、D(①写廖永忠作战勇敢;④写廖永忠的战功;⑥写廖永忠不与主将争功,表现他的谦让。)
11、C.廖永忠跟随徐达平定淮东,中途被太祖召回抵御张士诚,最终平定淮东的是徐达。
12、(1)能够侍奉明主,扫除外患和内乱,在史书上留传姓名,这是我的愿望。(事、垂名竹帛、是,各一分,句意2分)
(2) 让船尾朝前,乘风前进,把船尾的桥附着在城墙上,于是攻克了江州。
⑶太祖派遣廖永忠将他接回应天,到瓜步的时候船翻了,韩林儿淹死了,太祖因为这件事而责备廖永忠。(遣、覆、咎,各一分,句意2分)
13.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每处0.5分)
【译文】谚语说:“无论堆积多少钱财,都不如学一技之长。”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习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莫过于读书。世上的人不管是愚昧的还是智慧的,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如同想要吃饱却又懒得去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得去做衣服一样。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氏、神农氏以来,在这世界上,所见多少人,所识多少事,一般人的成败与好恶,自然就不用说了,就连天地万物道理,鬼神之事,也都能通晓。
14.(1)这首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大风”。(1分)第二句用“银涛”“雪浪”“急潺湲”来写江水,可见江上因风大才卷起浪涛、水流湍急。(1分)第三句“如飞鸟”的比喻,写出了由于风大船一路顺风而驶且轻捷如飞的样子,用船行之快来暗示风之大。(2分)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悠闲从容、乐观洒脱的诗人形象。(2分)前两句描写诗人所见到的两岸的壮丽风光和惊险江面,风景如画。后两句写诗人冒着大风大浪渡江,于飞舟之中静观两岸美景,一个“卧”字,写尽诗人安闲自在、乐观从容之态。(2分)
15.略
18. (1)身怀绝技:他的倒立绝技先是被报社记者报道,后又引来了省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的现场表演赢得了众人的喝彩。(2)淳朴、憨厚:他不善言谈,被人认为是“憨里憨气”,受到别人的认可时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样子。(3)孝顺、善良:他独自一人陪着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十几年来苦练倒立就为使母亲欢喜开心 。(每点2分)
19. 答案示例:(1)普通人物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深触人心。卢憨是一个乡村人物,有一个让人诧异、敬佩的倒立绝技,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练就这个让记者们和乡亲们喝彩的绝招的直接动因却是为了逗乐自己那个患精神病的母亲。这个很真实、很平凡的人物行为和人物动机隐含了平凡普通的乡村人物那种金子般闪亮的善良和孝心。这种人性善的光辉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是非常值得弘扬的。
(2)村里人的行为体现了人们思想上的落后、人际关系的冷漠。当有警车和电视台的车停在卢憨家门口时,他们妄加议论,胡乱猜测;他们住在一个村里,却不知卢憨的姓名,得知他们瞧不上眼的卢憨要上电视,他们又觉得会给卢村丢脸;卢憨的绝技让他们佩服但又让他们心生嫉妒。村里人爱看热闹,爱发议论、无端猜忌别人,有着盲目的集体荣誉感,容易嫉妒别人。他们依然有着鲁迅笔下的国民形象的特点,这也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引人深思。(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紧扣观点结合小说进行分析。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如有其他方面的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21. 答案示例:自强是一个国家自立的根本保证。(“自强”和“国家自立”各2分)
22.评分提示:观点1分,辩词3分,言之成理即可。
23.参照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附译文: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他跟随廖永安在巢湖迎接太祖,是一行人中年龄最小的。太祖说:“你也想取得富贵吗?”廖永忠说:“能够侍奉明主,扫除外患和内乱,在史书上留传姓名,这是我的愿望。”太祖称赞了他。
陈友谅进犯龙江,廖永忠大声呐喊着冲击敌阵,各路人马跟在他后面,大败陈友谅的军队。他跟随太祖进攻江州,江州城面临长江,江州城守卫防备十分牢固。廖永忠估计了城墙的高度,在战船的尾部造了一座桥,名叫天桥,让船尾朝前,乘风前进,把船尾的桥附着在城墙上,于是攻克了江州。进升为中书省右丞。
廖永忠跟随太祖攻克南昌,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敌将张定边直接冲向太祖的船,常遇春用箭射他使他逃跑,廖永忠乘坐快船一边追击一边射箭,张定边身受百余箭,陈友谅的士兵死伤很多。第二天,廖永忠又与俞通海等人用七条船载着芦荻,趁着大风放火,烧毁敌军几百艘大船。又率领六条船深入敌阵搏杀,再冲杀一圈出来,敌军惊呼他为神人。廖永忠又在泾江口拦击陈友谅,陈友谅战死。廖永忠回到京城,太祖用漆牌写了“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字赐给廖永忠。廖永忠跟随徐达攻取淮东,张士诚派遣水军迫近海安,太祖命令廖永忠把军队撤回到水寨里抵御他们,徐达于是攻取了淮东各郡。
不久,廖永忠担任征南副将军,率领水军从海路与汤和会合,攻克平定了闽中各郡。不久,他被任命为征南将军,从海路进攻广东。廖永忠先送了一封信告知元朝左丞相何真,用利害关系开导他,何真就呈上表章请求归降。廖永忠到了广州以后,抓住海盗邵宗愚,列举了他的暴行后斩了他。廖永忠善于安抚百姓,老百姓怀念他的恩德,替他建了一座祠。第二年九月廖永忠回到京城,太祖命令太子率领百官在龙江迎接慰劳他。
第二年,廖永忠凭征西副将军的身份跟随汤和率领水军讨伐蜀地。进军到瞿塘峡,山势险要,水流湍急,蜀军设立了铁锁桥,拦截在关口,战船不能前进。廖永忠秘密派遣几百人抬着小船翻过山地渡过关口,到了蜀军的上游。廖永忠估计他们已经到达,就率领精锐的士卒从墨叶渡出发,将部队分为两支攻打蜀军的水寨和陆寨。天快亮的时候,蜀军才发觉。上下夹攻,大败蜀军。第二天,汤和才到达,于是与汤和分道进军,约定在重庆会合。廖永忠率领水军直捣重庆,部队驻扎在铜锣峡。蜀主明升请求归降,廖永忠因为汤和还没有到达,没有接受投降。等汤和到了以后,才接受明升的投降。太祖写了《平蜀文》表彰他的功劳。
当初,韩林儿在滁州的时候,太祖派遣廖永忠将他接回应天,到瓜步的时候船翻了,韩林儿淹死了,太祖因为这件事而责备廖永忠。等到大封功臣的时候,太祖告诉各位将军说:“廖永忠指使跟他要好的读书人窥测我的心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只封为侯爵而没有封为公爵。”等到杨宪做丞相的时候,廖永忠跟他关系亲近。杨宪被杀时,廖永忠因为功劳大而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