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8 15: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2、认识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让社会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3、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八股取士
教学步骤:
一、导入教
师: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从小以给地主放牛为生;他,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但他有胆有识,最终竟站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巅峰,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帝王。那么,他是谁呢?这节课,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传奇人物如何建立王朝并进行管辖的,也就是第 14课,明朝的统治。
二、了解学习目标,把握学习脉络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本节课讲述的是明朝的建立、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和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其重点是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和八股取士,同学们要正确认识明朝的科举制度和加强皇权的影响。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习目标,本节课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了解学习:
第一、草根创业,了解明朝的建立;
第二,巩固家业,掌握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第三、取得佳业,讲述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学习。
三、学习新知
1、草根创业——明朝建立
教师:我们首先进入第一篇章:草根创业——明朝建立的学习。播放朱元璋的生平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朱元璋的生平经历。
教师:简单总结朱元璋的生平,然后引出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对明朝建立情况的总结。(
课件展示要求的信息: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灭元朝的时间和标志。)
时间: 1368年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府(南京)
灭元朝时间:1368年灭元朝
标志:攻占大都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对展示问题的勾画和掌握(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勾画课本)。然后在教师的要求下积极展示。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价。
(学生回答过程中强调关键易错知识:应天府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的“璋”字的写法等)然后教师及时出示《明朝疆域图》,指出广大的东北、西南和南海广阔疆域尽在其中。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朱元璋又是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进行管理巩固的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转入第二篇章:巩固家业——强化皇权。
2、巩固家业——强化皇权
每一位开国皇帝都会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初期也是对元朝进行了总结分析。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展示材料(教师阅读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翻译以方便学生理解)。请大家结合课本和材料,找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与加强皇权目的。
学生:认真分析材料
(教师及时提示学生关注材料的关键词),并阅读课文内容,找到元朝灭亡的原因和加强皇权的目的。(
教师要求展示,学生起立回答)
教师:找学生进行展示(学生起立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讲述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朝臣权力过大和地方分权,为此,朱元璋吸取教训,为巩固统治而采取了强化皇权的诸多措施。
(及时进行展示,学生及时进行勾画知识点)
教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并讨论总结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课件展示表格)
学生:认真观察表格,从地方、中央、特务机构和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去思考、总结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教师及时巡视,掌握学情,学生完成后自动坐好)
教师:身为皇帝,总结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后却有着太多的烦恼,那他都是如何进行解决的呢?下面我们一一来进行分析。在地方上,先展示材料。
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进行简单总结。
教师:由此引出朱元璋的第一个烦恼:地方官员手握重权。那朱元璋是如何解决这一烦恼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回答。
学生:总结提炼出:
①废除行中书省,分设三司,分散权力;
②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室。教
师:点评并进行简单讲解。课件展示并图形说明,三司之间彼此互不统辖、互相配合,互相牵制。这是在地方上的烦恼,但是在中央也存在着烦恼,那是什么烦恼呢?(课件展示材料)认真阅读材料,并总结。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抓好材料的关键词,提炼总结关于中央的烦恼:元朝以来,丞相专权,威胁皇权。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那么面对这一烦恼,朱元璋又是如何做得呢?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总结提炼:
①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并进行图示展示,进行简单的讲解。(展示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当时朱元璋在中央所采取的强化皇权的措施。(学生认真进行观看)
教师:此处对我国丞相制度的发展史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讲解相权和皇权的关系演变,点出其趋势就是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通过一个小活动:《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的错误来强化学生们对丞相制度的理解和掌握。总结展示朱元璋在地方上和中央分别采取的措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记忆。教师:朱元璋在解决了对地方和中央的烦恼之后,依然还有其他的烦恼存在——虽然分散了他们的权利,但是他们在私下里议论皇帝怎么办?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朱元璋通过采取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提炼解决措施:
①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掌控。
②明成祖设立东厂。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并进行简单的讲解。(展示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的发展演变情况。
(学生认真进行观看)
汇总展示朱元璋在政治上(在地方、在中央和特务机构)分别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总结出其影响:是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记忆。
教师:作为皇帝,烦恼担心的事情总是特别多,即使朱元璋采取了那么多的措施,依然还是不放心,他担心,如果臣民有反叛的想法怎么办?那么这一烦恼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展示表格,让学生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找到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找到出题的范围、写作的内容和文章的格式并积极进行展示。
教师:简单讲解后,借助一个思考题(甲乙两人参加明朝科举谁会中状元)来引出学生对于八股取士影响的推断。展示材料(顾炎武的评价和中国在世界主要科技发明中占比的变化),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
学生:讨论总结后展示回答:
1.消极:摧残人才,禁锢思想,使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2.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教师:点评完善学生的回答,并进行引导总结,强调对历史事件要用历史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知,但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要更甚。回顾概括总结朱元璋加强皇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给学生时间进行记忆背诵并检查。朱元璋通过加强皇权的诸多措施,稳定了社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转入第三篇章的学习:取得佳业——经济发展。
3、取得佳业——经济发展
教师:学习古代经济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学生齐答)。
引导学生依次进行学习了解。首先是农业,出示引进的农产品图片。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物种和原产地),并及时做好标注。其次是手工业,展示表格,引导学生完成,掌握明朝时期棉纺织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情况。最后则是商业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北京和南京两个商贸大城市和晋商、徽商两个大商帮。
4、东西方对比,把握时代大趋势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时期东西方的发展对比,展示:东方:明朝极大的加强了皇权,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人们,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整个社会开始充斥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西方:欧洲社会正在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励人们开拓创新。比封建经济更优越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学生阅读了解后对材料进行分析,
总结:从全世界来看,中国开始和西方拉开了差距,逐步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四、课堂小结,构建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掌握明朝的建立、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和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通过东西方的对比,认识到当时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已经逐步开始在世界上落伍了。
五、达标测评,检验成果
组织学生进行当堂达标,要求合上课本资料,独立自主限时完成。教师及时巡视,搜集学生的做题情况,汇总共性问题,方便后续的指导。
学生完成后,展示答案,要求学生同桌互换批改,统计达标率。对于错误的问题,学生先自主思考,查阅课本和资料解决。无法解决的及时借助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解决。最后将小组共性问题或无法解决的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精讲点拨。
《明朝的统治》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1分,共 6分)
1、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创设和废除分别是()
A、秦朝和明朝 B、汉朝和明朝 C、秦朝和清朝 D、唐朝和清朝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以下属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初烧的“三把火”的是()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④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6、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二、非选择题(共 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
(1)这是_____朝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 ___________。(2分)
(2)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分别是怎样强化皇权的?(2分)
《明朝的统治》课后反思
《明朝的统治》是明清时期的第一节课,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的开始。尤其是其中关于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这是中国古代史中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部分,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将本节课讲的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是授课的一大难点。课后,我认真的进行反思:这一节课,有成功之处,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但也有一些仓促不足之处,留有遗憾。成功之处:首先,深挖教材,整合本课的内容,将本课的内容分成三部分逐步进行学习。第一,草根创业——明朝建立;第二,巩固家业——强化皇权;第三,取得佳业——经济发展。在课程的最后,还通过东西方的对比,升华主题,引导学生认知明清时期,东方开始逐步的走向衰落。这样,整个课程脉络清晰,学生学习时目标明确。加上标题直观有趣,也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在课程中较多的利用图片、视频及其他相关史料,同时对于借助表格,有效的进行设问导学,步步推进,让学生掌握新知。在照顾到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逐步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体现出了“论从史出”的原则。不足之处:首先,教学语言的组织、严谨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课堂氛围和学生的情绪引导上还需要深思提升。其次,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还有提升的空间。本节课中虽然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但是学生的参与度的效果并没有达到最大,课程整体稍显平淡,因此今后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最后,在最后经济方面的处理上过于简单仓促,应该在优化一下,也可以方便后续的课程的学习。课堂学习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想灵活运用,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解决、完善,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去磨练,去反思。而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的定位和思考,也是一个认识自己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多思多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高效有趣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