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8 15: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同步测试题
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 宛转(wǎn) 争执(zhí) 匿笑(nì) 混为一谈(hǔn)
B. 粗犷(kuàng) 一霎(shà) 倘若(tǎng) 人迹罕至(hǎn)
C. 姊妹(zǐ) 贮蓄(zhù) 鉴赏(jiàn) 淅淅沥沥(xī)
D 静谧(bì) 荫蔽(yīn) 吝啬(lìn) 众目睽睽(kuí)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B.粗犷:粗鲁而豪放。
C.舒活:舒展、灵活。
D.竦峙:耸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会即将召开,代表们肩负重托,精神抖擞地走进会场。
B.鸟儿们也来凑热闹了,它们多欢快啊,叽叽喳喳,呼朋引伴,成为校园里一道 亮丽的风景线。
C.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礼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人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D.他说话这样不客气,真有点咄咄逼人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B.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大约30%左右。
C.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
D.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征”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玩手机。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春》——朱自清—现代作家—《朱自清全集》
B. 《济南的冬天》——舒庆春—现代作家—《一些印象》
C. 《雨四季》——刘湛秋—当代作家—《散文》
D. 《次北固山下》——李白—唐代诗人—《全唐诗》
6.下列句子与课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山朗润起来了,水也涨起来了,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
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C.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就年。
7.请你参加关于“献给春天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7分)
(1)下面是关于“春天”的佳句,请仿照已提供部分的内容,将横线处补充完整。(2分)
春天是苏醒的绿色,给大地穿上一碧无垠的新装;春天是解冻的冰河,给万物带来一如既往的润泽;春天是 , 。
(2)老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拟制一份以“春天”为主题的班报,比一比哪组拟制的最精彩。三组已拟定了“古诗词绘春天”“摄影机画春天”两个栏目,请你帮忙再拟定两个栏目。(2分)
栏目1:  . 
栏目2:  . 
(3)下面是几句关于“春”的古诗词名句,你最喜欢哪一句?并任选角度作赏析。(3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8、默写填空。(5分)
(1) ,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 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表现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悲情的句子是:“ , .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分)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
10、请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2分)
(二)阅读《春》节选,完成小题。(14分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③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⑤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1.选文分别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3分)
12.选文的第④⑤⑥段依次描绘了春天的什么特点?(3分)
13.“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分)
14.第②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中的“斜”字用得好,为什么?
(4分)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12分)
五月艾香
叶剑秀
①五月,是个吉祥的月份,也是艾香恣情的季节。
②艾草,这种略显俗气的野生植物,有着独特的气韵,在人们的血脉里流淌了数千年,可谓摇曳生姿、慰藉生灵。每年惊蛰前后,艾芽破土拱出,顶开头上厚实的沃土,开始迎接春风的洗礼。艾草的嫩苗为绿色,半月后呈灰白色。叶片椭圆,形似玉指伸展,饱满莹润。月余时间便长成了,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沟坎河畔、房前屋后、路旁荒郊,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
③艾草的素幽清香,一直氤氲在遥远的记忆里,并牢固地生长在每位故乡人的心头上。
④祖先的文字里,早已把艾草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据《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岁时广记》中记载:“艾草能灸百病。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叶背苗短者为佳。五月五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经久方可用。”《孟子》亦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据说扁鹊、华佗针灸病人时,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病者的穴道,可见用陈艾灸病,效果甚优。
⑤艾草是一种最早与人类肌肤相亲的植物。出生三天的婴儿,用艾草熬水洗浴,据说可以祛瘴气禳胎毒、避瘟驱邪。原本弱小的生命,经受人生的这第一次洗礼,一生茁壮少疾。若家中的老人患有眼疾,用五月带露的艾草在锅里煮沸后温熏洗,不几日眼睛便觉清凉舒适,疲倦与模糊也烟消云散。除了药用,艾草还可食用。艾草煮鸡蛋,清香可口,有清火消炎之功效;风寒感冒,用晒干的艾叶熬茶,连续喝上几天,感冒便不日而愈;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正是这种野生野长的草科植物为人们除病去灾,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的必备之物。
⑥经世流年,岁月如歌,乡下人与艾草的不渝情感,演绎成亘古不变的风俗,延续至今。
⑦“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上山采艾草,回来插于门楣,就像贴上一道灵符,趋利避害、招纳百福。这一插,就是上千年。那一束束斜插在檐下的艾草,卷起暗绿的叶子,露出银白的叶背,散发着草药味的清香,守护一方人平安,保佑一家人健康。
⑧神奇的功效赋予艾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怀。《诗经》里有如是佳句:“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多么缠绵热烈的爱意啊!想念挚爱的恋人,竟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年之境。这思念里虽有艾草淡淡的清苦,也有艾草执着的醇香——原来,艾草竟是清纯浪漫的爱情象征。
⑨艾者,爱也。端午插艾,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家乡的味道。那艾香弥漫,恍若散发着母体的奶腥和温馨,从遥远的故乡飘来,浸润着游子的身心。于是,心中深切的祈愿和殷殷的牵挂,凝结成对母爱的期待,在故乡袅袅的炊烟里轻语呼唤。
⑩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B.艾草因为可食用,可药用,成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必备品。
C.艾草淡淡的清苦和执着的醇香象征了清纯浪漫的爱情。
D.文章题目为“五月艾香”,是为了强调艾草生长的季节。
16.本文写到了哪些有关艾草的内容?(3分)
17.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
作者在文末说:“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10分)
草有本心
彭根成
①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不住俯下身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②草亦有恨。“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 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③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在旷野里自由地生长着,蔓延着,“一丛香草足碍人”,在耀眼的春光之中,那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清淡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缀着春天,“草不谢荣于春风”,感恩与回报尽在枯荣之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④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斩草除根。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结局。“花易凋零草易生”“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当人们怜惜红白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大自然对生命是公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⑤草是洒脱的,“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在和煦的春天,优雅地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地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风霜雨露,严寒酷暑,本是自然规律,温室里的鲜花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与其“花如解语迎人笑”,不如“草不知名随意生”。四季轮回,揭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劲草不随风偃去”正是野草洒脱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活下来的,便是生命的强者。
⑥我很喜欢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贺州日报》2021年4月3日
19.本文的标题为《草有本心》,请仔细通读全文,分条概括草的本心。(2分)
20.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在和煦的春天,优雅地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地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品析)
(2)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请从用词的角度进行品析)
21.本文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2分)
本文第②段作者写“草亦有恨”,和下文似乎矛盾,能否删掉 说说你的理由。(2分)
三、写作(50)
23、  生命的成长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雨水的滋润;阳光的照耀;有着亲人的关心...成长中我们遇到各种酸甜苦辣,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的作文600字左右的作文 .
答案
C 2.C 3.C 4.C 5.D 6.C
(1)响亮的春雷,给所有的生命开启生命的乐章
成语录春 歌曲唱春天
第②句。这一句写早春时柳叶发芽的景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碧绿的柳叶喻为碧玉,将细长的柳丝喻为丝绦。同时,还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万条”一词写出了柳枝细密的茂盛之景。
8、(1)树木丛生 (2)乡书何处达 (3)杨花落尽子规啼
(4)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9、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10、(示例一)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示例二)虚实结合。前八句记事写景为实,九至十二句想象为虚,既生动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又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示例三)动静结合。“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动,“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静;动静相映,展现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海岛的高耸,草木的丰茂,富有画面感。
(示例四)夸张的修辞手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
①春风图;②春雨图;③迎春图
新、美、力。
“杨柳风”是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时,人不觉得寒冷,感到很温暖。
比喻、排比。“斜”字写出了春雨的轻盈的特点;不仅写了春雨,还暗写了春风。
C
①文中写了艾草破土而出,恣情生长的情态。②艾草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为人们除病去灾。③艾草与寻常人家生活密切相关。④端午插艾草的习俗延续至今。⑤古人赋予艾草独特的浪漫情怀。
用了连续的叠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丛丛,一簇簇”的叠词渲染了艾草遍地、繁盛茂密的样子。“挤挤扛扛、争相拔节”又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艾草生机勃勃的情态。
【示例】在作者笔下,艾草这种常见的野生植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造福人类,与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成了中国的独特习俗和文化符号。看到艾草,闻到艾香,自然就想起亲人和故乡,想起儿时熟悉亲切的一切。所以,作者喜爱、想念艾草,实际也是表达了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
19、①草豁达大度,不去呐喊、不去抗争,忍辱负重。②草清高,只按自己本性生长,不媚不俗,不求人知,自由生长。③草珍惜生命,积蓄力量,顽强生长。④草洒脱,能在逆境中顽强洒脱地活着。
20、(1)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洒脱的品性,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①“顽强”“旺盛”等形容词写出了草的生命力,写出了草珍惜生命的本心。②用形容词“饱”来修饰动词“蘸”,将“草”比喻成毛笔,将草生长的状态比喻成“浓墨”,将“广袤的大地”比喻成画纸,将草在大地上顽强洒脱生长的样子比喻成画家在不停地挥毫傅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顽强洒脱,为世界增添了绚丽光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③“广袤”写出了大地的广阔,给草的肆意生长提供了一个场所。“挥毫傅彩”,挥动笔描绘绚丽画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洒脱、肆意生长给世界带来生机勃勃的绚丽光彩。(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1、①野草只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不俗,不求人知,自由生长。它那顽强的生命力给人无限启发。②野草带着晶莹露珠、吐着嫩芽,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它浸润人的眼球,呵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给世界增添绚丽光彩。
22、不能删掉。①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贬抑草,说草没有地位,软弱,再大力颂扬草的优秀品质,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②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加完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这里的“恨”,也是草的本心——忍辱负重,更全面地体现了草的精神品质。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