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10分钟)同步素养提升卷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是曲牌名。此曲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B.此曲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C.作者善于加工提炼,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D.此曲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2.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开篇点题,“客路”“行舟”“绿水”写出了诗人客居在外、寄情山水的清闲。
B.王夫之称“风正一帆悬”有“以小景传大景之神”。“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两岸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都表现出来了。
C.颈联表现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转,暗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D.尾联借“雁足传书”的典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乡愁、乡思。
3.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B.诗中对“海水”“山岛”“草木”“洪波”等自然景物的描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诗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句,都是虚写。
D.这是一首乐府诗,诗的最后两句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4.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题目“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世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二、填空题
5.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他的诗以________见称。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________,唐朝___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________的意思。
(3)《次北固山下》“次”意为________,这首诗作者是王湾,________代诗人。
(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________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
(5)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________》。而把唐朝新出现的________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6.综合性学习。
古诗就像一朵奇葩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现在,请你和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任务。
(1)【诗人竞猜】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人名。
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事,一生独爱菊。——(谜底)陶渊明
(谜面)生梦铁马冰河,死悲九州未同。——(谜底)_________
(2)【诗句竞猜】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请写出与下图内容相关的一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撰写标题】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我班于9月21日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时所作。作者先写观海的地点,接着以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澹澹”形容大海①______的特点,“丛生”和“丰茂”表现出草木②______的特点。
8.巍峨的山峰、苍茫的大海,常常引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请阅读《登飞来峰》与《观沧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在登山观海后各自抒发了怎样的豪情。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活动一:“月”这一意象是李白诗歌中的一道绚丽风景线,老师选择了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峨眉山月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丙】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9.下列对甲乙丙三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表明时间已到暮春初夏,杨花落尽,杜鹃声声表达了诗人心中苦闷、彷徨、伤感之情。
B.乙诗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丙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贯穿始终,诗人由自己写到故乡月,再由月写到人,月成为李白诗歌中的经典意象。
D.李白的许多诗歌都写到了月亮,月在他的笔下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充分体现诗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10.请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并加以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和“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在抒情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此曲将九个意象并行排列,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六个意象所构成的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运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并非“加工提炼,用工笔细描的手法”。
故选C。
2.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A.“写出了诗人客居在外、游山玩水的清闲”错,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首联暗含作者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并非都是虚写;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C.有误,首句写景兼点时令,通过“杨花落尽”与“子规哀啼”来烘托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选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错。
故选C。
5. 诗人 慷慨悲凉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贬官 停宿 唐 散曲 求是指在 观沧海 绝 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详解】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⑵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⑶王湾(693-751),号为德,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 《次北固山下》
⑷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 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⑸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6.(1)陆游
(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的背诵和理解。
结合谜面关键词,“铁马冰河”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相关: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死悲九州未同”与陆游的《示儿》相关: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故可知谜底是陆游。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结合图片内容,可知图中要素有:马,小桥,流水,夕阳,枯树,人家。自然可联想到马致远的《秋思》,内容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定。
新闻的标题应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体现新闻的中心,一般可根据新闻的导语概括。
根据新闻第一句“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我班于9月21日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可知写出了活动的目的,内容,主办方,时间。故按照主体+事件的格式概括即可。即:我班圆满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或古诗词诵读比赛圆满结束。
7. 波澜壮阔 生机勃勃 8.示例:《登飞来峰》中诗人登上飞来峰,抒发了自己决心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大抱负;《观沧海》中诗人看到大海的宏伟景象,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的雄心壮志。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水何澹澹”可知,这是作者登上碣石看见的大海景象:海水是多么宽阔浩荡,“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结合“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可知,这两句是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岛上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丛生”和“丰茂”表现出草木繁茂,充满生机(生机勃勃)的特点。
8.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和情感的分析。
《观沧海》这首诗全篇写景,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表现出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心壮志。
《登飞来峰》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抒发了自己决心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大抱负。
9.D 10.巍峨耸立的峨眉山,空中悬挂着半轮秋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11.两句都运用拟人(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寄托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和深切的思念。“月出峨眉照沧海”句写出了家乡的月亮从峨眉而出,和人万里相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恋。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及文学常识。
D.“现实主义”有误,应是“浪漫主义”。
故选D。
10.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
句子翻译: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作答时抓住“山月半轮、江水流”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月映清江的美好画面。
示例: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拟人化,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慰藉。
意思是:遥忆家乡的峨万山月从峨万而出,普照沧海,与与人万里相随。“月出峨眉照沧海”句写出了家乡的月亮从峨眉而出,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恋。
可据此作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