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 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识记: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 分析:九一八事变的起因,西安事变的起因以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 重点: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解决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一、九一八事变
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三、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爆发的背景和原因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日本“东方会议”确立侵略中国的政策②日本国内因素:急需摆脱经济危机③日本国外因素:国民党政权的全力“剿共,给日它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日本田中(右起第三人)内阁在
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侵华政策中国台湾朝鲜中国东北 蒙古华北、全中国亚洲全世界日本大陆政策:具体步骤一、九一八事变1、背景:
2、时间地点:
3、经过:
4、结果:
5、影响:1931年9月18日 沈阳日本关东军“贼喊捉贼”张学良下令东北军不抵抗(1)不到半年,日本完全侵占了中国东北(2)1932年,日本挟持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贼喊捉贼 制造“九一八”事变的
罪犯板垣征四郎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攘 外 必 先 安 内”蒋介石不抵抗命令: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
张学良密电2、过程-1931年9月18日4、结果东三省全部沦陷成为日本殖民地4.影响:(1)东北的沦陷是中国民族利益的重大损失.(2)日本侵占东北是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 的重要一步,中日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伪满洲国的建立1931年日本骑兵进入沈阳日军在沈阳残杀无辜百姓“九·一八”事变炸弹碑位于柳条湖望花立交桥北侧
九一八纪念馆二 抗日救亡运动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你能说一说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主要表现吗?1.中国共产党
2.东北人民
3.全国大中城市
4.部分爱国将士发表宣言,号召全国民众抗日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侵略.
纷纷以各种形式抗日,
并要求国民党抗日.坚持局部抗战痛击日本侵略军 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 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抗日联军抗日英雄榜杨靖宇赵一曼马占山马本斋工
商
界
学
生
请
愿海外
爱国
人士1935年,日本侵略势力进一步向关内扩张,华北危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蒋介石态度??“攘外必先安内”张学良和杨虎城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事变的背景: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②中共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蒋介石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建议根本原因催化原因直接原因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张 学 良杨虎城 1936年12月12日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原因(背景):2、目的:3、经过:4、结果:5、意义: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西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提出八项主张(如何处置蒋介石?)
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两党再次合作-----历史转折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西安事变指挥部
杨公馆兵谏亭
南京国民政府:何应钦等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宋美龄等用和平方式解决!竭力主张和平解决营救蒋介石。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呢?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放蒋?杀蒋?用和平方式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毛泽东到延安机场迎接周恩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张学良、杨虎城
是中华民族英雄!1、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
2、华北危机——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小结【真题训练】
1、每年9月18日这一天,我国上百个城市都进行鸣笛活动,目的是教育国民不忘国耻。这一活动与下列哪次事件有关( B )
A、《马关条约》签订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从这些对联中推断张少帅最大的历史性贡献是( C )
A、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B、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
C、为抗日救亡毅然发动西安事变 D、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