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大课·探索大千世界,解开生命密码--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经典的事理说明文。本单元都是事理说明文,以科学为专题,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说明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更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极富有感染力,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八年级上期已经学过多篇说明文,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以及科学记录笔记的写法,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一方面,学生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就需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候现象并通过深入赏析文本,丰富学生的科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欣赏和朗读有关物候的诗歌,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实践所得和语文、地理学科知识,明确物候现象、影响因素和物候学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课文语言,分析说明方法,感知本文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
2.通过宜宾研学过程中的实地观察和寻找校园的物候现象,培养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保持用心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好奇心。
2.丰富科学知识,感受观察、实证的重要性,萌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
四、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2.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严谨性。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保持用心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好奇心。
六、教法与学法
合作探究法、实践探究法、朗读分析法
七、前置作业
1.记录宜宾研学旅途中的各类物候现象并成都的物候现象对比。
2.搜集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并选择喜欢的一句进行作画。
3.了解清明三候,寻找并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记录,清明的物候现象。
4.熟读课文,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八、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语文教师出示关键词条:洪堡时刻,并介绍洪堡是18世纪的德国科学家,有一次他在南美旅行考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厄瓜多尔看到的一种苔藓,德国的一个森林里似乎也出现过;在委内瑞拉看到的一种树,在阿尔卑斯山上也看到过。于是他就思考,整个大自然是不是一个整体呢?在洪堡之前,博物学家发现一个物种就归个类,不多想。因为人们觉得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都是上帝的意志创造的结果。但是,从洪堡开始,一个“万物互联”的观念就诞生了,直接影响了后来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所以一个生物传递的讯息有可能解开另一个生物生命的密码。那么大自然会传递什么讯息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从中寻找答案。
也可诗意导入:(语文老师)人类有语言:深情脉脉的对话,优美含蓄的诗歌,热情奔放的放歌……而我们的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从中寻找答案。
二、品语言之妙
1.感受《诗经》中的物候之美:学生齐诵,欣赏《诗经》中对于春夏秋冬四季中物候现象的描写,体会古典语言之美。
2.语文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传递出来的讯息。
3.顺势带领学生赏读课文的一、二段,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字词:
形象的动词:苏醒、传语、唱歌
生动的拟声词:簌簌,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四字词:翩然归来、风雪载途、销声匿迹、北雁南归等。
修辞手法:拟人、排比等。
4.咱们老师眼中的大自然的语言又是怎样的呢?各位实习教师依次朗诵、分享她们眼中的大自然的语言。
三、感校园之美
1.生物老师引导:“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这就是清明三侯,古人并没有精确的日历,但当他们看到了这些现象,就标志着节气的更替。现在正值清明节,我们嘉温的校园里有哪些物候现象呢?
两个班学生分成两组,在两位生物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根据《嘉温地图》深入观察并记录校园部分植物的物候现象(是否抽芽、是否展叶、是否开花等)。
2.学生分享观察感受。原来在我们平时没注意到的地方,校园里的动植物已经用自己的语言诉说着清明节的来临,你发现了哪些呢?
请2-3个同学分享自己在校园里,以及在宜宾研学路上观察到的物候现象。
3.对比发现问题:不少同学都观察到了,我们校园里的垂丝海棠已经凋谢,但在有的地方垂丝海棠正值花期,同一时期,同种生物的物候表现为什么不同?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下面有请地理老师带领大家具体分析。
四、析影响之因
地理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回忆影响日本樱花开放的相关知识,结合《中国赏春地图》等图文材料总结中国樱花的开放规律,进而探讨影响物候的因素,并理清几个因素的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1.观察樱花开放时间,从南向北变化的时序。
气温是影响物候的主要因素,累积温度最为关键,所以纬度位置是其主因。
2.观察同一纬度的北京和大连,从该地樱花开放早晚差异,什么因素也在影响植物的物候变化?
海陆位置(海洋升温慢降温慢)
3.从我国桃花开放时序图中,对比同一纬度都地处内陆的海东(青海省)和郑州(河南省)为何有物候差异?
分析所处地形区,即高下有差异。
4.从所习得的物候变化规律,设计我国游赏油菜花路线。
描述游赏路线(方位描述)
五、明结构之巧
那么这些影响物候的因素,改怎样用科学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呢,让我们再次细细品读竺可桢先生这篇《大自然的语言》体会科普明文的的条理性和严谨性。
1.细读全文,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归纳本文介绍了哪些与物候有关的知识?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
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思考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其中第7段内容说明思路:深入感受文段清晰的说明条理。文段说明内容:纬度差异——纬度差异下的季节差异——纬度差异下季节中的差异。
第8段内容说明思路:作者上一段写纬度因素的时候,用的是“我国”“南北”,而在写本段经度差异因素的时候就用了“同一纬度沿海与内陆”,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小了。
第9段和第10 段说明思路:纬度差异影响范围最广,经度差异只影响纬度相同或差不多的沿海与内陆,高下差异只影响同一经纬度的小围山地,影响面越来越小。古今差异是从时间角度来说明,相比较物候学研究的主要是“共时性”的空间问题,“历时性”的变化当然属于次要因素。
教师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有条理性。
六、展学习之得
1.请学生们结合农谚作画、观察到的身边的物候现象以及对本堂课的体验等,分享实践感受。
2.全体教师现场依次用一句话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
这次的“跨学科,寻物候”之旅是老师们对学科融合教学的一次尝试,是教学形式上的一次创新。新颖的教育方式,能让同学们产生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我们也将继续努力,提供多元的学习环境,努力培养乐学善思,勤劳创新的美好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