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奇巧”二字打开《核舟记》(八年级下册)
文本分析:
《核舟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所写的这件微雕艺术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主题却是读书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典故—— “大苏泛赤壁”。它技法精湛,巧夺天工,寓意丰厚,彰显了我国古代手工艺术的高超境界和工艺美术的不朽成就。魏学洢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调动读者的想象,鲜明再现了它精美的整体形象和雕刻者高超的技巧。
设计思路:
对于一篇有点长度的文言文该如何带领学生学习呢?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里有这样的阅读指导: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视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抓住第一段的“奇巧人”和结尾处的“技艺灵怪矣哉”最后提炼出技艺的高超,写作技艺的高超,心性境界的高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字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2.抓住“奇巧”二字,品读课文。
3.通过品读文字和语句,体会作者对奇巧人的赞美以及情谊深厚,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激趣导入:
你见过桃核吗?(师拿桃核展示)但是如果请你在桃核上雕刻一个人,你觉得自己可以吗?如果雕刻两个人呢?五个人呢?如果不仅雕刻人还要雕刻很多物,很多字,你可以吗?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去认识一个明朝的奇巧人王叔远,看看他在桃核上雕刻了什么?
一、疏通文本,初识核舟
1.通读文本,圈画出不认识的或者读不准的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找出不会翻译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
器皿 罔不 箬篷 技艺灵怪矣哉
2.读课文概括桃核的特点,请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这是一只——的桃核。
明确:这是一只雕刻大苏泛赤壁的桃核。
这是一只长约二粟许,长约八分又奇的桃核。
这是一只为字三十又四的桃核。
你发现了什么?
长度越小,雕刻的内容越多,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做的一只怎样的桃核呢?再次朗读课文,走进核舟。
二、感受技艺,走进核舟
1.读课文,你觉得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之“奇巧”表现在那里?
明确:
我觉得从“盖大苏泛赤壁云”技艺的高超表现在雕刻了一个情境,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画面。
我觉得从“各具情态”表现在雕刻在极其厉害,不仅雕刻画人物的外形,而且能刻画出人的神态,从有形到无形。
我觉得从“罔不因势象形”可以看出他雕工精巧,不仅象形,而且“各具形态”。
我觉得从“苏黄共阅一手卷,珠可粒粒数也”,连细小的珠子都清晰可见,再次体现技艺高超。
我觉得从“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个“启”字可见窗户是可以关启的,突出雕工技艺雕刻技术之高。
我觉得从最后一段,“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辑……”可以看出雕工技艺高超。
总结:雕刻技术高超在小多对比
雕刻技术高超在虚实相生
雕刻技术高超在启动灵活
再次品读课文,其实我们会发现不仅王叔远的雕刻技艺高超,文章还体现了一个人技艺的高超,你觉得是谁?
三、研读文本,品味核舟
1.再次研读文本,你读出了作者魏学洢行文的技艺“奇巧”了吗?
明确:
我觉得作者的文章结构很圆融,收尾呼应,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
我觉得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很巧妙,我从“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可以读出作者善用想象,不仅写出了所见之景,还能写出未见之神。
我觉得作者多处采用修辞手法,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这是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文字的细致,刻画的技艺高超,也表达作者的惊叹之情。
我觉得作者善于说明手法,如在写桃核的形状时,多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手法,如第二段的“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还有最后一段的“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些鲜明的数字给人直观的印象,又和桃核的狭小形成鲜明的对比,读来生动有趣。
我觉得本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也别有匠心,如描写苏轼、佛印和黄庭坚三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
总结:
作者行文技艺高超表现在:
行文技艺高超表现在结构的圆融和精巧
表现在描写手法的多样
表现在修辞手法丰富多彩
表现在情感的浓郁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不仅读出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还读出作者行文技艺的高超,你还觉得还有哪些高超的地方?
四、通过奇巧,读出情感
资料补充:
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2.魏学洢的父亲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诬陷入狱。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未能如愿,最终哀伤气绝而亡。王叔远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创作核舟。明朝天启年间的壬戌年,他再一次精心创作了一枚以此为主题的核舟,赠送给魏家。
3.这枚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以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夜游赤壁的故事为内容,还选取了《赤壁赋》中的句子来突出主题,别具匠心。王叔远借苏轼面对灾祸时的旷达来劝慰魏学洢,鼓励他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家庭变故,表现了浓厚情谊。同时,王叔远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雕刻核舟,此次在又一个壬戌年雕刻这个主题的核舟,表现了他对这个主题的喜爱,对苏轼精神品质的高度赞赏。
你从这些资料里读出了哪些精巧和高超?这里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明确:
我读出王叔远对友人安慰,材料3中,王叔远借苏轼面对灾祸时的旷达来劝慰魏学洢,鼓励他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家庭变故,表现了浓厚情谊。
我读出了魏学洢的孝心感天动地,如材料2中,魏学洢的父亲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诬陷入狱。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未能如愿,最终哀伤气绝而亡。
总结:
一篇文章,不仅雕刻者技艺精巧,作者的行文精巧,还有蕴含的情感令人赞叹。
五、打通生活,读出自我
1.这枚小小的核舟,却凝结着雕刻者的匠心独运、设计精巧,还有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如果你也有一枚这样的核舟,你最想送给谁?
明确:我想送给奶奶,她虽年迈,身体不好,但对我却是有求必应,从不发火。
我想送给我的同桌,我们这两天闹了别扭,不说话了。
我想送给我的语文老师,我最近让她生气了,希望核舟能让她消消气,原谅我的不自觉和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