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6.4平面向量的应用 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6.4平面向量的应用 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18 19:18:54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数学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2课时 正弦定理
01
预习案 自主学习
02
探究案 讲练互动
03
自测案 当堂达标
04
应用案 巩固提升
学习指导 核心素养
1.借助向量的运算,探索三角形边长与角度的关系.
2.掌握正弦定理. 1.逻辑推理:正弦定理的推导.
2.数学运算: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角等问题.
1.正弦定理
正弦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正弦定理不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
(2)在△ABC中必有a sin A=b sinB.(  )
(3)在△ABC中,若a>b,则必有sin A>sinB.(  )
(4)在△ABC中,若sin A=sin B,则必有A=B.(  )
×
×




探究点1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问题探究]
在三角形中,若已知两角及一边,三角形确定吗?
探究感悟:确定.已知两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就都知道了,再知道一边,三角形就确定了.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的思路
(1)若所给边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可由正弦定理求另一角所对的边,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
(2)若所给边不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先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再由正弦定理求另外两边. 

探究点2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问题探究]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可用正弦定理求解,正弦定理还可解决哪类三角形?
探究感悟: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及另两角.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思路
(1)首先由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
(2)如果已知的角为大边所对的角时,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法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由正弦值可求锐角;
(3)如果已知的角为小边所对的角,不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时,这时要根据正弦值分类讨论.


  已知在△ABC中,角A,B所对的边分别是a和b,若a cos B=b cos A,则△ABC一定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两种途径
[注意] 在两种解法的等式变形中,一般两边不要约去公因式,应移项提取公因式,以免漏解.




请做:应用案 巩固提升
word部分:
点击进入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共41张PPT)
数学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3课时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01
预习案 自主学习
02
探究案 讲练互动
03
自测案 当堂达标
04
应用案 巩固提升
学习指导 核心素养
能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数学抽象:理解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称、术语.
2.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等问题.
1.基线
在测量过程中,把根据测量的需要而确定的线段叫做____.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__.
基线

2.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称、术语
名称 定义 图示
仰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
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
名称 定义 图示
方向角 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指定方向线是指正北或正南或正东或正西,方向角小于90°)
南偏西60°(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转向目标方向线形成的角)
方位角 从正北的方向线按顺时针到目标方向线所转过的水平角

×
×

2.若P在Q的北偏东37°方向上,则Q在P的(  )
A.东偏北53°方向上 B.北偏东37°方向上
C.南偏西37°方向上 D.南偏西53°方向上
3.轮船A和轮船B在中午12时同时离开海港O,两船航行方向的夹角为120°,两船的航行速度分别为25 n mile/h,15 n mile/h,则14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是(  )
A.50 n mile B.70 n mile
C.90 n mile   D.110 n mile


4.如图,要测出山上一座天文台BC的高,从山脚A处测得AC=60 m,天文台最高处B的仰角为45°,天文台底部C的仰角为15°,则天文台BC的高为________m.


探究点1 测量距离问题
[问题探究]
测量一个可到达的目标与一个无法到达的目标之间的距离时,利用正弦定理求解需要哪些条件?
探究感悟:选取另外一个目标,并测出该目标与可到达的目标之间的距离,再分别测量这两点与不可到达目标连线与这两点连线的夹角.
求距离问题时的注意点
(1)选定或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的三角形中求解.
(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
探究点2 测量高度问题
[问题探究]
测量某一物体的高度时,利用正弦定理求解需要哪些条件?
探究感悟:选取地面上与物体底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点,测量选取的两点间的距离,再分别测量在这两点处观测物体顶点的仰角.
  如图,为了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有不同的方案,其中之一是选取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点C和D,测得CD=200 m,在C点和D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分别是45°和30°,且∠CBD=30°,求塔高AB.
测量高度问题的解题思路
(1)“空间”向“平面”的转化:测量高度问题往往是空间中的问题,因此先要选好所求线段所在的平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2)“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结合,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细规划解题思路.
     为了测量河对岸电视塔CD的高度,小王在点A处测得塔顶D的仰角为30°,塔底C与A的连线同河岸成15°角,小王沿与河岸平行的方向向前走了1 200 m到达M处,测得塔底C与M的连线同河岸成60°角,求电视塔CD的高度.
测量角度问题的解题思路
1.如图所示,两座灯塔A和B与海岸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南偏西40°方向上,灯塔B在观察站南偏东60°方向上,则灯塔A在灯塔B的(  )
A.北偏东10°方向上    B.北偏西10°方向上
C.南偏东80°方向上 D.南偏西80°方向上

解析:由条件及题图可知,∠BAC=∠ABC=40°,又∠BCD=60°,所以∠CBD=30°,所以∠DBA=10°,因此灯塔A在灯塔B的南偏西80°方向上.故选D.

3.一艘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9时到达一座灯塔P的南偏西75°、距灯塔32海里的M处,下午1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处,则这艘船的航行速度为________海里/时.
4.如图所示,要测量一水塘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测出∠ACB,再分别测出AC,BC的长,则可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若测得CA=400 m,CB=600 m,∠ACB=60°,试计算A,B两点间的距离.
请做:应用案 巩固提升
word部分:
点击进入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共37张PPT)
数学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4课时 正、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
01
预习案 自主学习
02
探究案 讲练互动
03
自测案 当堂达标
04
应用案 巩固提升
学习指导 核心素养
通过余弦、正弦定理进一步探索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灵活运用定理解三角形. 1.数学运算:由正、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角及面积.
2.逻辑推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适用于所有的三角形.(  )
(2)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不能求出其面积.(  )
(3)已知三角形的两内角及一边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

×
×




探究点2 多边形中量的计算
  已知四边形ABCD的内角A与C互补,AB=1,BC=3,CD=DA=2.
(1)求C和BD;
(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多边形中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1)正确挖掘图形中的几何条件简化运算是解题要点,还要善于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只需通过解三角形,一般问题便能很快解决.
(2)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发现图形中较隐蔽的几何条件. 
解三角形综合问题的方法
(1)三角形中的综合应用问题常常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恒等变换等知识联系在一起,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知识进行求解.
(2)解三角形还常与向量、三角函数及三角恒等变换知识综合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正确应用所学知识“翻译”题目条件,然后根据题目条件和要求选择正弦或余弦定理求解.



请做:应用案 巩固提升
word部分:
点击进入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共31张PPT)
数学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4 平面向量的应用
6.4.1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6.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
01
预习案 自主学习
02
探究案 讲练互动
03
自测案 当堂达标
04
应用案 巩固提升
学习指导 核心素养
1.经历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
2.体会向量在解决数学和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1.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利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2.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利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力学问题及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1.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2.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1)由于物理学中的力、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它们的分解与合成与向量的减法和加法相似,可以用向量的知识来解决.
(2)物理学中的功是一个标量,即为力F与位移s的数量积,即W=F·s=|F||s|cos θ(θ为F与s的夹角).
如何利用向量研究力、位移、功等物理问题?
提示:力、位移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都与向量的加减法有关,用到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等知识来解决;力所做的功的问题一般可以利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来处理,如图所示,一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产生的位移为s,那么力F所做的功为W=F·s.



×
×


探究点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问题探究]
联系向量的两种表示方法(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想一想利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有哪些思路?
探究感悟: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选择一个基底(选择的基底的长度和夹角应该是已知的,这样方便计算),利用基向量表示涉及的向量;一种思路是建立坐标系,求出题目中涉及的向量的坐标.这两种思路都是通过向量的计算获得几何命题的证明.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D=1,AB=2,对角线BD=2,求对角线AC的长.



探究点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如图所示,在细绳O处用水平力F2缓慢拉起所受重力为G的物体,绳子与铅垂方向的夹角为θ,绳子所受到的拉力为F1.



(1)求|F1|,|F2|随角θ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当|F1|≤2|G|时,求角θ的取值范围.
用向量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四个步骤


4.如图所示,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CB中,∠ACB=90°,CA=CB,D为BC的中点,E是AB上的一点,且AE=2EB.求证:AD⊥CE.
请做:应用案 巩固提升
word部分:
点击进入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共36张PPT)
数学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1课时 余弦定理
01
预习案 自主学习
02
探究案 讲练互动
03
自测案 当堂达标
04
应用案 巩固提升
学习指导 核心素养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余弦定理.
2.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1.逻辑推理:余弦定理的推导.
2.数学运算:利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角等问题
平方
平方的和
余弦的积的两倍
b2+c2-2bc cos A
a2+c2-2ac cos B
a2+b2-2ab cos C
2.三角形的元素与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元素
一般地,三角形的________________和它们的______________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2)解三角形
已知三角形的________求其他____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三个角A,B,C
对边a,b,c
几个元素
元素
1.若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能否解此三角形?
提示:能,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
2.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不能解三角形?
提示:不能.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三角形中,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针对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特例.(  )
(2)余弦定理只适用于已知三边和已知两边及夹角的情况.(  )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个内角时,解是唯一的.(  )
(4)在△ABC中,若b2+c2>a2,则∠A为锐角.(  )

×





探究点1 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
[问题探究]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一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是否唯一确定?
探究感悟:不一定唯一,当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时,是唯一的,当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如已知a,b,A,可用a2=b2+c2-2bc cos A求解c,可能有两解.


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1)若已知角是其中一边的对角,可用余弦定理列出关于第三边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2)若已知角是两边的夹角,则直接运用余弦定理求出另外一边,再用余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其他角.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解三角形的方法
先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出一个角的余弦,从而求出第一个角;再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出第二个角;最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
[注意] 若已知三角形三边的比例关系,常根据比例的性质引入k,从而转化为“已知三边解三角形”的问题.


探究点3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问题探究]
在△ABC中,若a2探究感悟:当a2整理,得a2(b2+c2-a2)=b2(a2+c2-b2),
即(a2-b2)(a2+b2-c2)=0,
所以a2+b2-c2=0或a2=b2.
所以a2+b2=c2或a=b.故△ABC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两种途径
(1)化边的关系:将条件中的角,利用余弦定理化为边的关系,再变形条件判断.
(2)化角的关系:将条件转化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变换得出关系进行判断.
1.在△ABC中,A=60°,a2=bc,则△ABC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解析:在△ABC中,因为A=60°,a2=bc,
所以由余弦定理可得a2=b2+c2-2bc cos A=b2+c2-bc,
所以bc=b2+c2-bc,即(b-c)2=0,
所以b=c.结合A=60°可得△ABC一定是等边三角形.故选D.

2.已知△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b cos C+c cos B=a sin A,则△ABC的形状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



请做:应用案 巩固提升
word部分:
点击进入链接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