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复辟帝制的进程
(1)修改宪法
①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
②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2)接受“二十一条”: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复辟帝制: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
(1)爆发: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2)结果: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份相继宣告独立,袁世凯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政局: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出现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阀混战。
2.北洋军阀三大派系
派系 人物 区域
直系军阀 冯国璋 在英美支持下,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绩、鄂等省
皖系军阀 段祺瑞 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军阀 张作霖 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最终失败。
5.中华民国军政府: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宣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3)外交成就: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①民国的政策: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②一战的时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爱国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企业: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和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南京临时政府宣布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2)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开始: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编辑部成员,共同推进新文化运动。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主张
(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意义
(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2)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断,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总结:认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农民阶级的抗争:
①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③反帝爱国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2)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探索: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探索:由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③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3)地主阶级的探索:
①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②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
(4)无产阶级的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15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重新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其根本目的是()
A. 推行社会教化
B. 恢复传统文化
C. 准备复辟帝制
D. 宣扬西方文明
1915年,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重新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其根本目的是()
A. 推行社会教化
B. 恢复传统文化
C. 准备复辟帝制
D. 宣扬西方文明
一些军政界人士鼓动张勋称:“黎、段两人断难并立,趁此机会,厉兵秣马,可以定乱为名,收服人心,借图大计。……中央麻木不仁,无力压制。似此政府,几类东周,有建义旗者,谁不响应?”以上材料说明张勋能短暂复辟的因素是()
A. “府院之争”,军阀割据
B. 前清遗老推波助澜
C. 张勋集团实力雄厚
D. 共和体制已成废纸
一些军政界人士鼓动张勋称:“黎、段两人断难并立,趁此机会,厉兵秣马,可以定乱为名,收服人心,借图大计。……中央麻木不仁,无力压制。似此政府,几类东周,有建义旗者,谁不响应?”以上材料说明张勋能短暂复辟的因素是()
A. “府院之争”,军阀割据
B. 前清遗老推波助澜
C. 张勋集团实力雄厚
D. 共和体制已成废纸
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工人作战英勇
B. 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
C. 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 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
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工人作战英勇
B. 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
C. 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 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
A. 国民革命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新文化运动
D. 辛亥革命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民国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与此改变有关的事件是()
A. 国民革命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新文化运动
D. 辛亥革命
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说明()
A.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民主革命逐步转型
C. 北洋军阀统治腐朽
D. 民国时期社会进步
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说明()
A.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民主革命逐步转型
C. 北洋军阀统治腐朽
D. 民国时期社会进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