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
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课时学习素养目标:
1.搜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史料,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搜集有关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管理变化的相关史料、文献,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如以宰相制度为中心的中枢权力机构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制度因时代变化不断发展演变;从史料实证角度把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趋势与规律。
1、夏:世袭制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关于启的即位,为什么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2、商:内外服制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商汤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西周分封示意图
3、西周:(1)分封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3、西周:(1)分封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①内容
体制核心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 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等级关系 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形成贵族等
级分封序列
继承原则 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______________
权力义务 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
对周王室的义务
②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卿大夫
大宗
士
大宗
天子
庶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3、西周:(2)宗法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 ——《左传·昭公四年》
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4、商周:原始民主传统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特点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表现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
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影响 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
【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①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5、封建政体诞生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②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小结1:先秦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王位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
周-分封/宗法制
神权与王权结合
以血缘为纽带,
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等级制度鲜明
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中央
地方
皇权
相权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特点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皇帝独尊
③皇位世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核心)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结合材料,总结皇帝制度的特点。
①皇权至上
2.中央:三公九卿制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3.地方: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
【史料阅读】p4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问题探究
史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①……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②。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问题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建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其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答案]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地方分权体制,秦朝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探究点 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
问题探究
探究点 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
史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①。……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③。
——摘编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问题2 根据史料二及所学,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
[答案] 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百家争鸣为当时治理天下提供了多种方案。实现途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材料1: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正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图片探究】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事需要”和“用意”
强化君主集权
(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
强化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思考:速读P4,结合图示分析“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有哪些表现?
继承: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创新:
1.西汉时,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转移到中朝,削弱相权。
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组织结构图
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两汉
(1)西汉——承秦立汉,有所损益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创新:
2.东汉时,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削弱三公权力。
【学思之窗】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思考:东汉中央政府有什么新变化,结合【学思之窗】指出其原因。
(2)东汉
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两汉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唐宋
政事堂
思考:请结合三省的长官、职能和制度特点分析为何如此布局?
门下侍中
尚书令、尚书仆射
中书令
决策
审议封驳
执行
议政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1)唐代三省六部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材料:“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
作用/影响:
三分相权,相互制约,防止权臣专权,加强君主集权;
分工合作,相互监督,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影响深远。
讨论:结合材料分析该制如何能“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P5)
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唐宋
(1)唐代三省六部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思考:结合图示概述二府三司制度,并解释材料4的现象何以出现?
三衙
调兵权
统兵权
计省
计相
材料4: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坐位,并赐茶。…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特点:分割相权,分化事权,强化皇权。
(2)宋代二府三司
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唐宋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材料: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乱,深可为戒。
——明太祖
思考:元代中央行政制度有何特点?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特点: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影响:提高行政效率,但造成宰相专权。
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元
废宰相,权分六部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明清(相权的终结)
职能: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但决策权归皇帝。
司礼监
通政使司上报奏折
内阁
票拟
皇帝批红
司礼监
皇帝阅览
司礼监
(1)明朝内阁制
思考:内阁大学士是宰相吗?他们怎样行使“论思顾问之职”?
材料6: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2020·全国III)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思考:从这道题目来看,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如何变化?
√
地位:不断提升,出现内阁首辅专权的现象。
(代批红,宦官专权)
司礼监
通政使司上报奏折
内阁
票拟
皇帝批红
司礼监
皇帝阅览
司礼监
(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
“得以参预机务”
内阁地位
明仁宗
明宣宗
明英宗
票拟的制度化
明神宗
内阁超越六部
明成祖
军机处
内阁
养心殿
(2)清朝军机处
思考:军机大臣是宰相吗?他们如何发挥作用?
职能: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直接监督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
皇权受限
皇权扩大
皇权顶峰
特点:简速密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明清(相权的终结)
时期 演变轨迹 总趋势 演变特点
两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皇权
强化
相权
削弱
中朝、尚书台先后成为中央行政中枢。
三省六部制逐渐形成和完善。
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制度。
中书省为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制度。
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小结2:两汉以来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君主集权)
皇权强化
相权削弱
内朝官向
外朝官转化
宰相权力
不断分化:
转移-分割-废除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州、郡、县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任务:认真阅读教材,梳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
唐
宋
元
明
清
道、州、县三级制
州和县二级 → 路、州、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省、府、县 三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未改变,原行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思考】 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二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
再到省、路、府、州、县多级的演变,这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多级制
明朝 省、府、县 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 三级制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围绕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的。
而地方行政层级的划分也与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大关系。(如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
下稳上动(县相对稳定)
问题探究
探究点 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
史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一中秦汉的政治制度“大变动”指什么。分析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 “大变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建立。作用: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问题探究
探究点 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
史料二 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问题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演变的趋势。
[答案] 特点:地方行政层级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县作为最低一级的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最频繁。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不断被削弱。
小结3: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朝代 地方行政区划 演变趋势
秦朝 郡—县
汉朝 州—郡(国)—县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州—县
道—州—县
道(路)—州(府军监)—县
行省—路—府—州—县
省(三司)—府—州—县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
地方层级增多,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县始终是地方最低一级行政机构,稳定性强。
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化最大且频繁。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课堂练习
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①正确;
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
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 选择A项符合题意。
A
2.下面图中,体现历史上皇权变化的是
课堂练习
3.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B
C
4. 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象是
A.三司使长官会见地方官员 B.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
C.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 D.朱雀大街出现内阁衙门
B
5.“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D
课堂练习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皇帝制度(核心)
三公九卿制
全国推行郡县制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小结
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