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时空坐标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
1.1898年,戊戌变法:
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
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结果: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2.1901年,清末新政:
改各级官学为学堂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
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凡诟病学堂者,盖误以为学堂专讲西学,不讲中学故也。现定各学堂课程,于中国向有之经学、史学、理学及词章之学,并不偏废,且讲读研求之法,皆有定程,较向业科举者,尤加详备……是科举所尚之旧学,皆学堂诸生之所优为;学堂所增之新学,皆科举诸生之所未备。则学堂所出之人才,必远胜于科举之所得无疑矣。
——张之洞、荣庆等奏拟《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1903年制定,1904年1月公布)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①换取列强信任;维护清王朝统治。
②可使留学生不受蛊惑, 有利于抵制日益高涨的民主革命浪潮。
③设立学堂可以培养近代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改革
1.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后:
裁减冗署冗官,传统六部建制瓦解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①官制改革:
②选官制度:
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改革
1.1904年:
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②内容:
四书五经
经时济变
①形式:
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③目的:
选拔官吏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舍
旧
谋
新
意义:官制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新政始末。这一时期的文官设置,以西洋官制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六部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使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关逐渐分立,基本建构了中国文官的近代框架。
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摘编自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结合材料,谈谈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原因和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原因:清末科举考试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失去了为清王朝服务的功能。
影响:积极: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新式人才;
消极:新的选拔制度的缺陷加剧了政治动荡,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导致20世纪初期社会动荡。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合作探究
材料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受西学传播影响
为挽救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为目的
为政治革新服务
近代化趋势明显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奠基
1.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内容:
3.影响:
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建立
考试 确立
内容
甄别 含义
评价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
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结合表格中《文官考试法草案》的内容,归纳北洋政府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措施 对象 考试类型/选拔方式
考试
甄别
民国男子年满21岁,女子不得参加
已在文官职位的工作者
文官高等/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
检验文凭、经历、成绩、学识与经验
特点:
作用:
①男女参政权不平等;②以立法形式实施;③选拔措施多样,科目广泛;④考试和资历并重。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②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发展
建立
内容
特点
评价
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1929年,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①借鉴吸收其他制度;②考试权独立;③深受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影响;④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⑤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⑥法律保障;⑦本质特点是为国民党一党的私利服务
积极:制度规定严格;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局限: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无法禁绝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的相似性
(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均制定了数量众多的法规、条例。
(2)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
(3)都采取了留任旧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方法。
(4)在执行过程中都有许多名不副实的地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内涵 历程 沿用
发展
改革和完善
规范化和 制度化
意义 干部制度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
我国又建立了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
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建立 原因 ①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②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要求提高干部素质;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求更加公开透明的干部选用制度 建立 过程 初步建立
正式形成
主要内容
影响
199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新中国干部制度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逐步形成选贤任能的用人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与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比,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些规定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
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将党管干部等要求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