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8 17: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1997年7月1日零点,在全世界无数目光的聚焦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场内冉冉升起。全体中国人共同欢呼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
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大喜事,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是国际间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从此,香港开始了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九龙半岛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也被永久割让。1898年,英国向清廷租借新界99年,租约于1997年7月1日到期。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开始与英国谈判香港的问题。
香港回归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提出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他还向客人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撒切尔夫人当面称赞这一构想是天才的创造。此后,经过多轮谈判,到1984年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时,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设想在回归的香港建立特别行政区,并根据在《中英联合声明》中所作的承诺,制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明确了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1997年7月1日零点,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当日零时4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与此同时,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自此历经150多年殖民统治的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
周婷 杨兴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掌握相关的知识,学会写新闻标题和一句话新闻。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3.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学习目标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
什么是新闻?
关于新闻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①人物通讯
②事件通讯
③工作通讯
④风貌通讯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真:所述内容必须真实
短:篇幅要求短
快:时效性要强
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强:有思想性和指导性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倒金字塔结构
缺一不可
不一定有
时效性
真实性
简明性
特点
何时 WHEN
何故 WHY
何地 WHERE
何事 WHAT
何人 WHO
如何 HOW
六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 题 可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
导 语 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 体 是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 景 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 语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割让九龙半岛。1898年出界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及附属二百多个岛屿,后称为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表示收复香港的决心。最终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归还香港。
作品背景介绍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作品背景介绍
理清结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1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速读全文,体会标题的特点
标题采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1
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2
巧用双关,表面含义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3
走进文本
要求:划出关于时间表述的句子,并总结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事件
4时30分 港督府 降港督旗
4时40分 港督府 港督离府
晚6时15分 添马舰东 雨中告别仪式
7时45分 添马舰东 降米字旗
子夜时分 交接仪式上 政权交接仪式
7月1日第一分钟 交接仪式上 奏国歌,升国旗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 王子、港督离港
走进文本
再读读全文,体会组织材料的特点
标题文本预设
标题文本预设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主要部分就是选取97年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从时间入手,续写香港回归的新闻事实。
本文记录回归以时间为顺序,这些时间精确计时计分,衔接的非常紧密,为什么要这样写?
1、新闻需要真实的记录历史事件。
2、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3、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走进文本
体会组织材料的特点
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全文,典型镜头
第一次降旗:今后香港不会再由港督统治。
第二次降旗:象征着英国150多年的管治即将告终。
第三次降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宣告终结,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这些材料删除后也不影响完整性,可以删除吗?
1.插入的每一处背景材料都对应一个现实场景,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虚实相生,行文有波折。
2.背景材料烘托现实场景,构成对比的效果。暗示当时中国的弱小和现在的强大,在对比中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背景材料的出现使文章有了历史纵深感,内容更丰富。
问题探究
三读文本,感悟组织材料的特点
标题文本预设
品味语言, 探究情感
这篇新闻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叙述沉着而冷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我们能感受到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并谈谈你的理由。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品味语言 ,探究情感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5.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一雪前耻的畅快淋漓之感,溢于言表。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①主谓倒装,突出重点。倒装句式,突出“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彰显文章主题。
②运用借代,形象生动。用“不列颠尼亚”号指代英国,既妥帖合理,又形象生动。毛泽东在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失败、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之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标题,“别了”,委婉的语气中略带一丝嘲讽。
③巧用双关,意味深长。字面上看,是指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描述现实场景;深层含意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特点及作用
课堂小结
文本结构,图解展示
政权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在夜幕中消失
课堂小结
明晰主旨
课堂小结
本文是篇特写,文章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无比欣喜、自豪之情。
中国风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却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通过完整反映英方的撤离,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获奖原因
1.材料的剪辑安排
①历史与现实交错
②运用典型镜头
2.情感抒发:隐藏于沉着冷静之中
3.独特的视角与巧妙的拟题
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萦故里,
不堪嗟往事整世纪子远亲疏年年酣梦盼回归。
这副对联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再一次体会了香港回归的盛况,感受到了日益强大的祖国的力量。耻辱已雪,但教训不忘,在感受荣光的同时,更要明确身上的责任,让中国的力量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少年强,则国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 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节选
请祖国放心,强国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