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范仲淹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联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提升学生正确解读历史的能力。
3.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防弊之政
“强干弱枝”
祖宗家法
新弊渐生
“积贫积弱”
革除弊政
“富国强兵”
积弊难返偏安江南
南北对峙
【时空定位】与【导学思维】
祖宗家法未变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至1127年政权南迁,共传九帝,期间,围绕宋初制定的一套“防弊”之政,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变法与守旧的反复斗争,这一线索基本上贯串了北宋政治史的始终。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一、防弊之政----“强干弱枝”
材料:(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新五代史卷·安重荣传》
“弊”从何来?
【问题探究】: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如何防“弊”?
黄袍加身
方镇太重、武将跋扈、君弱臣强、纲纪不立。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
【问题探究】:北宋建立,面对五代十国这样一个人臣篡逆、纲常失纪的局面,赵匡胤如何防“弊”?
刘俊《雪夜访普图》(明代)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匡胤)
……非他故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之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赵普)
强干弱枝
商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
阅读教材你认为赵匡胤坚持了哪些原则?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原则?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分权牵制”
“文人治国”
措施?
赵匡胤的防弊之政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县府州军监路中央县令知州通判帅司漕司宪司仓司(兵工民事)(财赋)(司法)(救恤)北宋“路”的设置有何独特之处? 唐中后期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县府(州)道中央尹(刺史)县 令观察使节度使(边疆)地方难以形成完整的权力中心,无法独立对抗中央政府未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通判与知州共签文书,彼此制约纵向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三衙
调兵权
统兵权
计省
计相
二府
(分掌文武大政)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范祖禹《范太史集》
二府三司制
分化事权,即三分相权,二分兵权;相互制衡
横向分权,加强君主专制
唐宋在分割相权上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唐朝三省六部制侧重决策流程领域里的分权,即程序分权(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而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侧重分割宰相的事权,即宰相权力领域里的分权(中书门下掌行政、三司财政、枢密院掌军政,同时二府三司三分相权,枢密院与三衙二分兵权)
从长远看,二府权力格局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5: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
二府……中书、枢密院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1.收权——收归地方权力(“方镇太重”)
1.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
夺其权(行政)
制钱谷(财政)
收精兵(军政)
2.分权——分散机构权力(“君弱臣强”)
中央:二府三司制
3.“文人治国”----崇文抑武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在位期间,有近350人被录取为进士,977年,宋太宗宣布广纳贤才,不久之后有500名贤士获得了任用,太宗时共取士5816人,其中大多数人出身寒微。宋真宗扩大科举取士名额,进京赶考取得功名的士子就达15380人,这在整个中国科举取士的历史上是最高的数字。983年,皇帝在京城西部的皇家花园琼林为新课进士举行庆功宴。从此琼林宴相沿成习。 ——《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
崇文:大力提倡文治
宋朝吸取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别试制度。
《劝学诗》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材料2:臣观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财用大数都约缗钱六千余万,养兵之费约五千万,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五。 ————陈襄《论冗兵札子》
材料3: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令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
影响行政效率,政治因循保守
军事力量薄弱,外战常处守势
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三冗”,“二积”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
材料1:从祖宗之法的实施结果来看,除弊和防弊的确大见成效。一是彻底
铲除了对皇权威胁的”心腹之患“。二是彻底扭转了150多年藩镇自立,外
重内轻的政治局面。三是通过分割事权制度的设计,使君主专制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四是重文轻武的国策,为文官政治奠定了基础。后人也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将”唐宗“、”宋祖“相提并论。-选自社科版《中国通史》
积极: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探究】:
旧弊虽除,新弊又生
二、新弊渐生
“积弱积贫”
1.“积弱”
军事:民族政权并立及相互交融
《北宋、辽、西夏形势图(111年)》
燕云十六州
宋辽“澶渊之盟”
(“岁币”)
宋夏“庆历和议”(“岁赐”)
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观点一:屈辱求和,财政受损——不可取
观点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境,受损有限;和平主流;互市繁荣;民族交融;中华发展——有可取之处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积弱”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什么?
军政败坏(“养兵”政策)与阅读(“历史纵横”)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钱穆)
2.“积贫”
经济:“三冗”现象,入不敷出,财政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钱穆)
【学术争鸣】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综合国力。倘若按综合实力分析,宋应当说是超过了辽、金的。如果从综合国力角度考虑,宋王朝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总之,以“积贫积弱”概括宋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它不能反映宋朝的本质,而且容易引起对宋朝的误解,应予纠正。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的商榷》(陕西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
《宋史》:“昔者尧舜以禅代,汤武王、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
你心目中的宋太祖赵匡胤是怎样的君主?
宋太祖赵匡胤
(927年-976年)
赵翼:“宋太祖以忠厚开国,未尝戮一大将,然正当兴王之运,所至成功,固无事诛杀。”
关于赵匡胤的死:留下了“烛影斧声”千古迷案,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谋杀。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生前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驾崩时年仅50岁)
赵匡胤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他用卓越的智慧和超人的胆识,终结了乱世,给天下百姓带来了久久期盼的和平,书写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中国社科院版《中国通史》(三)
三、革除弊政
“变祖宗之法”,“富国强兵”
1、范仲淹:“庆历新政”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愿陛下顺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的改革重心?
整顿吏治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失败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方面)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方面)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方面)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方面)
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方面)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方面)
2、王安石:熙宁改制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基本原则?
变法的目的?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富国强兵
怎么变?
结果怎样?
富国、强兵、育才
领域 措施 内容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育才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富国
强兵
理财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元祐更化”--新法废除
司马光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方法 具体措施 理想效果
富国 之法 均输法 打击大地主、大商人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强兵 之法 保甲法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提高武器素质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培养 人才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改革扩大统治基础
探索与争鸣
关于王安石变法,历来时人与后人褒贬不一,学者们也颇有争议。我们又该如何认识?
王安石变法
(1069-1085)
“历史解释”与人物评价
韩 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蒋介石: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汉以前则推周公,至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列 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聚敛害民”,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
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问题探究】“千古是非王安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知识,你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展示风采】阅读王安石这三首诗,理解王安石在变法中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来!
四、积弊难返,偏安江南——南宋的偏安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靖康之变”
1127年,靖康之变
宋金之战,岳飞抗金
1141年,绍兴和议
宋金对峙,南宋偏安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梳理教材思路。
岳飞抗金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杭州岳飞墓
岳飞之死:是北宋开国确立“祖宗家法”以维护最高统治集团利益的必然选择;是“祖宗家法”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宋孝宗:“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①金军南下攻宋,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岳飞抗金反抗民族压迫符合南宋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发展经济的要求,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是正义的战争。
②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岳飞自然受到人民的尊敬。
③岳飞抗金有功,反而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被害,这种冤屈得到了人民的同情。
④岳飞豪壮的爱国情怀及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气节,激励了数代仁人志士报效国家,受到尊敬和怀念。
【思考点】岳飞为什么世代受到人民的尊重?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宋金绍兴和议(皇统议和)
南宋偏安,宋金对峙
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於这个耻辱的条约中断送了在这之前的抗金硕果,与金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南宋以耻辱所换取的“和平”,亦只维持了短短的二十年。
——《中国通史》
防弊之政
“强干弱枝”
祖宗家法
新弊渐生
“积贫积弱”
革除弊政
“富国强兵”
积弊难返偏安江南
南北对峙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祖宗家法未变
1.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一般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并对进奏官进行厘选,一般以八品文官或三班使臣充任,仅为传递公文的文书官员。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监察制度建设的延续性 B.地方机构的膨胀
C.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D.选官制度的完善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进奏院是藩镇与中央关系发展的特殊产物,唐代进奏官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并为藩镇收集情报,而宋代中央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进奏官由中央厘选,反映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C项正确;材料中的进奏院不是监察机构,排除A项;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等措施,不能反映地方机构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没有呈现官员选拔的具体情况,无法得出选官制度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在宋代,中央主要的机构是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三大分立的部门。为限制宰相权力,又另 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为限制枢密使权力,又设枢密副使;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宰相的权力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的加强 D.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代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权力,又对各机构长官增设副职而形成制约,反映了宋代专制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分割宰相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政府行政效率的降低,排除D项。故选C项。
3.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而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这反映出
A.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开始于北宋
B.幕兵主要是为提高战斗力应对边患
C.募兵缘于稳定统治却成为财政负担
D.军费开支过大成为冗费出现的根源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养兵的目的是稳定地方统治,中期后,冗兵造成冗费,加剧了财政负担,C项正确;募兵出现早于北宋,排除A项;募兵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统治而非应对边患,排除B项;军费是冗费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4.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
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
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
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
【答案】D
【详解】根据“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可得出王安石开展变法和变法的失败都反映出,宋代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地主阶级分化的原因,而是强调地主阶级分化的影响即为变法创造了一些条件,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守旧势力的阻碍,并不是王安石变法的阻碍,排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