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不懂就要问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厉声(声音严厉地)
B.私塾(私人的房子)
C.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2.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与“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相同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真题链接)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
有新鲜感的词语“糊里糊涂”的反义词是( )
A.清清楚楚 B.一知半解
4.“详细”的近义词是( )
A.粗略 B.大概 C.细致
二、照样子,写词语。
摇头晃脑(含身体部位的词语)
一字不漏(“一~不~”式)
摆摆手(AAB式)
三、补写词语。
里 涂 一 不漏 一 不
无声 无 无 头 脑
四、选字填空。
历 厉
1.先生( )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2.我们一定要学好( )史。
例 列
3.这道( )题我怎么也看不懂。
4.这些书排( )得很整齐,这都是妈妈的功劳。
五、根据句中加点部分的意思选择合适的成语,把序号填在对应的括号内。
A 滚瓜烂熟 B 绝口不提 C 一窍不通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
(2)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
(3)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
六、读句子,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填序号)
A.bèi B.bēi C.quān D.juàn E.āi F.ái
(1)小刚背( )着书包背( )课文。
(2)羊圈( )是用栅栏圈( )起来的。
(3)她俩挨( )到晚饭后才开始写作业。
(4)你可以挨( )着我坐在椅子上。
七、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根据下面的词典截图可以判断,这句话中,“挨”的读音是 ,意思是 。
(2)孙中山对“学问”的理解是 。
(3)从句中可以体会到孙中山宁愿 也要 的可贵品质。
八、句子作坊。(按要求写句子)
1.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
2.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用加点词语造句)
九、课内精彩阅读。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1.“连连点头”说明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态度表示 。
2.孙中山在课堂上提出了什么问题?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3.“壮着胆子”说明了( )
A.孙中山满意自己的学习情况,不害怕先生。
B.孙中山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文章意思的愿望。
4.“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的原因是什么?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下课了
下课了,活动时间到了,学校的操场上立刻沸腾(fèi téng)起来。
东墙边,一群男同学正在兴致勃勃地跳高。“嗖”的一声,一个同学纵身一跃,他的身体
轻盈得如燕子一般,一下子跃过了高高的横竿。
南墙边,一群女同学正在开心地做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可爱的“小鸡们”在慈爱的“老母鸡”的精心保护下,躲过了“老鹰”来势凶猛的追捕。
西墙边,一群低年级的同学正在津津有味地玩“丢手帕”的游戏。丢手帕的同学动作真隐蔽(bì),围成一圈的同学们都警惕(tì)着自己身后有没有被丢下手帕。
北墙边,几个高年级的男同学正在爬竹竿。看,那个穿白衬衫的同学像小猴一样灵活。他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爬下,好像全不费工夫。
操场中央,跳绳比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甩绳的同学手捏长绳,使劲地甩着,只见那绳子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让人看得眼花缭(liáo)乱。跳绳的同学更是竭(jié)尽全力。他们排成长龙似的队伍,一个接一个地在绳中穿行往来,动作真敏捷。
课间的操场真热闹啊!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兴致勃勃地( ) 津津有味地( )
2.读短文,完成填空。
下课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有的 ,有的玩“ ”和“ ”的游戏,有的 ,有的 。课间的操场真
啊!
3.短文中把跳高的男同学比作 ,把爬竹竿的同学比作 ,把队伍比作 。
4.短文中哪句话读起来很有新鲜感?请摘抄下来。
。
参考答案:
一、1.【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解释,需要对一些常识类名词进行识记。
B.私塾: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
2.【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名句的理解。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意思:只有不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弄明白,才能获得知识。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和“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意思相同。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故选B。
3.【答案】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糊里糊涂:指对事物认识不清。
清清楚楚:形容非常清楚明白。
一知半解:形容知道得少,理解得也不深。
故“糊里糊涂”的反义词是“清清楚楚”。
4.【答案】C
【详解】考查近义词。
详细,意思是完备、仔细。近义词:详备、周密、细致、周到、详尽、具体、概括、全面、精确、仔细、详明、注意、精细、周详。故选C
二、 头重脚轻 手忙脚乱 一声不响 一成不变 点点头 弯弯腰
三、【答案】 糊 糊 字 声 响 鸦 雀 缘 故 摇 晃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词语。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一字不漏:没有偏差,形容很全面,非常细心的意思。
一声不响: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四、 厉 历 例 列
五、【答案】 B C 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 .滚瓜烂熟 :形容记得非常牢固,念或背得非常流利。
B.绝口不提:这件事情绝对不和别人说。
C. 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1)绝口不提:这件事情绝对不和别人说。
(2) 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3)滚瓜烂熟 :形容记得非常牢固,念或背得非常流利。
六、【答案】 B A D C F E
【详解】考查多音字。
背:表示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躲避;瞒时读bèi 。表示(人)用脊背。负担;承担。读bēi。
圈:表示环形,环形的东西,周,周遭,范围时读圈quān, 养家畜的棚栏,读juàn。
挨:表示靠近;紧接着,顺着(次序),读āi。表示遭受;忍受,困难地度过(岁月) 苦日子拖延,读ái。
七、【答案】 ái 遭受,忍受 不懂就要问 挨打 弄清楚道理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注意平时对汉字的字音和字义的积累和识记。
(1)根据语境的含义以及释义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挨”的读音是ái,意思是遭受,忍受。
(2)根据文章的内容“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可以得出孙中山对“学问”的理解是不懂就要问。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从中可以体会到孙中山宁愿挨打,也要弄清楚道理的可贵品质。
八、【答案】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什么用。 你既然知道错了,就应当赶快改正。
【详解】本题考查按要求写句子。
1.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分为四步: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 去掉,问号改为句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本题首先将肯定词“有”改为否定词“没有”,再将疑问助词“呢”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词语造句。
要根据词语的特点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造句。注意语境的完整与连贯,不要有错别字,语句要通顺。
本题“既然……就……”表示因果关系。“既然”这部分陈述的是前因,“就”这部分回答的是后果,有这个前因而必然有这个后果。如:既然你不同意,那我就不好再强求了。
【答案】1.肯定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B
4.同学们被吓呆了。
【解析】1.考查句子的理解。
连连点头,是通过持续不断点头的动作表示允许、赞成、领会、命令或致意,说明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态度表示肯定。
2.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可知这是孙中山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3.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壮着胆子”意思是鼓起勇气。结合“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可知孙中山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文章意思的愿望。
4.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可得出答案。
【答案1.跳高 玩游戏
跳高 老鹰捉小鸡 丢手帕 爬竹竿 跳绳 真热闹
燕子 小猴 长龙
示例:可爱的“小鸡们”在慈爱的“老母鸡”的精心保护下,躲过了“老鹰”来势凶猛的追捕。
【解析】1.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我们要通读片段,勾画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然后筛选出有效信息,总结作答即可。结合文中“一群男同学正在兴致勃勃地跳高”“一群低年级的同学正在津津有味地玩‘丢手帕’的游戏。”可得出答案。
2.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结合文中“一群男同学正在兴致勃勃地跳高”“一群女同学正在开心地做着‘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群低年级的同学正在津津有味地玩‘丢手帕’的游戏。”“ 北墙边,几个高年级的男同学正在爬竹竿。”“操场中央,跳绳比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课间的操场真热闹啊!”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一个同学纵身一跃,他的身体轻盈得如燕子一般,一下子跃过了高高的横竿。”“ 北墙边,几个高年级的男同学正在爬竹竿。看,那个穿白衬衫的同学像小猴一样灵活。”“跳绳的同学更是竭尽全力。他们排成长龙似的队伍,一个接一个地在绳中穿行往来,动作真敏捷。”可知,短文中把跳高的男同学比作燕子,把爬竹竿的同学比作小猴,把队伍比作长龙。
4.本题考查摘抄句子。
选择你认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写下来即可。例如:操场中央,跳绳比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甩绳的同学手捏长绳,使劲地甩着,只见那绳子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让人看得眼花缭(liáo)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