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重点学校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云南省重点学校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9 17:4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云南省重点学校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
A. 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 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 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2. 习近平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主旨讲话:“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
A. 开辟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 B.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C. 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D. 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3.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4.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  )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5.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6. 古代埃及、印度、希腊、中国等文明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
A. 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B. 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
C.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限制交流 D. 政治动荡导致文明交流受阻
7. “由于城邦的政治制度,这些身为公民的希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劳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做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尝试。而中国的农耕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一大群清闲的统治阶层,整日不必做其他事情,只是发展心智活动。”材料旨在说明(  )
A. 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 B. 古代希腊人比中国人更具人文情怀
C. 理性思考和感性尝试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D. 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人的心智发展
8. 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B.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C. 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D. 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9. 假如你是生活在 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下述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A. 自备农具和耕畜,在领主直领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
B. 农民或农奴在庄园拥有一块份地进行耕种
C. 自己的生活物品均可以自己生产,如盐和铁
D. 和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诉讼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10. 下列选项中,对如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无论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 B. 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方式向国王效忠
C. 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 D. 各阶层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11. 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  )
A. 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B. 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
C. 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 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12. 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 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 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 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 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13.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以下关于西欧城市兴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
②城市完全独立于各地封建主
③城市兴起促使西欧大学兴起
④城市兴起有利于国王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4. 中古时期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阶层的合法身份,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反映出(  )
A. 农奴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B. 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
C. 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 D. 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
15. 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  )
A. 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 B. 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C. 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16. 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 狄奥多尔 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本特观点本质上反映了(  )
A. 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 B. 认可外来文明对古津巴布韦文化的影响
C. 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D. 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17. 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被誉为“新世界的罗马”。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长达1600千米。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接力传送。印加人重视交通事业的原因(  )
A. 促进各地文化交流 B. 便利人们出行 C. 传递情报调动军队 D. 便于征税征兵
18. 关于马铃薯的传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信息,据此判断他的结论可能是马铃薯(  )
16世纪中期 欧洲 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
1770年 法国 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
1795年 英国 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
1650—1850年 中国 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
①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
②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食物结构
③营养价值高,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
④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贵金属从美洲源源不断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购置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  )
A. 促进了两国的社会转型 B. 推动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C. 促使法国成为世界霸主 D. 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
20. 14—16世纪,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据此可知,在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  )
A. 海外扩张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 阶层间流动受到了严格限制
C.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D. 开始利用海洋获取权益
21. 如图是新航路开辟航线示意图,其中开辟A航线的航海家是(  )
A. 迪亚士 B. 达 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22. 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 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 植,使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这说明(  )
A.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 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
C. 殖民扩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D. 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
23. 1531年,世界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表明(  )
A. 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B. 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C.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 商品种类丰富多样
24. 1493年,教皇做出决断:“双方(西葡)以子午线为界,线西归属西班牙,线东归属葡萄牙。”同时又加授西、葡两国一项新的“保护传教”特权:即两国在各自归属范围内,有宣传天主教的权利。教皇的这一做法(  )
A. 解决了西葡之间的矛盾 B. 反映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异常激烈
C. 推动了两极世界的形成 D. 说明传教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25.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由此得出(  )
A.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 《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
C. 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D. 《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
26. 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有:“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 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 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27. 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这说明(  )
A. 民主政治造就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 B. 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它的文明
C. 文化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对外传播 D. 城邦制度促进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
28. 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时(  )
A. 日本正在进行大化改新 B. 中国正处于大唐盛世
C. 儒学在东南亚地区流行 D. 利玛窦来华传播教义
29. 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  )
A.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 B. 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
C. 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 D. 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
30. “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只要看到亚历山大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期。由此说明(  )
A. 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 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 D.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是某中学三个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材料。
组别 材料
一组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法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据《唐会要》
二组 康熙……命于中州等地,给(番薯)种教艺……自此广布蕃滋,直隶、江苏、山东等省亦皆种之。
——《清稗类钞 植物类》
三组 于近世欧洲文明进步最有大功者,曰罗盘针,借以航海觅地;曰火器,借以强兵卫国;曰印书术,借以流通思想,开广民智。而此三者,皆非欧洲人所能自发明,彼实学之于阿拉伯,而阿拉伯人又学之于我中国者也。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萨拉 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产生表格中三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家庭的主要原因。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公元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危机。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
材料二:在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公元646年(大化二年),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张玉祥等《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1) 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是如何应对统治危机的?对日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 这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一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材料二:随着萄萄亚东方贸易帝国的创立,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个帝国由少数岛屿和散布于绕非洲去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组成,它们在战略上都是重要的据点。葡萄牙人依靠它们得以控制伸展在半个地球上的航路,保证了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而且在航路上每隔一定距离都有一个停泊处,以补充食物和修整船只。葡萄牙就这样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
-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荣《世界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葡萄牙帝国对外贸易之路与汉代丝路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知,此处主要涉及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变化,而没有涉及国际形势变化,故A项错误;
“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目的,但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变化的根源,故B项错误;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一直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虽然不断地发展,但始终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
从“赶英超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不断发展完善,所以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会不断发展变化,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受理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和理论成果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强调世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命运要联系在一起,为此,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D选项符合题干的要求;
ABC选项的内容材料都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中国的治国理政,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中国治国理政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题干时间限定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三个改革家,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后期,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期,公民大会不会形同虚设。而且伯利克里采取很多办法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比如发放津贴,当公务员可以有补贴,所以失去政治热情,参政丧失民族信任,不符合那个年代史实,故ABD三项错误。
“用染成红色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反映的是必须参与政治,否则处以罚款,说明参政是公民的义务,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以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话为切入点,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和特征。
本题的重点是时间点,根据时间看题目,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解答即可。
4.【答案】D
【解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材料“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反映的是反对神,强调人的价值。故D项正确。
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故排除AB两项。
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归纳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感觉,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人的尊严;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理想国”学说)。
亚里士多德: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辩护人打动陪审团,说明辩护人得到了多数票的支持。雅典民主政治下设立陪审法庭,陪审团投票,以多数原则决定罪责及惩罚,该女子获无罪符合民主、法律程序,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都无从体现。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难度一般。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B选项正确。
大河与高山阻隔是地理原因,只是一部分原因,故A选项错误;
生产力水平是自然和历史的结果之一,故C选项错误;
政局的动荡不是主要原因,且不会一直存在,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世界古代文明起源多元的原因。
7.【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希腊奴隶制工商业发达,不需要长时间的农耕劳作,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中国是农耕社会,农民长期辛苦劳作,缺少理性思考时间,因此,希腊人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成就巨大,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相对较少,说明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故A项正确。
B、C项从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身为公民的希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劳作……有充足的时间做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尝试”“中国的农耕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一大群清闲的统治阶层……”。
本题主要通过古希腊城邦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答案】D
【解析】前4世纪后期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强大并打败希腊,随之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的压力山大帝国;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也称拜占庭帝国,故D正确;
A、B、C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考生可根据材料“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庄园与农奴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盐铁是欧洲庄园少数不能生产的物品,需要从城市采购,所以公元10世纪时不可能出现自己生产盐铁的局面,故C说法错误。ABD说法正确。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在西欧封建等级制下,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故C项正确。依据图示可以看出大封建主才是国王的直接附庸,小封建主和农民不是国王的直接附庸,故A项错误;在西欧封建等级制下,只有农民才要服劳役,故B项错误;依据图示可以看出各阶层相互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11.【答案】C
【解析】根据“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可以看出,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从中央到地方权力的割裂,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也不利于王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排除D项;
材料体现的是封君封臣关系的复杂,但没有强调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故排除A项;
材料与教会势力无关,故排除B项。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
A项说的是形式,而不是本质,B项说的是教皇国,C项说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均不符合。
故选:D。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5世纪”“走向集权”“本质内涵”。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故①正确。
②中的完全说法绝对化,当时城市要受各地封建主的一定约束,排除。
西欧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进行谈判或以金钱赎买,赢得一定自治权,城市自治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人才,这就使得西欧大学兴起,故③正确。
这时期的城市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国王的统一,故④正确,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构成以及兴起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中世纪的西欧城市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农奴一旦进入城市……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可以看出,中世纪的城市对西欧封建农奴制的瓦解有一定和推动作用,这体现了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故C正确。
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市民,不是农奴,故A错误。
B项说法太绝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
本题主要通过中世纪的欧洲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C
【解析】实行幕藩体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实权在幕府将军手中,地方设藩,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
在幕府统治下,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将军掌握实权,故A、B错误;
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幕府统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本特对古津巴布韦的认识,由起初认为古津巴布韦文化都是本地的废墟古物,后来在挖出皂石鸟后又认为来自于地中海文明,绝不是非洲的,这些语言就可以看到本特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选择C项。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印加文明最为典型的代表,“贯穿全国境内”“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接力传送”,主要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故C正确。
A、B、D属于客观作用,而不是原因,均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美洲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贯穿全国境内”“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接力传送”。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古代美洲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8.【答案】C
【解析】马铃薯是一种粮食作物,并非重要商品,故①错误;
产量高且营养丰富的马铃薯改变了亚欧大陆很多地区的食物结构,故②正确;
马铃薯并非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故③错误;
马铃薯作为一种耐旱性较强的高产作物,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故④正确;
故选:C。
19.【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以后,面对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和价格革命的出现,葡萄牙人选择购置地产和贵族头衔,错过了发展的机遇,法国却采取重商主义,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导致了两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轨迹,D项正确。
价格革命并未促进葡萄牙的社会转型,A项错误;
商业贸易中心转移是商业革命的表现,B项错误;
近代法国并未成为世界霸主,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开展海外扩张符合各阶层的利益,A项正确;
B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项“开始“之说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依据图中所示,A是从大西洋到美洲的航线;依据所学,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哥伦布。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航线;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证实地圆说。综上所述,故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能力。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直接原因:土耳其阻隔了传统商路、传播天主教、人文主义提倡进取精神、获得东方的黄金和物产。条件:生产力的发展
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的流行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最近高考有将原因、过程、影响进行综合的趋势。
22.【答案】B
【解析】A.材料反映的不是商业革命改变了社会政治地位。
B.材料反映出欧洲人对食物的开发,借鉴了美洲经验,体现了国际化的特征。
C.材料看不出美洲经济生活得到改变。
D.小麦不是从美洲传入欧洲的。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商品交易所的出现体现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没有反映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市场雏形形成以及商品种类丰富多样,故BC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表现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双方(西葡)以子午线为界,线西归属西班牙,线东归属葡萄牙“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不得不由教皇来出面进行协调,故选B项;
教皇所划分的子午线能够使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但不能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
在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才形成,排除C项;
西欧贵族和商人发财致富的愿望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所在,传播基督教是其次要目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5.【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这肯定是受到了当时商业活动频繁的影响。
B.材料体现不出,是否解决了争端。
C.材料看不出制定法律的主体特征。
D.材料看不出国王的命令特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两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当时河流与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法律制度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代两河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当时法律制度的特点。
26.【答案】C
【解析】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古埃及文明得以孕育、繁衍。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排除ABD,故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埃及文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埃及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的文化十分繁荣,结合所学分析这主要和城邦制度造成的宽松思想环境有关,故D项正确;亚里士多德时期古希腊民主政治已经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对比古希腊文明和其他地区的文明,因此无法得出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结论,故B项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在强调人文主义的传播,故C项排除。
故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结合古希腊城邦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希腊城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体现的是城邦促进文化的发展。
2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于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当时中国正处于唐朝全盛时期,B项正确;
日本大化改新开始于646年,即七世纪中期,当时阿拉伯帝国还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A项错误;
儒学在东南亚地区流行是在宋元以后,C项错误;
利玛窦来华传播教义是在16世纪后期,当时处于中国的明朝时期,阿拉伯帝国已灭亡,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可知,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明因交流而丰富,故B选项正确;
“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表述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不符,A选项错误;
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融合”可知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C选项错误;
文明是平等,不存在优劣之分,D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考生可结合材料“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0.【答案】D
【解析】亚历山大(我)通过东征和征服万里,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时代,表明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故选D项;
和平往来与东征等不符,A项错误;
文明衰落与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不符,B项错误;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1.【答案】【小题1】第一组原因:唐朝对外政策灵活开明;影响:有利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唐朝发展。
第二组原因:新航路开辟,高产作物的引入;影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第三组原因: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影响:促进西方文明转型;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题2】困境:近代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传统手工业较机器工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不高。
【小题3】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打通了两国外贸发展之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美两国贸易来往密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
【解析】(1)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中国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和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本题考查了中国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家庭的主要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答案】【小题1】状况:拜占庭帝国从繁荣到灭亡。原因: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成就;拜占庭帝国处于东西方交通要道上,商贸发达;《查士丁尼法典》有利于维系帝国的统治等造就了拜占庭帝国的辉煌。但统治者穷兵黩武,造成了帝国危机,又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保守和封闭的心态导致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小题2】措施:日本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解决日本问题。影响: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推动了日本的进步。
【小题3】启示除了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还应吸收接纳先进文明,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前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罗马政治制度和日本效仿唐制的变革,第1小问结合材料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即可,第2小问结合材料和日本效仿唐制变革进行分析即可,第3小问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罗马政治制度和日本效仿唐制的变革,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3.【答案】
【小题1】(1)“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说明连接了东西方交通线;“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体现了有利于东西方物产、技术、文艺等得到交流;“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可得出互派使节,加强了官方之间的来往;“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得出商贸和人员往来频繁,促进东西方经济的发展。
(2)葡萄牙帝国对外贸易之路与汉代丝路的不同点可以从双方贸易的目的、方式方面阐述。原因主要是从双方贸易的背景和影响方面组织答案。故答案为:
(1)作用:连接了东西方交通线;有利于东西方物产、技术、文艺等得到交流;互派使节,加强了官方之间的来往;商贸和人员往来频繁,促进东西方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汉代丝路推动和平交流,葡萄牙对外贸易之路是对外殖民侵略。
成因:汉代国力强盛、文明世界领先,对外交流有弘扬国威之目的;中华文化中的“仁”“和”观念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前夕,东西方商路被阻断;葡萄牙最先进行海上探险,以掠夺海外财富为目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 【小题2】
【解析】(1)本题主要是考查汉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要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是考查葡萄牙帝国对外贸易之路与汉代丝路的不同点及其成因,要结合葡萄牙和汉朝的国情分析。
本题主要是通过考查葡萄牙帝国对外贸易之路与汉代丝路,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