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课时 《司马光》 助学案
学习任务(一):制作一本连环画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会写“持、庭”等生字。 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3.理解小古文,感受逆向思维,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 1.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2.理解小古文,感受逆向思维,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活动一:课前谈话,引入情境
1.了解学生喜欢读的课外书; 2.欣赏老师小时候读的连环画; 3.引出编写连环画的情境,并揭题。
活动二:读故事,配画面
一: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 链接《姓氏歌》,了解复姓 【设计意图】链接已有知识——《姓氏歌》,回顾复姓知识,拉进孩子与“司马”的距离。 2. 初读课文,感知古文 (1)出示,发现小古文 (2)听音练读,纠正读音 预设1:足跌没水中 A、跌是一个足一个失,就是跌倒,滑到。 B、脚下滑了,摔到水中去了。所以这个字没读mò,淹没的意思。 预设2:众皆弃去 A.理解人物、事件。 B、读好停顿:众/皆弃去。 3. 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A、迁移停顿方法。 B、自主练习。 C、借助课堂作业本练习学习停顿。 D、读好停顿,读出小古文的味道。 二:读故事,配插画 1. 要把故事变成连环画,还应该有哪些人物和事物呢?默读课文,圈画人、物。 2. 交流汇报: 重点1:儿 A、理解“儿”:群儿、一儿、一儿,是同一个孩子吗? B、感受用词简洁:三个词,古人一个字就可以表示。 C、理解“群”:群儿,群鸟,群山,鱼群。 重点2:瓮 A、借助注释理解; B、借助插图理解; C、小结方法。 3.欣赏画家笔下的故事插画。
活动三:读故事,配文字
一:师生合作配文字 1.给图1、图2、图3、图4配文字,说理由。 2.重点:结合图片理解“迸”、“弃”。 二:同桌合作配文字 1.在插图卡上给图5、图6配上文字; 2.重点1:戏于庭 (1)聚焦“庭”字书写; (2)拓展理解“戏于庭”:戏于室、戏于廊、戏于操场…… 3.重点2:光持石击瓮破之 (1)理解动词; (2)理解“之”:这句话应该是光持石击瓮破瓮,小古文怎么写?好处是什么? (3)演读理解动作.
活动四:读故事、编页码
一、已有内容编页码 编页码,读故事。 二、续编页码讲故事 1.一编故事:当那群小孩找来大人时,想听一听故事的经过。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跟大人解释这件事情呢? 2.角色代入练思维:司马光,当时你举起石头把瓮砸破,你是怎么想的?你就不怕我这个大人责备你吗? 3.总结:在救人和留瓮的选择中,你们果断地选择了救人,为你们的勇敢、智慧、冷静点赞。 4.二编故事:当大人听了司马光讲的故事,会怎么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呢? 5.课外延展:这个故事从宋代至今,流传了千年。这本连环画还可以不断编下去
活动五:读故事,选封面
1.读书名:选一幅插图做封面。 2.说理由:回扣司马光美好的品质。 3.延任务:课后继续创作连环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