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8 22:0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课堂达标”教学活动设计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间
课时 2
课型 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主备人
目标设计的依据 课标陈述 一、课程标准 【识字与写字】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初步形成独立识字能力。 2.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査字典、词典,能借助字词典、图片、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组成词语的意思。 3.能使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反复诵读的形式,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生动。 2.能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学情教材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已初步具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的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课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可记住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本单元讲述的故事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依托,在故事主题思想法务方面,不要做多元解读。
单元目标 1.通过自主查字典、教师指导示范、同桌互助、交流展示等活动,认识本单元31个二类生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本单元一类生字21个,会写15个词语,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初步的审美能力。 2.通过自由读、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感受等活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四首古诗;能借助插图、结合时代背景,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伟人树立志向的原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教师讲解,学习书信的格式及要求,给自己的亲友或老师写一封信,可以通过邮局寄给对方,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对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时目标 (含重难点) 目标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顾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完成表格信息。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标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中华不振”?画出有关的句子,感悟立志原因。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完成表格信息。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准确完成表格。☆☆ 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评价任务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中华不振”?画出有关的句子,感悟立志原因。 1.画出相关句子☆ 2.找出全部句子☆☆ 3.谈一谈感悟立志原因☆☆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学习活动一:概括课文主要事件 (一)回顾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导入新课:出示上节课梳理的事件,填完整表格,让学生再次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出示学习任务、评价标准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顾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完成表格信息。 2.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边读课文边筛选出文中事件的关键信息。 主要事件 时间 地点人物(做什么)事件一事件二事件三
准确完成表格。☆☆ 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评价标准 找学生读一读“学习任务”,师说评价标准。 3.学生根据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自主学习,教师采用巡视的方法了解学情。 4.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统一组内答案。 5.教师组织学生班内交流。 预设: 主要事件 时间 地点人物(做什么)事件一新学年开始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周恩来回答(板书不振?)事件二十二岁那年奉天伯父(告诉)周恩来(疑惑不解)事件三一个星期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罚,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慰) 周恩来(看见,体会)
师:同学们,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的所见所闻把他心中的问号拉直变成了感叹号,中华真的是不振啊!(板书:不振!) 下面老师用三个简单的小标题概括这三个小故事: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刚才我们梳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现在谁来连起来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指生回答。 可以按事情的因果关系或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归纳主要内容: 写少年周恩来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学习活动二:再读课文,感悟“不振”。 (一)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感悟不振,寻找立志原因 1.出示学习任务、评价标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中华不振”?画出有关的句子。 2.谈一谈感悟立志原因。 1.画出相关句子☆ 2.找出全部句子☆☆ 3.谈一谈感悟立志原因☆☆
2.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评价标准 找学生读一读“学习任务”,师说评价标准。 3.学生根据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自主学习,教师采用巡视的方法了解学情。 4.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统一组内答案。 5.教师组织学生班内交流。 (1)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 ①课文哪儿直接写到了“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自由读读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并交流从中知道了什么。 ②观看微电影:租界,理解上世纪中华大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令国人受尽耻辱的租界。 当时的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贫穷落后,别的国家攻打我们中国,中国软弱,被迫划定租界。 b.外国人在租界内设立自己的领事馆,取消了中国的司法审判权,强行夺走了中国在租界的统治权。 (2)第十六自然段 那少年周恩来在租界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幕呢? 出示句子: 他们凑了过去,……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①读句子,想一想这一幕中谁触动了你的心? ②交流:这是一个( )的女人?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此时的感受再来朗读这段文字。 (3)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①“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说明了什么? ②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 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出示伯父的话,齐读)此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自己读书的志向——(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立志) 小结:看似不该发生的事情,在外国人的地盘里却都发生了,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中华不振”的原因。 (4)如何拯救祖国和人民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我们来看周恩来的这首七言绝句。 出示诗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①介绍创作背景:一九一九年九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这首诗就是周恩来回国前夕,他的好友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写了这首诗。 ②借助诗意,说一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诗意:气势豪迈的歌刚唱完便东渡日本,为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而精心研读各种科学。十年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干一番大事业,即使目的达不到,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二)布置作业:小练笔。 时至今日,周恩来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然震撼人们的心灵,周恩来也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诺言,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 (展示中国现在的存在的社会问题) 2.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板书设计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不振?不振!立志!
目标达成情况及教学反思 1.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2.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课堂机智,应变能力。 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改正,对于本节课一些较为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我也会继续沿用,并继续多在教材的钻研和课堂的调控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