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盘古开天地 教学设计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盘古开天地 教学设计 (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8 22:1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盘古开天地
【教学目标】
1.认识“劈、缓、浊”等8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4个生字,会写“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3.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教学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教学难点】
能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出示神话故事图片
(1)齐读词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与神话故事有关)
(2)引导交流:你读过其中的哪些神话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一位?
(3)单元导入:今天,我们走进神话故事单元——课件出示导语页,学生齐读“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2.揭示课题,质疑思考。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盘古,阅读他开天地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阅读时要思考,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盘古是谁?他为什么要开天地?他是怎样开天地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初识神奇
1.自由朗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读课题时自己及同学提出的问题。用“____”画出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2.识记生字。
(1)指名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提示:浊,读zhuó ,不读zuó。
(2)指导识记。
①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劈”:“劈”与哪几个字很像?
相机组词加以区别:劈(劈开)——辟(开辟) 僻(偏僻) 噼(噼噼啪啪) 霹(霹雳)
②联系旧知识记“肢”:之前,我们学过带有月字旁的字“脾、股、腹、胳、膊”等,还记得它们表示的是什么吗?今天学习的“肢”字,表示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
③同偏旁识记“躯”:你知道哪些偏旁是“身”的字?相机出示:射、躲、躯。
3.观察文中四幅图,读课文,找出文中与图画对应的段落,并概括主要内容。
(1)出示课文5幅插图,请学生找一找每一幅图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些段落。
(2)学生交流后汇总呈现。
第一幅图:第1自然段 第二幅图:第2自然段 第三幅图:第3、4自然段
第四幅图:第5、6自然段
(3)小结:对照插图,找到对应的语段,才能更好地读懂内容。
(4)试用四字词语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
(5)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事件进行简要概括。
第一幅图:第1自然段——宇宙混沌
第二幅图:第2自然段——劈开天地
第三幅图:第3、4自然段——顶天立地
第四幅图:第5、6自然段——化身万物
(板书:宇宙混沌 劈开天地 顶天立地 化身万物)
4.理清故事顺序。
(1)借助插图和对应段落,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整理。
①起因—宇宙一片混池;
②经过一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生万物;
③结果一盘古创造世界。
(3)依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试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天地还没有分开时,盘古在混沌中沉睡。盘古醒来后拿起斧头向黑暗劈去,使天地分开,然后头顶天,脚踏地,直到天地形成,累得倒下。最后盘古的身体化成了美丽的世界。
5.方法提炼。
借助图文对照的方式来读课文,能更快、更准确地理清课文顺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读中想象,感受神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宇宙最开始是什么情形?
(2)引导交流: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认为神奇的地方。
(3)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混沌”。
①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提问:“混沌”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②课件对比出示晴朗、辽阔的天地图。提问:图中的天和地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混沌”的宇宙吗?有什么感觉?
(4)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一个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再一边大声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交流。
①预设1:
a.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你找到了神奇的地方吗?请读出相关的句子。
b.出示句子1: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c.提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神奇了呢?(例如:“翻身坐”是普通的行为,带来的变化是像个“大鸡蛋”的宇宙“裂开了一条缝”,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神奇事情)
②预设2:
a.指名朗读体现神奇的句子。
b.出示句子2: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c.提问:你认为神奇的理由是什么?(例如:盘古用斧头一劈,带来的变化是天和地分开,宇宙第一次出现天和地,盘古真是力大无比)
③“大鸡蛋”发生了怎样神奇的变化?
④引导体会近义词、反义词表达的精妙。
a.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b.这句话中藏着几对反义词和近义词,找一找。
c.你见过“清”的什么?“浊”的什么?相机理解“清”的意思是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浊”的意思是水、空气等含杂质,不清洁,不干净。
d. “轻而清”与“重而浊”能互相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e.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天和地形成的过程非常神奇)
课件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浑浊的东西下降,变成了地。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f.再读,读出对天和地初步形成的好奇、惊喜。
④预设3:
a.指名读找出的体现神奇的句子。
b.课件相机出示句子3: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c.学生说出自己认为神奇的理由。(例如:盘古的身体与天地一起长,很神奇;盘古顶天立地,形象高大,很神奇)
d.引导展开想象,感受盘古雄伟、高大、勇于开创的形象。
提问引导: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想一想,一年过去了,天升高365丈,地呢?盘古呢?十年过去了,天升高3650丈,地呢?盘古呢?一百年过去了,天升高36500丈,地呢?盘古呢?盘古的身体能这样变化,真是太神奇了!
E.从盘古的一系列动作,你感受到了盘古怎样的人物形象?(顶天立地、高大、勇于开创等)
(3)师生合作朗读:教师朗读写盘古行为的句子,学生朗读写宇宙变化的句子。
课件出示: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四、指导书写,指导积累
1.认读本课会写字。
2.教师按照字形结构归类指导。
“睁、翻、缓、浊、撑、竭、液、滋”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翻”要注意左右均等,其他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要左窄右宽。
“斧、劈、累、奔、茂”为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两部分的不同比例。
3.师生交流易错字书写要点。
累:“田”要写扁点儿,下面不要写成“系”。
缓:右边不是“爱”而是“爰”。
茂:下面不能写成“戍”或“戌”。
滋:右下不要写成“丝”。
预设2:“缓”读“huǎn”,不要读成“nuǎn”;右边不要错写成“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借助课本插图,请你简要讲一讲盘古在沉睡中苏醒和劈开“大鸡蛋”的情节。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评价。
预设1:很久以前,天地混沌一片,盘古在其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后,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拿着大斧子凭借神力劈开了天地。
预设2:天地来分开时一片混沌,像个大鸡蛋。 盘古从沉睡中苏醒后,用尽全力劈开了黑暗,从此就有了天和地。
2.过渡:盘古开天辟地后,担心天和地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二、读中想象,感受神奇
1.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从哪里你感受到了神奇?
(2)学生交流。
①指名读句子。
②相机出示句子4: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③你为什么认为这里很神奇呢?(预设:他的身体能无限制地生长,长久地撑在天和地之间,盘古真是天生神力啊!)
(3)对比品味。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
盘古这个巨人就像一根柱子,立在天和地之间。
①“巍峨”这个词不仅写出了盘古的身体像山一样高大,还让我感受到他巨大的力量,坚不可摧。
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撑”和“立”,理解这两个动词的意思。(课件出示27)
撑:需要双手双脚和全身同时发力。
立:只是站着,很普通。
第一句话不仅写出了盘古用双手和双臂顶起天地的动作,还表现出他支撑天地用尽全力,而且坚持不懈的精神,天地辽阔,巨人伟岸。
③激情引读。
师:一百年过去了——
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师:一千年过去了——
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师:一万八千年过去了——
生: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过渡语: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虽然盘古倒下了,但他的身体却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4)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
①出示句子5: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②指名读。思考:从“多少年、终于、精疲力竭”这几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为了天地成形,盘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③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精疲力竭”:你什么时候也有过“精疲力竭”这种感受呢?
(5)指名读,齐读第4自然段。
2.学习第5自然段。
2.第5、6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细读课文后思考: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盘古身体的变化。
(2)男女生合作读。
男生朗读:他呼出的气息——(女生接读: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以下接读的方式相同:
他发出的声音——
他的左眼——
他的右眼——
他的四肢和躯干——
他的血液——
他的汗毛——
他的汗水——
(3)展开想象读:想象自然界的风、云、太阳、月亮、江河、雨露等带给我们的美妙感受,再自由读这一个自然段。
(4)盘古的身体还能变化成什么?用下列句式,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吧!
他的 变成了 ,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方便。
他的 、 变成了珍贵的 和 。
(答案示例:筋脉 条条道路 骨骼 牙齿 矿藏 宝石)
(5)从盘古的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精神?
3.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2)引导: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讲述故事,再现神奇
1.借助插图讲述故事的具体过程。
(1)出示四幅插图,给图取名字。(例如:盘古沉睡、盘古开天辟地、盘古顶天立地、盘古化为万物)
(2)结合插图,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2.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3.分小组讲故事。
四、古今对照,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被古代人民创造出来了。三国时,有个叫徐整的人把它记载下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1.投影《盘古开天辟地》的语段,指名学生朗读。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三国]徐整《三五历纪》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五运历年纪》
2.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两则古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应适当翻译。
译文:天地混沌如鸡蛋的时候,盘古就从其中生化了出来。当盘古活到一万八千岁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天辟地,清轻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而盘古在天地之中,一日九变。盘古之神与天齐高,亦要与地阔厚。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每日长高一丈。这样维持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长得极高,这就是天与地相距九万里的原因。
道生化出盘古,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成就了永垂不朽的化身。他呼出的气化成了风云,他的声音化成了雷声,他的左眼化成了太阳,右眼化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四根撑天的柱子和五座高山,他的血液化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化成了地表的脉理,他的肌肉化为了田土,头发胡须化为了星辰,皮毛化成了草木,牙齿和骨骼化成了金属矿物和石头,精髓化为了珍珠和宝石,汗水化成了润泽万物的雨露。
3.引导学生结合本文和译文,分析其与课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之处是都记叙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大体一致。
不同之处是文体不同,盘古化生万物的具体表现不同。
4.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其他关于天地形成的传说,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过渡:盘古开天辟地是汉族人民关于宇宙的想象描述,其实关于天地的形成,其他民族也有很多神话传说。请你们课下通过网络进行搜集,感受我国各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智慧,通过搜集、整理资料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特点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