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8 22:5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学会用圈点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2、感受牧羊人人格之美,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选点理据】
【教学重、难点】
1、默读方法的指导。
2、抓住关键词句,品析牧羊人形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这里曾经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干涸了,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然而,有一位老人却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一起来认识一个小人物,感受一份大情怀。
二、关于作者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 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本文节选自绘本《种树的男人》。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等30多项国际电影奖,引起人们强烈的环保意识,近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多万棵树!
三、检查预习
字词
慷慨 帐篷 废墟 干涸 坍塌 呼啸 滚烫 张扬 溜达 琢磨 微薄 酬劳 乍看 硬朗 干燥 水渠 流淌 薄荷 光秃秃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四、初次默读,废墟求生,发现奇迹。
1、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大家能否用一句话告诉我,牧羊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老人在一片废墟上种树,把这里变成了一片沃土。
种了多少年 35年
你是怎么知道的
文章第(15)段中说“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19)段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教师总结:是啊!牧羊人35年如一日在这片废墟上默默种树,终于把那片荒漠变成了绿洲。35年的悠悠岁月,多么漫长,文章却只在2000余字中就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这样一个奇迹。作者重点叙写了几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
我们继续用默读的方法阅读这篇文章。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每分钟进入视野的文字不少于400字,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学生默读。
(注意:动笔圈点勾画,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请同学们找到“我”三次见到牧羊人的时间、牧羊人的情况和高原的情况。)
(生1)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是在1913年,牧羊人孤独、安静地生活。周围是光秃秃的废墟。
(生2)第二次见到牧羊人是1919年,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当年种的一万颗橡树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
(生3)第三次见到牧羊人是1945年,牧羊人已经87岁。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3、“我”为什么要多次去见牧羊人呢 牧羊人在这里创造了什么样的生活吸引了我 请大家默读文章(3—6)段。
(生1)“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自由的。
(生2)“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恬静的。
(生3)“餐具洗得干干净净,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精致的。
(生4)“他刚刚刮过胡子。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闲适的。。
通过刚才同学们对句子的品读,确实能感受到牧羊人为自己经营了一个幸福、舒适的小天地,那么这个小天地之外真实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生)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师)能否用第(2)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他所处的环境
(生)废墟
(师)那么什么是废墟呢 结合第(2)段内容来猜一下
(生)曾经有人住过,但是现在却被破坏了。
(师)刚刚我们看的这部原著影片,名字叫《植树的男人》,这里因为常年遭受龙卷风的袭击,气候异常干燥,寸草不生。人们经受不住,都带着失落和怨恨纷纷离开了这个地方。但是牧羊人留下来了,而且还在这片废墟上创造了幸福、舒适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三、再次默读,废墟探访,见证奇迹。
1、请同学们默读(7)到(18)段,这一部分文字很长,请同学们进行过滤性的默读。
要求:在研究特定的问题时,要心无旁骛,迅速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找出与阅读目的有关的内容。学会利用关键词来品读牧羊人的形象。
参照示例:以“从____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
示例: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1)他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他用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颗橡子,对待每一个生命。是一种很负责的态度。)
(2)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
(对生命的呵护,慎重,珍惜,满怀希望。)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看来他并不在意。
他对这块地是谁的,这个问题根本不感兴趣。正好和文中开头的哪两个词照应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4)在十万颗橡子中,只有两万颗能发芽,而在这两万颗树苗中,只有一万颗能成活。老人在这里种树容易吗
(不容易。)但是我从没有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他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一做就是35年!这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
(5)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向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充满了绿色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
(6)正是这样一个认真、仔细、淡泊、执着的人,才在废墟上创造了奇迹。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四、三次默读,废墟重建,品悟奇迹。
(师)他创造的一切究竟给这世界留下了什么 同学们默读(19)到(21)段。
(默读求深度,默读时,心要静下来,沉下去,沉潜到文字的底部,理解文字潜在的韵味,才是高质量的阅读。)
(生)昔日的荒地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生)源源不断的泉水:他三十多年一直默默地种树,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
(生)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 ,还有孩子们的笑声。
(师)他给这世界留下了什么
(生)他创造了清新优美的环境,让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
(师)仅仅是这些吗 为什么说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
(生1)他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生2)上帝是来拯救人类的。老人在这里种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希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师)牧羊人不仅创造了一片绿洲,更让这里的人生活幸福,精神向上。他简直就是从事着上天所做的事。作者在最后一段给了他高度的评价:“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让我们怀着对老人无限的敬佩之情大声朗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提高
当我们带着对牧羊人深深的敬意走出这篇文章,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将以怎样的生活方式来经营自己的人生,才能创造人生的奇迹呢 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句式仿写一句话: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____地生活……
(生1)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稳稳地生活,活在当下,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生2)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静静地生活,安静的人才有深远的内心世界,才会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生3)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默默地生活,默默地为世界创造财富,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生4)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仔仔细细地生活,把简单的事做到精致,就可以创造奇迹。
(生5)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勤勤恳恳地生活,天道酬勤,勤奋会感动上帝,会创造奇迹。
(生6)我也要像牧羊人一样堂堂正正地生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在乎旁人说什么,大胆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快乐。
五、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主要用了默读和圈点勾画的方法,分析了牧羊人的人物形象,领悟了牧羊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其实我们都是和牧羊人一样的普通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有意义和价值?“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一直做,等待时间的回报。”(学生齐读)
同学们,只要我们坚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间肯定会回报你一个奇迹。
(师)我们要美美地生活,好好地生活,自己有能力创造幸福,也要有能力给予他人幸福。让我们的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