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2、品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体会本文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的艺术特色。
3、深入感知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份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尤其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美梦成真的,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而有些人也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年近半百的范进在终于考中举人之后,命运发生了怎样戏剧化的变化。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解说题目:了解科举制度
2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是热衷科学,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富贵,贫贱,看穿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3、关于作品《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贯穿中心。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风貌。
4、字词通关
作揖 带挈 行事 长亲 腆着 星宿 兀自 轩敞 相公 报帖 避讳 赊欠 绾发桑梓 侥幸 攥紧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课文中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范进中举前后分别写了哪几件事?按照什么顺序安排材料?
人物:范进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事件:中举前 中举后
胡屠户贺喜 范进发疯
范进借钱 胡屠户治病
张乡绅造访
3、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课文)
四、深层探究,分析人物
围绕范进中举,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让我们一起探究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范进的心态变化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学生小组为单位,采取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找出答案,并推荐代表作答,教师点拨)
1、胡屠户:
具体表现 中举前 中举后
(1)礼物不一样 一副大肠 一壶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2)称呼不一样 现世宝 癞蛤蟆 范老爷 文曲星 贤婿老爷
(3)评价不一样 烂忠厚没用的人 才学高品貌好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相貌体面
尖嘴猴腮
(4)态度不一样 大骂啐在脸上 打不得 低头扯衣襟
借钱不给 拿四五千钱
(5)走时不一样 横披衣服 千恩万谢 低着头
腆着肚子去了 笑眯眯的去了
细节描写:扯衣服手疼高声叫 如小丑一般
性格:前倨后恭、欺貧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小市侩形象
(通过中举前后胡屠户的变化,加深学生对胡屠户的理解)
2、众乡邻中举前: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出榜无早饭米,可众乡邻无人问津
中举后:
(1)拿鸡、酒、米、搬桌拿凳
(2)胡屠户大晕范进,众乡邻一起上前
(3)寻回丢了的鞋,替范进穿上
众人性格:嫌贫爱富、前倨后恭,显出了趋炎附势的神态
(写众乡邻的目的:说明封建科举制度的毒瘤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足见世态炎凉,无怪乎产生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了)
3、张乡绅
中举前:不管不理 中举后:送银、赠房
(1)拉拢的目的 如能京报连登皇甲 大靠山
当知县 小靠山
扩大关系网 不当官,仍可结官府同谋、帮手
(2)手腕 谢罪 叙说师门 赠礼
性格:居心叵测、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官场老手
4、范进: 中举前:
中举后
性格: 热衷功名 怯懦麻木、逆来顺受 迂腐无能、为人虚伪
(意在使学生通过各色人物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
五、品读课文,探究主旨。
《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
在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标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如果当范进醒来时,发现胡屠户打他时所说的话是真的,他果然不曾中举。请想象他会怎样?
(可仿照课文,大胆运用夸张与对比。)
本节课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各色人物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的丑态跃然纸上,当时的社会从上到下都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风尚,而范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难怪他那么如痴如醉的追求功名,是以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改编课本剧时,必须突出体现剧本三个方面的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3、舞台提示不可缺少,人物台词要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