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重点】
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其实我觉得四年级学生一课时可以学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黄山图片,播放天都峰相关视频,简介天都峰。
1.谈话:你们去过黄山吗?读了《黄山奇石》一课,你们知道黄山有哪些奇特的景点呢?从谚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景色的美丽,我们首先一起来欣赏一组黄山的图片。
2.导入:在黄山的东南部,有一座海拔1810米的高峰,叫天都峰。(出示视频)同学们,你们知道天都峰名字的来历吗?古代称天都峰为“群仙所都”,意为“天上的都会”,故取名“天都峰”。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29米,登山石阶约1.5千米长,坡度在70度以上。天都峰最险处为“鲫鱼背”。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背,石背两旁是万丈深渊。课文中有一个小女孩要爬天都峰,天都峰这么高,她是怎么爬上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次。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识记生字。
(1)指名认读“我会认”中的生字。
指名读,全班订正。开火车读。
(2)指导识记。
(3)识字游戏巩固生字
3.指导书写
(1)引导观察:请认真观察8个要求会写的字,看看哪几个字不需要指导,一看就会写。
预设:级、链、呵。
(2)学生自由练写。
(3)指导写好笔画多的字:颤、攀。
①教师边范写边提示:笔画多,要写得紧凑一些。
②学生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评价反馈。
(4)指导容易写错的字:猴、念、辫。
“猴”,单人旁右边不要加短竖,可与“时候”的“候”进行比较。
“念”,上部分是“今”,不是“令”,不要把“心”字的第三笔点写到“今”字的横折上。
“辫”,偏旁是“辛”
3.指名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了“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终一起爬上天都峰的故事。)
三、梳理文脉,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
2.学生交流。
(1)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板书: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2)提问: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3.提问: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有什么好处?(指名交流)
4.小结:按一定的顺序写,有助于把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
四、课堂小结
“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天都峰雄伟险峻,要想攀登,难于上青天。“我”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最后我爬到山顶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看来大家上节课听得都很认真。天都峰多么高、多么陡啊,战胜困难、奋力攀登的“我们”又是多么让人钦佩啊!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寻找爬山背后的深意。
二、聚焦重点,探究写法
教师提问:“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爬山前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教师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天都峰险势的句子,并说说“我”的心理感受。
②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等词句,师生共同梳理出:“我”感到很害怕,非常不自信。。
③指导朗读相关语句,体会“我”的畏难与害怕。
④总结:作者在写爬山前时,重点写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写就特别清楚。
(2)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三至五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部分内容写清楚的?
②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课件标示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教师随机指导展开想象:这两个“也”字,说明了他们怎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两个“也”字,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都是对对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在山脚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读出既惊讶又赞许的语气。总结出通过语言描写把一老一少相互鼓励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师小结:爬山前,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和“陡”;运用了心理描写,写出了“我”的胆怯;“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运用了语言描写。
爬山中
学习第六自然段。
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部分内容写清楚的?
预设:作者在第六自然段用了不同的动词。
教师随机指导:让学生画一画小主人公爬山的动作,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爬山的姿态。
总结:爬山中,抓住“我”的动作和样子来写,“奋力”“手脚并用”表现出“我”爬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一会儿……一会儿……”将奋力攀登天都峰的“我”比作“小猴子”,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样子
过渡:“我”和老爷爷登上峰顶后,又有怎样的对话呢?拿起课本,小组内分角色和旁白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你的感受。
爬到顶峰后
学习第八至十自然段。
①教师找小组读第八至十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怎样把爬上峰顶后写清楚的?
学生交流: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听到的。
②老爷爷话中的“居然”一词应如何理解?
“居然”一词,表示老爷爷对自己能爬上天都峰感到意外。
③“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明确:因为“我”和老爷爷都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勇气,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④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汲取”的意思是吸取。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呢?
明确:爸爸的话揭示了“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原因:一是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善于向他人学习,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
三、朗读感悟,总结写法
1.写法总结:朗读第2~8自然段,回顾爬山的过程,作者是怎么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
2.指导朗读第2~8自然段。
(1)指名读。
(2)指导朗读。
①朗读“怎么想”部分: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险,读出害怕。
②朗读“怎么说”部分:读出惊讶与赞许,可以分角色朗读对话。
③朗读“怎么做”部分:读出爬山过程的艰难。
3.小结: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的过程写得很清楚。
4.提问:怎样把事情写清楚?
教师小结: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我们要按照顺序来写,就像《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作者把“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都写了下来,把整个过程写得很细致,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