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9 08:3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明确写作顺序和内容,感受李大钊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2.研读课文,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人物高大形象的写法
3.朗读课文,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厘清我对父亲情感认识的变化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静心学习,当我们漫步在美丽的公园里悠闲地赏景拍照,当我们和家人一起围坐在桌旁享受美味的晚餐……你是否觉得自己很幸福?你可知道这幸福的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当年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它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节课,让我们把时光的车轮退回到解放前那段最黑暗的时期,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
解题:
你对题目:“十六年前的回忆”会产生哪些疑问?
明确:这是一篇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的事情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事还记得很清楚,可见记忆很深刻。
背景介绍: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lào)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施以绞刑。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本文写于1943年,那一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作为女儿,李星华亲眼目睹了父亲被害的过程,事隔十六年,依然记忆深刻。在文中李星华饱含深情地高度赞扬了父亲李大钊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和勇于为革命牺牲的精神。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nàn jí zhuān mái fá miǎn jú shì ti zàn xuē mó guǐ
被难日 书籍 砖头 埋头 军阀 避免 局势 抽屉 暂时 皮靴 魔鬼
cán bào f ěi yōng chōng
残暴 匪徒 一拥而入 怒气冲冲
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被难日:这里指父亲遇害的日子。
2.朗读课文,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说说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那年春天 被捕前:(2~7自然段)
4月6日的早晨 被捕时:(8~18自然段)
十几天过去了 被庭审:(19~29自然段)
28日黄昏 被害:(30~33自然段)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三.研读课文 分析人物
3.说说这些事情中,有哪几件让你印象深刻?
研读父亲“被捕时”和“被庭审”这两个情节,圈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从中你看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
被捕时:
面对敌人的抓捕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和对敌人的蔑视。
10.“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语言描写)
1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17.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神态描写)
被庭审:
主要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面对死亡的平静镇定,坚贞不屈和对家人深深的爱,表现了父亲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死亡面前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从容冷静,就是因为他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那就是对于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20.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外貌描写)
23.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24.“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语言描写)
28.……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文章还写了敌人的嚣张跋扈,我的胆小恐惧和家人的心疼不舍。
请圈画出描写抓捕父亲时敌人的嚣张跋扈和我的胆小恐惧以及庭审时家人对父亲心疼不舍的句子:
敌人来抓捕父亲时的嚣张跋扈:
8.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12.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13.“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17.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18.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我的胆小恐惧:
9.“什么 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10.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家人对父亲的心疼不舍:
21.“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1)学习对比的写法
这里运用对比写法,对比的作用:衬托、突出强调表现父亲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文中还有两处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母亲和朋友的几次劝说父亲离开与父亲的执意坚守的对比
7.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父亲明知当前形势危急,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仍然坚守北京,表现他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父亲对我提出问题的态度的对比
4.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5.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为了工作的需要和出于对家人的爱,父亲含糊地回答了我,可以看出父亲对待工作严肃认真、高度负责,他对待工作的严肃认真与对待家人的关爱呵护是一致的。
梳理四次对比写法的运用:
1.被捕时的临危不惧与敌人的嚣张跋扈、我的胆小恐惧
2.法庭上从容赴死、坚贞不屈与家人的心疼不舍
3.被捕前母亲及其朋友的劝说与他的执意坚守
4.被捕前对我提出问题的态度
总结父亲形象:
对工作严肃认真、高度负责任,临危不惧、信念坚定、勇于牺牲的革命者形象和对家人无限热爱的慈父形象。
文章除了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还运用了其他的写法:
(2)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开头: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32.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33.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由于一个在开头,一个在结尾,这里也可以叫首尾呼应的写法,它的好处是: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勾联,浑然一体,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文章另外两处也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
1.前: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前: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后: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这些前后照应的句子,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事情来胧去脉的发展,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时局的紧张,更加丰满、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四.跳读课文 深剖情感
厘清我对父亲情感认识的变化过程
被捕前:面对父亲一反常态的回答,我非常“不理解”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 怪可惜的。”
4.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5.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被捕时:17.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法庭上:23.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被害后:32.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33.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明确:我对父亲的情感认识经历了由“不理解”——“理解敬仰”——“伤痛怀念”的变化过程。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十六年了,但我依然记忆清晰,饱含着深深的伤痛和怀念,请深情地朗读最后三段,体会这份深情。
31.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32.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33.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从女儿的角度认识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一位慈祥的父亲——李大钊。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为民请命的人,现在,我国正处于冠状病毒新型肺炎困扰的非常时期,但早已有无数仁人志士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前方战场,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六.课后作业:(二选一)
1.在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诗篇。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这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写成不少于300字的文章,表现他们的革命精神。
2.当下,冠状病毒抗疫期间,无论是武汉前方阵地的医护人员、身边驰援武汉的逆行工作者,还是家门口的机关人员、警察、老师、环卫工作者,我们的父母……你一定知道他们为此次“抗疫”做出了许多感人的事情,请写出他们的故事,讴歌他们的精神,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