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 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犹如世人的安身立命,必须懂得如何经营好自己的生存坏境,否则将难以长久。何为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互派使节、进行谈判、会谈等。
——《辞海》
中国近代的外交呈现怎样的情形?
1842—1901年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统计简表刚
果墨
西
哥其
他一一三
十
一民国时期的外交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并无近代意义之外交。礼部和理藩院为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贡使而设立, 体现了“天朝至上”的深层文化内涵……西方列强用炮舰向中华帝国表明:他们不是贡使,他们是执行其国家之使命,通过外交途径订立不平等条约。中国传统对外关系自此而失衡,此项失衡则导致中国丧权失土,铸成百年之痛史。
——魏宏运艰难 · 智慧 · 博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怎样的国际环境?国
美苏联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对立50年代国际形势图
“国会远比行政当局更加强烈地从意识形态角度僵化地看待战后美苏之争,把共产主义视为铁板一块,认为所有共产党都是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都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语言来反对新中国……美国社会也弥漫着对共产主义的强烈恐惧。”
——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新中国如何应对这种艰难? 1949—1955年,是新中国的幼年时期,饱经磨难的东方古国终于从连年的战火中解脱出来,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要在国内恢复经济,另一方面还要在国际上广泛宣传,树立新中国的形象,广交朋友,扩大影响。
——刘守华《中国档案》
新中国建交遵循什么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总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第54条规定“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三大方针 建国第一年便与包括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以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949.10-1950.10)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日内瓦会议的精彩亮相《日内瓦协议》(1954)万隆会议的巨大成功 “求同存异”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1955)四大成就博弈一喜忧参半的中苏关系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 其实双方内心的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谁也不好讲,因为他们主要的目的是双方要合作,苏联要拉住中国,当时建立的社会主义阵营,他希望新中国能够加入这个阵营,毛泽东也希望共产党刚夺取的政权能够得到苏联的帮助,这方面是一致的。但是涉及到国家利益,确实是处在非常矛盾的状态。
——沈志华(华师大冷战史中心)当时许多人对斯大林没有亲自到车站迎接毛泽东表示惊讶……现在毛泽东到莫斯科,斯大林不亲自去车站迎接,像是被叫到莫斯科的,中国好像是一个仆从国。
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的现实状况,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国家利益和实力>所谓的同志情感50年代苏联的援助,保卫了新中国的国防,为“一穷二白”的中国奠定了工业和技术基础,也带来了苏联文学和“喀秋莎”。
——曹辛《综观六十年外国对华援助·永志不忘坦然应对》
也为中苏关系的恶化埋了隐患博弈二日臻成熟的五项原则 首先是和 的谈判中提出(1953年)。
然后是在 和 联合声明中确立(1954)互相尊重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和平共处。提出:内容: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领土主权平等互惠印度中缅中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国内: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博弈三初试锋芒的国际亮相那天,杜勒斯走进万国宫的休息室,正巧周恩来也在里面,看到杜勒斯进来,周像往常那样温文尔雅地带着笑意打算和杜勒斯握手……杜勒斯督了一眼旁边那些正等着拍摄这个带有和解象征意义照片的摄影记者们,很快背过身去,不理会周恩来伸出的手。
——亚历克西斯·约翰逊《大权之所在》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1888—1959) 周恩来将国内刚出品的彩色戏曲电影《梁山泊与祝英台》带到日内瓦放映。周恩来希望外国朋友了解,中国人是重感情的、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不愿和外界互相仇视。
请柬上是这样写的:“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周恩来外交风云》 第一次大国的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如何理解求同存异?同 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到1955 年万隆会议召开之时,尚无一个非洲国家同中国建交。周总理通过参加万隆会议打开了中非建交局面,并掀起非洲国家同中国建交的第一个浪潮。万隆会议后,许多非洲国家继埃及之后纷纷同中国建交。从 1955 年到 1963 年,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从 0 增至 14 个。
——尹承德(中国国际问题特约研究员)反思1:如何定义外交的成功? 在现有的外交环境下,充分发挥外交智慧,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根据既定的和平外交方针,加强与亚洲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利用各种外交场合……这些无疑是在艰难环境下的巨大成功!
——唐洲雁《毛泽东思想研究》反思2:新中国在如此困难的国际环境取得外交的成功源于哪些因素?反思3:外交是否真如表面上的光鲜亮眼?国家利益
国家力量
国家环境
国家性质非常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