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1张PPT。第十七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 等人的主要作品
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课重点: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本课难点:
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 自学指导:1、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
兴起发展:
高潮:古代希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各城市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2、影响: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进行一场思想变革1、原因:讨论 文艺复兴是不是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文化的复兴?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什么?二、文艺复兴1、时间:14世纪
2、国家:意大利
3、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1)经济基础: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
(3)人才和文化基础:意大利较多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4)直接原因:天主教思想文化专制
4、旗号: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5、实质:不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6、内容:你是如何理解“人文主义”的?A以人为中心B反对教会C崇尚理性与科学知识以人为中心现世的享受自由平等理性和科学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7、斗争矛头:反对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8、成就:“文学三杰”的作品
及影响(3点)但丁 《神曲》“先驱”薄伽丘 《十日谈》彼特拉克 《歌集》“人文主义之父”“美术三杰”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圣母与圣子》(1)文学人文主义之父 歌集 ①彼特拉克: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
的学问”,被称为“_____________”,代表作是《_____》。②薄伽丘:短篇小说集《________》,抨击封建道德
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十日谈③但丁:长诗《________》,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神曲 通过100个故事,作者抨击教会和封建道德,宣传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但丁薄伽丘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 三部分。对教会的丑恶表达了憎恶。(即《歌集》)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2)艺术: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________被誉为文
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等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达·芬奇 《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大卫》米开朗基罗:1501-1505年雕塑气势雄伟有力,
充满旺盛的战斗精神大多数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之美,扫除中世纪绘画的呆板拘谨气息,按人的标准和感受刻画神,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也反映了对传统宗教的批判和否定。
16世纪,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
洲其他国家,达到高潮。
9、扩展:
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10、文艺复兴的意义:A 思想:
B 自然科学:
C 文学艺术:众多的精湛艺术品和文学杰作 解放了思想,推动了宗教改革。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1、含义:
16世纪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各国的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
2、为什么会发生宗教改革?(原因)
三、宗教改革 (1)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主要原因: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德意志的压榨。
(3)直接原因:1517 年,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导火线)宗教改革首发地:德国倡导者:马丁·路德马丁·路德像(克拉纳赫,油画,1472-1553)马丁·路德所译德文《旧约》卷首插图3、代表:马丁·路德 和加尔文
4、序 幕
1517 年,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列举兜
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4、马丁·路德的主张:
第一,他认为信仰上帝和耶稣即可得救,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核心内容)
第二,反对繁缛的礼拜仪式及各种名目的“圣礼”,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第三,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第四,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
第五,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加尔文的主张:
(1)主张“信仰得救”。
(2)提出了“先定论”的神学学说。(评价两个方面)
5、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6、实质: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社会革命,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7、影响:(1)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会。
(2)解放了民众的思想,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3)局限性:没有突破对神的信仰的牢笼。思考: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发生在德国?“九十五条论纲”的意义?马丁.路德提出了哪四点主张?其主张得到哪些人的支持?为什么?“教皇的奶牛”; 其“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等主张符合封建国王和诸侯要求扩大势力的需要。平民、国王、封建诸侯序幕。 课堂思考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 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里的“人”的被发现是指文艺复兴“世界”被发现是指 新航路的开辟本课知识结构文艺复兴
14-17世纪影响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根本原因)新兴资产阶级(阶级基础)教会的思想文化专制(直接原因)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条件)实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内容核心是人文主义A以人为中心B反对教会C崇尚理性与科学知识表现文学三杰艺术影响(意义)P98A、B、C推动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导火线 赎罪券经过:德意志欧洲多国(荷兰、英国等)推动小结:1、但丁被称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对“新时代”的准确理解是
A资产阶级开始建立自己的统治
B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C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
D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称为
“人曲”,是因为这两本书都
A用文学打动了人心 B歌颂人性反对神性
C描写了现实生活 D批判宗教信仰CB课后练习
3、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是A.反对禁欲主义 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C.矛头直指教皇 D.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BC 1.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
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中,最先)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C.宗教改革B.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解析:在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最早提倡人性,
反对神性,反对神学世界观。
答案:B 2.某中学开展了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
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小王准备参加这次
活动,他选了以下几本书进行研究。你认为他所选的哪本书存在问题?()A.《圣经》
B.但丁的《神曲》
C.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D.彼特拉克的《歌集》解析:B、C、D 三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弘扬了人文精神。答案:A 3.恩格斯曾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
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这场革命指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B.文艺复兴运动
D.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再现史实、分析判断
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指的是封
建神学世界观受到冲击,联系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可知,
正确选项为 B 项。
答案:B 4.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
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
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C.亨利八世B.克伦威尔
D.加尔文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此人反对烦琐的宗教礼仪,
主张信仰就可以得救,这是马丁·路德派的教义。
答案:A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讨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时各抒己见,下列有关该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新教的产生
B.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
C.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D.摧毁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西欧的
封建势力包括两方面: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宗教改
革只是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并没有摧毁西欧的封建势
力,故 D 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D问题一:怎样认识文艺复兴?【引思】对文艺复兴的认识,可以从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核心思想、实质等方面着手。【问题详解】1.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 (1)14 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
级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要求
摧毁宗教神学,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肯
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意大利地区保留着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2.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文化运动和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4.对文艺复兴的评价 (1)文艺复兴是欧洲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
放运动,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符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近代欧洲文学艺
术的发展。(2)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追求现时幸福和冒险的精神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之一。 1.温家宝总理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的讲话中,
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百花竞放、硕果累累、
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经济的大繁荣往
往会带来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且成就辉煌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B.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
C.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
D.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反对封建制度 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
放运动。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而两者中起根本作用的是经济。故 A 项符合。答案:A2.下列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核心
B.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思想武器
C.曾一度造成个人私欲膨胀和社会混乱
D.宣扬人性、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建立法治社会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并没有反对
君主专制,也没有要求建立法治社会。人文主义重视人
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答案:D问题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哪些异同? 【引思】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反对封建秩序的
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两者在批判天主教会方面立场一致,
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问题详解】 1.相同点:都处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
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斗争
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都向古代寻求和汲取养料;都得
到统治者的支持。2.不同点 (1)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及尊严,
向往自由与宽容;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
一切以神为中心,强调信仰与服从。(2)文艺复兴是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的贵族运动;宗教改革是民众运动。(3)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宗教改革直接否定教皇权威。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A.否定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架 解析:本题易错选 A 项,错选原因是对文艺复兴和
宗教改革对待宗教的态度理解不准确。文艺复兴主张人
性的解放,肯定现实的人生,并不反对天主教,且借用
宗教题材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宗教改革是主张进一步解
放人性,反对宗教的烦琐仪式和教皇的统治地位,并不
主张废除天主教,故排除 A 项。两次运动都是思想解放
潮流,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 C 项符合题意。B 项
明显不符合史实,D 项属于启蒙运动的成果。答案:C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发生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后
B.都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C.都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D.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碎了精神枷锁
解析: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但宗教改革
不符合此项,故选 C 项。
答案:C教材 思考题。 【参考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
罪恶,但并未放弃天主教,而是表现为一种世俗化、人
性化的理想。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
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1.右图所示作品的内容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其主要价值在于() A.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
B.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C.率先表达了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
D.提倡信仰即可得救,否认了教皇权威《 解析: 十日谈》猛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
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这是其历史价值所在。答案:A 2.“文艺复兴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时代,但也是世
界探险家和航海家的时代”,这段文字指出了文艺复兴与新航路开辟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即() A.发生的时间大体吻合
B.发生的地点大致相同
C.所产生的作用完全一致
D.人文主义在起作用
解析: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把人从宗教的
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与新航路开辟发现“世界”一样。
答案:D3.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直接原因是( )
A.天主教会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
B.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C.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直接原因。 罗马教皇在德
意志出售“赎罪券”,激起了马丁·路德的极大反感,他
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A、C
两项是主要原因。D 项是经济根源或根本原因。答案:B 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
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
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
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 · 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了世俗政权和世俗权力的地位,
当时欧洲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体制,天主教和教皇在欧
洲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马丁·路德这样说就是对教皇权
威的最大挑战。答案:D 5.马丁·路德说:“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
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这说明马丁·路德()A.否定宗教信仰
C.倡导人文主义B.追求民主政治
D.反对封建制度 解析:马丁 · 路德要求教皇归还 “ 自由 ” “ 权
利”“财产”等,反映了他追求自由、幸福,要求获得
尊严的愿望,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故选 C 项。
答案:C 一、单项选择题
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上层的倡导B.社会思潮的变化
D.传统文化的影响 解析:《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典型代表,而风俗
画的出现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作品,而文艺复兴
的发生主要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结果。
故二者呈现出世俗化倾向的共同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答案:A2.有人将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称为“人曲”。这是因为这两本书()A.都用文学打动人心
B.都描写了现实生活
C.都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歌颂人性
D.都批判宗教信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结论的能力。薄
伽丘的《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
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神曲》率先对教会
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故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3.人文主义在西欧经历了萌发、复兴和发展的历程。)下列各项中,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特征的是(
A.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B.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C.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D.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认识近代西欧历次思想解放运
动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
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准绳;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鼓吹人性的解放和思想自由;在宗教改革中,资产阶级
提出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而启蒙思想家在批判
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
治构想。
答案:C4.右图是 16 世纪的著名画作《路德焚烧教皇令》。)该图所示历史现象所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A.路德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B.人文主义的思想开始萌芽
C.宗教改革旨在推翻天主教
D.路德反对天主教思想的禁锢 解析:本题易错选 C 项,针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敛财,
马丁·路德焚烧了教皇令,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但马丁·
路德并不反对天主教,因为他的运动是披着宗教的外衣
进行的,他反对的只是天主教烦琐的仪式、天主教的欺
骗及其搜刮人们钱财的做法,故 D 项正确,C 项错误。
A 项是马丁·路德的主张,但与画作反映的信息不符,B
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 5.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
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A.赎罪券和《圣经》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解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
统治,建立适合资产阶级要求的宗教思想和体系,故前
一个 “ 枷锁 ” 指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后一个 “ 枷锁 ”
指适合资产阶级要求的宗教思想和体系。
答案:B谢谢,再见!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东正教
(东派)公教(天主教)
(西派)东正教天主教新 教第一次分裂1054年第二次分裂
16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