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情境导入:中国西方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背景
一、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A.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C.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民族危机→强国御侮、救亡图存(目的)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
2.代表人物 A.主张:
B.表现:
C.地位: 设立译馆,翻译书籍
《各国律例》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林则徐 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林则徐魏 源(2)魏源A.编写著作:
B.主张:
C.意义:《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向西方学习有重要启迪作用——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专著“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比较项目人物林则徐魏源活动代表书籍主要观点影响主持禁烟,设译馆、翻译或编译外国书报编写书籍《各国律例》
《四洲志》《海国图志》了解、研究世界
情况(第一人)提出“师夷长技
以制夷”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自主学习 :《海国图志》墙里开花墙外香?
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史的悲剧啊。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探究 2: 你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吗?林则徐、魏源主要向西方学习什么?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呢?他们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何作用?3.评价积极性局限性A.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B.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A.尚未付诸实践
B.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C.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2.代表人物、时间
3.旗号(思想主张)内忧外患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什么?“西学”指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封建伦理纲常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中学”、“西学”的地位:“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之目的。
探究 3:
下图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清政府面临怎样的内外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你认为清政府会怎么办? 材料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 材料二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1861年)1、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主张有什么区别?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
2、材料三中“师夷长技”的实践活动有哪些方面?达到自强的目的了吗?产生了什么作用?探究 4: 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历史必修3教材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2.代表人物、时间
3.旗号(思想主张)
4.内容(实践活动)
5.结果
6.评价内忧外患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培养人才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诱导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等北洋、南洋、福建三水师创办京师同文馆、派留学生出国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轮船招商局京师同文馆晚清留美幼童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
——詹天佑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严复——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不完全同意:
继承:
他们同属于地主阶级;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发展:
(1)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更广;
(2)洋务派学西方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来维护封建统治,林则徐、魏源学西方目的的重心在于抵御外侮;
(3)洋务派学习西方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探究 5: ①思想变化: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新观点
②原 因:有识之士觉察到洋务运动的弊病,认识到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问题过渡请思考:跟洋务派相比,郑观应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什么新的看法?为何会发生变化?(2)代表人物: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②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背景:王韬 、郑观应三、 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60——90年代末)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3)主张:积极: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4)评价: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⑴ 背 景: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上: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2)代表人物: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2、宣传方式:
①办万木草堂讲学;
②著书:
《新学伪经考》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孔子是改革之师是民权、平等的倡导者,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1、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康有为梁启超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代 表 作:《变法通议》 思想主张: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严 复材料: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思想主张:
民主君仆、主权在民意 义:
用民权否定君权,
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重点)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1)背景:
(2)代表:
(3)主张
(4)特点
(5)结果
(6)意义政治:
经济:
文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突出)失败“师夷长技以制夷”(未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践)君主立宪(未实践)系统施政纲领(实践)本课小结趋势:渐进深入巩固练习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发,其主要目的是( )
A. 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 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发展资本主义
C. 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D. 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以维护清朝统治A2、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2009高考天津文综)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BD小试牛刀研究性学习:
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船炮,以抵抗英国侵略者。道光帝对林则徐建议的朱批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李鸿章、翁同龢 、荣禄等人,奉光绪帝的命令接见康有为,询问有关变法事项。顽固派重臣荣禄气势汹汹地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可变的!”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总会遇到众多阻力?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封建势力的强大: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3、维新派没有实权:
4、康有为本人的原因:借助孔子
依靠皇帝
宣传反封建专制的维新变法思想华商纱厂1895年至1898年间的纱锭设备和地区分布情况如下 通过上表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 午 战 争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材料一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
——林则徐赴伊犁谪戍途中致友人的信函一、梦醒时分材料二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太平军)捻(捻军),可以勤远略(保卫边疆)。
——曾国藩《覆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材料三 日本败于三国,受迫通商,反以成维新之功;法败于普,为城下之盟,……此其痛创,过于中国今日也。然不及十年,法之盛强,转逾畴昔。然则败衂非国之大患,患不能自强耳。……泰西各国(指西方国家),磨牙吮血,伺于吾旁者固属有人……及今早图,示万国以更新之端,作十年保太平之约,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选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根据材料回答: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他们向西方学习各是出于什么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林则徐认识到英军军事上的先进。震慑于英法军事技术的先进;清朝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剧(面临列强瓜分的威胁)二、选择1、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林则徐、魏源与洋务派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2、两者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什么?向西方学习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认识到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必须要变革政治制度。“今欧、日之强,皆以开国会行立宪之故。皇上翕受嘉谟,毅然断行,此中国之福也,生民之幸也。请即定立宪为国体,预定国会之期,明诏布告天下。……今未开国会之先,请采用国会之意:一曰集一国人才而与之议定政制,一曰听天下人民而许其上书言事。”(康有为《谢赏编书银两,乞预定开国会期,并先选才议政、许民上书言事折》)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 ……希望光绪能“讲万国之大势,审古今之时变,明定国是,移易民心, 去愚尚智, 弃守旧尚日新, 定为工国, 讲求物质”
——选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戍变法(二)二、选择据材料概括康有为的政治、经济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与林、魏的“师夷长技”和曾、李等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相比,康、梁的思想最主要的进步性是什么?导致这一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发展到学习其“制度”。
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三、艰难的旅程材料一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官员的言论
“无形之巧(中国的伦理道德)胜于有形之巧(西洋技艺)万倍也,何必见异思迁,用夷变夏哉!” ——选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材料三 “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怕;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与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丛刊《戊戌变法》(一) 】? 据材料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的历程为什么这么艰难曲折?得不到群众的响应(没有群众基础);遭到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我日本国不幸之邻国,一曰支那,一曰朝鲜。此二国者,不知改进之道,其恋古风之旧俗,千百年无异。在此文明日进之活舞台上,…… 仅以虚饰为其事,其于实际,则不唯无视真理原则,且极不廉耻,傲然而不自省。
——福泽谕吉(日本伏尔泰、思想教父) 《文明论概略》
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福泽谕吉和梁启超在中国社会进步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相似之处?唤醒民众四、敢问路在何方 谭嗣同:“……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维新变法失败后)日本使馆派人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狱中,他意态从容,镇静自若,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爱国主义丛书〈谭嗣同〉》四、敢问路在何方材料一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 陈独秀材料二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山崖脚下,白骨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节选自房龙《<宽容>序言》读与思后来,无知山谷里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有幸存活下来的人最终踏着先驱者的尸骨,找到了生存的希望。……
——节选自房龙《<宽容>序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从背景看:是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从内容看: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从结果和影响看:是中国人民不断觉醒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