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从钱塘江大潮,到月光下的乡村景色,再到秋晚的江上,休憩在草地里的花牛,最后到梦幻浩渺的星空。整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就是在带着我们领略自然之美。这里的“自然”,有震撼人心的天下奇观,也有朴素静谧的月下生活,还有司空见惯的鸟儿、花牛和繁星……自然之美,有平凡之美,又有壮观之奇。从文体上看,《观潮》是记叙文,《走月亮》和《繁星》是散文,《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是现代诗。记叙文根据故事的发展,比较容易想象出画面。散文中除了描写当下的景色,还会有一些触景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当下画面的理解,尤其像《走月亮》中作者生发的一些关于乡村生活的联想,这些联想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很难理解。在学习时,我们可以简单的引导孩子区分出联想的部分,适当补白这些联想,就容易根据文字想象画面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体会自然之美 2.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能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大 潮的壮观,感受诗情画意的散文《走月亮》,充盈着的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②语言运用:通过阅读,感受《现代诗二首》中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 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③思维能力: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写本单元30个生字,认识25个二类字;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习作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把它推荐给别人,写出推荐理由。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 观潮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语言运用:能解释“横贯”“山崩地裂”“浩浩荡荡”“风号浪吼”“沸腾”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③思维能力: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④审美创造:学生能以欣赏的眼光,评价文中优美句子的独到之处,用朗读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难点: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2.指名请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的感受。 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生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1.学生通过谈话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图片进行交流,交流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 生2:钱塘江大潮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感到激动,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我更热爱祖国的河山了。
活动意图:好奇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以生动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1)生字词学习。 (2)通读课文。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书写生字。 3.学生读课件上的词语并理解。 4.学生通读课文,尝试着用恰当的 词语描述钱塘江大潮。
活动意图: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字的结构、写法等来加强他们对字的记忆。
环节三:记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教师活动: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2.指名学生汇报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 3.请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在读中思考: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教师指导: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 学生活动: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从朗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 2.学生汇报说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日期。 预设: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地点是盐官镇。 3.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找出关键词语,回答问题 4.学生理清课文写作顺序,做笔记。
活动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学生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独立阅读、体会到了自然之美。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提升作业:展开真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6.板书设计 1.观 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潮来时: 声音 形状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 观潮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引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语言运用: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的作用,能解释“霎时”“依旧”“风号浪吼”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练习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对其他的事物进行描写练习。 ③思维能力:学生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④审美创造:学生能以欣赏的眼光,圈画文中优美句子及词语,用朗读背诵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美好的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思政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及排比句的作用,能找出“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浩浩荡荡”等关键词,想象以及大潮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的不同场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 难点: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本文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澎湃之美。
教师活动: 1.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 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师总结:第1自然段,“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板书:天下奇观) 2.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 1.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2.观潮的最佳地点在哪里?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 (3)请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师总结: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 (播放大潮视频)潮水的声音:“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总结:作者详细描写了大潮的变化:从远处的白线到近处的白浪再到近前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 (6)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学生读第3~4自然段,想象画面,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4.请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搜集课文相关信息。 2.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预设1:从“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存在了许多年。 预设2:从“天下奇观”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特的、世间少见的景观。 (1)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2)学生带着课件出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汇报说交流成果。 3.(1)学生听课文第3-4自然段朗读音频。 (2)学生练读、汇报 (3)读课文第3-4自然段,同学相互评价。 (4)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5)学生交流找出的问题的答案。 (6)学生边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想象画面。 预设:读了文字,我能想象出大潮由远而近,逼近人们。一开始,大潮只是像一条白线,然后逐渐拉长、变粗,到后来白浪翻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4.学生边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边思考思考问题。 学生尝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课文,在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边读边想。在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在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环节二: 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教师活动: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学生各抒己见。 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请学生找关键词,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 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本课学习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交流,找出课文关键词,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
活动意图: 让学生们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描写景物的顺序,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环节三:拓展延伸。 1.书写小练笔。
教师活动: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后,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 学生分小组当小导游介绍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
活动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学习本课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①课文是按照( )、( )、( )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hà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zhèn)得颤动起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升作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6.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顺序:远近 观潮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天下奇观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走月亮》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认“鹅、卵、俗、跃、穗”5个生字,正确书写“牵、鹅、卵”等11个字。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③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学生活动: 1.学生体会自己与妈妈在一起时浓浓的亲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意图:通过回忆,让学生感受并体会浓浓的亲情。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1)生字词学习。 (2)通读课文。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2.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 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ì”; 3.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出示会写字:牵 鹅 卵 哦 填 庄 稼 俗 跃 ,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有相同部件“我”; 卵:“卵”和“卯”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书写生字。 3.学生读课件上的词语并理解。
活动意图: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字的结构、写法等来加强他们对字的记忆。
环节三:记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1. 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 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1).再次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再读课文,从读中弄懂文意,并概括课文内容。(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活动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能锻炼学生提炼重点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乐趣。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听写本课词语。 提升作业: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
6.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走月亮》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②语言运用: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③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④审美创造: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思政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难点: 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歌曲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播放《月亮船》这首歌曲,引出课文。 2.听完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学生活动: 1.学生听《月亮船》这首歌曲。 2.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谈体会,各抒己见。(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活动意图:歌曲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环节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1.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2.作者看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 3.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4.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学生活动: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1)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2)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2.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3.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活动意图:让学生们从说、体会中感受“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环节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谈感受。
教师活动: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 1.学生小组讲。 2.小组推荐代表谈感受,全班交流。
活动意图: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感受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
环节四:小练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小本本上。 2、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1、学生练笔,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学习本课,体会到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文笔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 完成小练笔。 提升作业: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6.板书设计 2 走 月 亮 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 想到: 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美好景色 闻到:阿妈的气息 浓浓亲情 看到: 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3.《现代诗二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②语言运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 ③思维能力: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④审美创造: 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思政元素: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1.图片导入:
教师活动: 1.图片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学生活动: 1.学生欣赏图片 2.学生发言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活动意图:好奇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以生动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古诗。(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诵读古诗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再读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学生活动: 1. 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再读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2. 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景物 。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秋天的晚景图)
活动意图: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能锻炼学生提炼重点的能力。
环节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1.学生练习读,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学生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1.学生读诗歌。 2.赏析《秋晚的江上》 (1)学生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 斜阳 白色的芦苇 美景) 3.学生欣赏古诗《花牛歌》。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的。 (1)读这首诗,学生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2)学生汇报读了这首诗,仿佛看到了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活动意图: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通过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中感受、读中理解。
环节四:指导朗读,感受诗情
教师活动:指导朗读,感受诗情 1.老师指导学生读古诗,反复朗读。 2.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学生活动: 1.学生读古诗。(小组读、齐读等用多种读书方法来读) 2.学生通过读古诗来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活动意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在田字格内,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选其中一首古诗来配画。 提升作业: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首诗,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要求:只写一个小节)
6.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白色的芦苇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4. 繁星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认识“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②语言运用: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思维能力: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④审美创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思政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的生活,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 难点: 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学生活动: 1.学生谈每当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自己的心情。 2.找一名学生读一读作者简介。
活动意图:谈话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媒体出示) 萤(萤火虫)荧(荧光屏)莹(晶莹) 模 mó 模型、楷模 mú 模样、模具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 摇摇欲坠 半明半昧 密密麻麻 3.教师组织学生分小节读课文。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意思。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学生分小节读课文。
活动意图: 采用多种方法识字、理解词语,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字的结构、写法等来加强他们对字的记忆,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环节三: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1.研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师活动: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2.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3.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学生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三次看星空的感受。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3.学生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 4. 生从文中找出含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品读。
活动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环节四: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 1.学生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进行赏析。 2.师指导学生仿写 学生活动: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活动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书写表达能力。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巩固作业:学生完成仿写。 提升作业: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6.板书设计 4. 繁星 热爱大自然 向往美好活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并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能够引起同学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之情。 ②语言运用:能够把自己推荐这个地方的原因讲清楚。 ③思维能力: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方法,抓住特点来描写自己推荐的地方。 ④审美创造:通过此次习作,重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并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能够引起同学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之情。 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同学们,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有没有让你难以忘怀的地方?比如水乡的小镇让我们赏心悦目,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书店让我们流连忘返,住家附近的小树林是我们的快乐天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们吧。(板书:推荐一个好地方) 今天,我们来共同完成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 学生活动: 1.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好奇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抓住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明确目标
教师活动: 1.师: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喜欢的地方也就会不同,那么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呢?怎样介绍才更有条理,也让人感到你喜欢的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个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读一读,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2.确定习作主题:推荐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3.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a.写作范围: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c.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生活动: 1.学生读课本第12页内容。 2.小组交流确定习作主题,推荐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 3.勾画本次习作的要求,明确本次 习作的要求、内容。
活动意图: 让学生明确习作目标、内容,从而找准习作方向。
环节三:学习示例,回顾课文
教师活动: 1.打开课本12页,认真读一读。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你来说说从示例的描述中,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3.回忆一下我们刚学过的课文,那篇文章是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的? 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活动: 1.生读课本12页的学习示例 2.学生汇报从示例的描述中找到的规律。 (1)要按一定顺序写了; (2)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重点部分需要详写; (4)要把自己对这个地方喜欢之情写出来。 3. 小组讨论后回答,刚学过的课文,那篇文章是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的。 a.《观潮》就是写景的文章。在文中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作者观察仔细,语言生动,把钱塘江大潮写得壮观神奇,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b.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观察》的写作顺序。
活动意图:通过读学习示例和回顾课文 ,让学生对习作的写作方法更加明确。
环节四:写作提纲 、学生习作
教师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列提纲。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学生活动: 师生讨论并归纳: 1.可先写景物的总特点。介绍自己要推荐的地点.环境情况以及大致特征。(总写) 2.然后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详细写,注意语句要通顺、优美。(分写) (1)一种:可以按照游览或观赏的顺序来描写。 (2)二种:可以选几处(两三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 (3)三种:可以按照方位变化来描写。 (4)展开合理想象。 3.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要细致描写。 4.结尾,可写一写自己对景物的感受。(总写)(板书:结尾 感受) 5.学生习作 1.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自己推荐的地方。 2.佳作展示
活动意图: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修改习作草稿 巩固作业: 习作展示 提升作业: 积累好词好句。
6.板书设计 推荐一个好地方 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 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开头 中间 结尾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 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并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能够引起同学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之情。 ②语言运用:学会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写作方法,将推荐的地方的原因写清楚。 ③思维能力: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方法,抓住特点来描写自己推荐的地方。 ④审美创造: 通过此次习作,重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思政元素: 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选取自己喜欢的好地方分享给大家,并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能够引起同学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之情。 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写作指导
教师活动: 1.教师对学生写作方法上的指导。 开头:介绍自己要推荐的地点.环境情况以及大致特征。(总写) 中间:(分写) 第一种:可以按照游览或观赏的顺序来描写。 第二种:可以选几处(两三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 第三种:可以按照方位变化来描写。 第四种:展开合理想象。 结尾: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总写) 学生活动: 1. 学生写作文
活动意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交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更好得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环节二: 佳作展示
教师活动: 1.谁愿意第一个上来,交流分享你的作文。 评价: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欣赏哪里,你还想送给她什么建议。 2.欣赏例文:《最美云霄》 学生活动: 1.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作文。 a.有点 b.不足之处
活动意图:交流分享自己的作文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环节三:再次动笔修改
教师活动: 1.再次动笔修改习作,比一比谁能把这个地方的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 2.再次展示习作,师生共同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听取同学的建议,修改自己的文章。 学生活动: 1.学生再次动笔修改自己的习作。 2.生自主修改习作,并再次展示修改好的习作。
活动意图: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让学生在修改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将修改过的习作,读一读,检查是否有错别字。 巩固作业:誊写作文 提升作业: 小组中推荐自己的习作。
6.板书设计 推荐一个好地方 修改习作 誊写作文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词语写句。 ②语言运用:根据四字词语想象画面,读“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等场面描写的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找出规律; ③思维能力:根据语言描写调动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想象画面; ④审美创造:
思政元素: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欣赏并体会好词佳句带给描绘画面带来的妙处、趣味。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围绕根据文章中描写想象画面这个内容思考交流。 教学难点: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要表达的事物等。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环节一:学习交流平台 1.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名胜古迹和名山秀水,在电视、书本上也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 (板 书:写想象画面) 2.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出示课件) 书:看到) 3.课文《走月亮》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出示课件5)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想象画面的 (板书: 听到) 读了文章,你还能“闻”到什么 (板书:闻到) a.请学生分小组交流。 b.构思巧妙、大胆合理,感情真实。 c.介绍时,要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想象不是胡编乱想。 d.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活动: 1.学生思考如何介绍自己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并举手汇报说。 2.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如何写想象画面。 3.在小组内汇报并互相评议。(从多方面感官去展开想象)
活动意图: 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增强都想象画面的理解,加深印象。
环节二: 1.学习词句段运用。
教师活动: 1.出示词语。(出示课件)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读一读,理解词语含义:自己自由读一读,做到理解含义。 (2)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3)说一说:先小组内各交流,再选小组代表说一说。 出示词语。(课件 出示)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4)说一说每组加点词语的意思。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5)拓展运用 ①请按照速度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说出你的想法。 冲过去跑过来奔过来走过来 ②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课件 出示)一阵风吹过,天空顿时尘土飞扬。 我家的小狗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肉吃完了。 (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画面。 (板书:根据意思写画面)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词语,并尝试理解词语的意思。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 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 直达高空。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 私:私下;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在组内交流自己读完这个词语,想到的画面,再选出小组代表汇报说。 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学生小组交流出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活动意图:通过说一说的方式,理解时间词语的意思,感受时间词语运用的准备恰当。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1)抄写本单元表示声音的词语,并想像画面。 (2)选择一个事物,用一到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描述它。 事物:风 烟花 雷雨 小狗 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 顿时 忽然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提升作业: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 巩固作业: 抄写本单元1-3句让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闻”到味道的句子,认真朗读,并与同学交流感受。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写想象画面 看到 听到 闻到 根据意思写画面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积累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积累古诗。 ②语言运用:养成认真对待每次写字的好习惯,树立提笔就练字的意识。 ③思维能力:根据语言描写调动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想象画面; ④审美创造:欣赏在横线本上书写字迹规范的汉字,书写楷体字,养成提笔练字的习惯。
思政元素:养成认真对待每次写字的好习惯,树立提笔就练字的意识。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古诗《鹿柴》 教学难点:能遵守书写规则,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3.教学准备: 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1.学习书写提示。 2.写一写。
教师活动: 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课件 出示) (板书:书写提示:保持平衡保持距离) 2.写一写 (1)请生先照着字帖写,教师巡视指导。 (2)请生对照,修改写字。 生活动: 1.学生观察图中小孩书写汉字姿势,汇报说书写汉字时的注意事项。 2.学着小孩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1)先照着字帖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活动意图:说和写的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有助于学生注意汉字在横格中的书写特点;养成写前先观察、后书写的好习惯。
环节二: 1.学习日积月累:《鹿柴》。
教师活动: 1.(出示课件) (板书:鹿柴)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朗读这首诗。 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2.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 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 ) 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 4.学生读读背背。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 我们这节课学会了怎样描写想象画面,学会了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学会了怎样在横格中书写规范规则,同学们都表现得很棒,希望下节课继续努力,还学习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读古诗《鹿柴》。 2.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3.学生结合书中插图,展开想象,跟同桌说说这首诗诗人感受到的的景象。 4.学生熟读成诵。
活动意图: 理解古诗主要靠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默写《鹿柴》 巩固作业:诗配画《鹿柴》 提升作业: 认真书写一幅钢笔书法作品,同学之间互相点评。
6.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书写提示:保持平衡保持距离 鹿柴 说说诗句的意思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