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美于心 和美共行
第二单元第6课
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狼牙山五壮士》 类型 新授 设计者
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本文在人物描写方面的作用,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感受五壮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2.通过理解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及作用,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形象。难点:理解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及作用。
评价预设 1.通过多样的朗读形式,达成目标1;2.通过细读感悟,分析人物形象,达成目标2。
教学过程
过程线: 问题线: 活动线: 修改意见
一、课前交流,明确目标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八年来,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仅南京,六个星期内,就残害了30万同胞;他们还在东北建立了“731”细菌部队,用中国人做实验,手段极其残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战期间,无数次残酷的战斗让中华儿女铭记于心,其中有一场战斗,给当时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相机导入本文的学习。观看视频。教师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提前作业布置搜集资料,提示学生注意选取资料的典型性。
二、题解导入 1.什么样的人称为“壮士”?壮士:勇敢而豪壮的人。2.“壮士”一词最早出现在“荆轲刺秦”的故事中。(出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时,荆轲边走边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在狼牙山久久萦绕……两千年过去了,这儿的一草一木都没有向敌人屈服过,这儿的每一块石头都曾染过英雄的鲜血!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题目。2.学生思考理解题目的含义。 先提问学生,根据情况,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三、初读感知 1.解决生字词。大举进犯、横七竖八、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全神贯注、昂首挺胸、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2.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的序号。2.交流字词,正音练习。3.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反复朗读,小组内朗读展示,体会感情。
四、再读感悟 1.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从什么地方称他们为“壮士”? 2.前三段称他们什么?何谓战士? 3.作为战士,他们做了那些事呢?根据事情的发展,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用一个短语简要概括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语句,指名读。学生理解,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并自主思考问题。小组交流,小组三号代表交流,组长补充更正。 提示短语的范例对学生更有启发。
五、重点研读 1.他们接受任务后是怎样痛击敌人的呢?画出有关句子。班长马宝玉表现怎样?谁读读这个词?谁沉着的读读这句话?副班长呢?日本鬼子在我中华大地烧杀抢掠,杀害我们的亲人,残害我们的百姓,怎能不让我们满腔怒火,谁再来吼一吼这句话!我们一起吼一吼,吼出我们的仇恨!战士宋学义也抡起了胳臂扔手榴弹,这一个轮子多有劲啊!你能带着动作读一读吗 谁再来读一读。战士胡福林胡福才也毫不示弱,谁来读一读他们的表现?闪动红字“绷”,“全神贯注”请你再读一读,多威严多专注啊!2.生死抉择,此时班长马宝玉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注意“走”字后面是什么号?那个词最能体现这个坐姿的坚决果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战士们和班长一样坚决?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后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探究中存在的问题。交流时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和表现。 指导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重视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搜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事迹。选择本文中学过的3个成语写一个片段。2. 选择本文中学过的3个成语写一个片段。
达标检测 1.搜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事迹。选择本文中学过的3个成语写一个片段。2. 选择本文中学过的3个成语写一个片段。 根据要求完成小测
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教学反思 在学生有问题需要解惑时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所感。最后,应当多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语感。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体会,训练口头表达、想象能力。改进建议:除了知识积累,还要注意情感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