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五)
(测试时间:45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答案:B
2.(2014·湛江调研)19世纪中后期有一所新式学校的课程安排有读诸经、习洋语洋操、进驾驶科和管轮科、习操机轮舰船。下列表述能体现该校课程设置思想的是( )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B.“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C.“求其体而遗其用”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解析:从材料时间信息19世纪中后期以及其课程设置可判断为洋务运动中涉及军事、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选择D项。A项为顽固派的主张、B项为洋务运动兴办民用工业方面的思想、C项为郑观应对洋务运动的批评。
答案:D
3.“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进化论广为流传产生巨大社会冲击波
答案:D
4.(2012·福建文综)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解析:从“打倒偶像”和“启蒙”这两个关键词中,可以判断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仍然是思想领域中的解放运动。据此,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2014·中山高三期末)“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
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解析: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主共和制,从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看,可知是受卢梭影响,故D项错误;而“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已经不仅仅是卢梭的思想,故A项错误;平等、人权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民友”更体现出民主,结合时间是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
答案:C
6.国民党“一大”期间,宣言审查委员会将宣言中收回租界、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大会就毫无意义。这表明孙中山 ( )
①把反帝视作“一大”主要内容 ②把反帝主张同反帝具体目标结合 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强烈愿望
④完全接受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答案:A
7.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答案:C
8.(2014·清远调研)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则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这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
A.魏源、洪仁? B.洪仁? 、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
解析:孙中山考察欧美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五权宪法,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待传统文化是全盘否定,故D项正确,C项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洪仁?摹蹲收?缕?肥墙??泄?岢龅牡谝桓龇⒄棺时局饕宓姆桨福??挥卸源?澄幕?摹把岫瘛保?蔄项错误;康有为是维新派人物,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故B项错误。
答案:D
9.下列哪些著作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作了说明?( )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②《井冈山的斗争》 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B
10.下列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错误的是( )
A.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结合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
C.对待毛泽东思想也应该本着一分为二的原则,肯定其成绩,否定其过错
D.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答案:C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历史术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
①工农武装割据 ②新三民主义 ③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1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答案:D
13.英国诺丁汉大学一位学者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思想确立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作者对“这个思想”的评价是( )
①给中国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②为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形成 ④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14.江泽民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
B.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C.邓小平同志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D.邓小平同志创造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答案:D
15.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的内容包括( )
①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④城乡、各区域、经济和社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20分)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独立富强之路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举,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4分)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4分)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8分)
解析:本题解答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一主张学习外国利器,却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故应该是洋务派。材料二主张变法,尤其是变官制,可判断出是维新派。第(3)问考查基本史实。第(4)问可概括回答。
答案:(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
(2)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3)陈独秀。民主和科学。
(4)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17.(2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解析:本题围绕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要求概括指出三民主义所解决的问题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第(2)问要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第(3)问应着眼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0分)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6分)
(3)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贡献: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4分)